下堂山村 首页
人员“回流”:“空心村”变“实心村”

村民在“黄岩农民学校”学习制作糕点。(资料图片)

激活“沉睡”资源,大批创业者纷纷返乡

随着特色产业的“回春”,不少农民返乡创业,为盘活“空心村”注入了新的思路。近几年,黄岩区积极鼓励外出村民返乡,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创客回乡发展,让面临荒芜的农村成为创客投资的热土,在推动就业的同时,也为激活农村产业经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找到了突破口。

目前,黄岩区已成功扶持4万多名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建成山地蔬菜2万亩、东魁杨梅3万亩、笋竹两用林1万亩及柑橘枇杷1万多亩的产业基地,整合闲置房屋330间进行市场化运作,返乡人员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9年的0.22万元增长到2.5万元。

激活沉睡资源

返乡创客带领村民致富

记者从黄岩区农办了解到,近年来,黄岩中西部地区通过涉农产权流转交易,激活“空心村”土地、房屋、山水等“沉睡”资源,激发创业带头人回村发展的热情,助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4月,位于黄岩区北洋镇的蓝美庄园开园。作为浙商回归的重点项目,蓝美庄园占地面积1300亩,计划总投资超3亿元。历经两年建设,它不但为台州市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也探索出了一条黄岩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2013年11月,从事旅游业长达18年的张聪带着蓝美庄园农业旅游观光园的项目回到家乡北洋镇。经过两年的建设,投入资金1.1亿元,一个集四季采摘、四季赏花、亲子娱乐、农业体验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农业旅游景区就此建成。

借着“浙商回归”的东风,张聪逐步将自己的家乡打造成一个带有浓郁地方特色、高科技、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区”,而依托于产业联动模式,庄园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

“我们公司拥有庞大的蓝莓种植基地,树苗研发、培育和农副产品的种植、销售是我们的第一产业;而通过食品加工,对蓝莓进行深加工是我们的第二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蓝美庄园,以农业为切入口,以景观打造为基础,引入泛旅游产业,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让家庭亲子关系更亲密、人与自然更友好相处。”张聪说,三大产业联动的农业综合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常用工60人,临时短工300人,目前已接待游客20万人次。”

张聪返乡创业的经历只是黄岩中西部地区人民返乡创业热潮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农民的创业热情更加高涨,最直观的便是大大小小的农家乐顺势而起。据统计,黄岩区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980人,间接从业人员466人。

村民返乡就业,“空心村”变“实心村”

大批创业者纷纷返乡创业,不仅打开了当地民宿、餐饮、农副产品、旅游行业的市场,也使酒吧、茶室、乡村书店、网吧、特色手工艺等休闲娱乐产业在乡村市场呈现活力。

在黄岩区农办主任戴庭曦看来,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无形中使当地的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朝着农业服务业相结合转变,带动了更多人返乡就业。

“过去,这些‘空心村’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作,收入微薄;如今,产业转型升级后,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村民的财产性收入也高了。”戴庭曦说,一些特色农场、农业观光园在招人时更倾向于熟悉当地情况、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当地村民,村民就近就业后,也减少了留守儿童比例。

除了留守村里的村民,不少外出就业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就业。“像屿头乡布袋山坑村,过去因为贫困,村里许多小伙子都很难娶到媳妇儿,只能跑到城里去打工。如今家乡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好,不仅年轻人愿意回村里就业,许多小姑娘也愿意跟着他们回来共同建设家乡,‘空心村’已不再‘空心’。”戴庭曦说。

乡村就业市场日益广阔,这也对村民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岩农民学校”应运而生。据戴庭曦介绍,依托“黄岩农民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黄岩区重点开展了农民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经营户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及网店主、育婴师等新型职业培训,帮助转移就业3.2万人。

同时,黄岩区也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引导鼓励外出务工技能人才带着理念、资金、技术返乡就近就业。如“五水共治”工作开展后,北洋镇杨恩村村民阮法云,作为一名有20多年经验的水泥粉刷匠,带着高超手艺回到了家乡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现就近就业。

(转自黄岩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