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街道 首页
彩灯奇炫闹元宵 浓浓年味儿 传承文化力量

  2019年,新春灯会。

  时代在变迁,历史总在前进,文化传承是永恒的历史命题。元宵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节日期间,人们赏灯踏月、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逛庙会……又是一年元宵佳节,在鞭炮爆竹声中,本报跟您唠唠元宵节的来历,以及这个传统节日近40年的变化。

 【元宵】 “滚”出来的元宵和“包”出来的汤圆

  俗话说,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成为正月十五必吃的特色食品。在元宵节吃上一碗又香又糯、寓意团团圆圆的汤团,也算是给美好的春节假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说起元宵,1962年出生年近60岁的李阿姨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北方一般叫元宵,而南方通常叫汤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制作工艺和食材的不同。”李阿姨告诉记者,北方的元宵基本是“滚”出来的,面很硬,把馅料放进有糯米粉的机器或者是簸箕里面摇,经反复沾水反复滚,正宗的元宵便制作完成了。

  据李阿姨回忆,在70年代,北方还没有汤圆,只有元宵。“当时元宵的馅料也比较单一,只有五仁馅儿,里面混着青红丝,五颜六色的。”元宵通常是用水煮着吃,但李阿姨说她更喜欢炸着吃。“油炸元宵外表金黄,皮脆肉粘馅甜,口感好有食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元宵“独霸”北方市场的局面在90年代发生了变化。那个时期,南方的汤圆走入北方百姓的餐桌。“汤圆像包饺子一样包出来的,皮儿比元宵更柔软、口感更细腻。同时馅料的选择也更丰富,加工起来也比元宵要快捷。”李阿姨说,汤圆进入北方没几年,便迅速占领了市场。

  一时间,“吃腻”了传统元宵的北方人“纷纷倒戈”改吃汤圆。那一时期,各种品牌、各种口味的汤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琳琅满目。而由于元宵遭到了人们的“冷落”,市面上销售传统元宵的摊位则变得少之又少。

  当时间迈入千禧年,“老字号”“老口味”受到追捧,传统元宵也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一些现场制作、销售传统元宵的老字号店前排起长队。有的时候,人们为了买到一份正宗的老口味元宵,甚至得排上个把小时。

  而在传统元宵销售“回暖”的时候,南方的汤圆渐渐冷却。超市里很多速冻汤圆却在打折降价促销。元宵佳节,元宵与汤圆回归到了一个平分秋色的局面。

  近几年,一些店铺推出了汤圆DIY套餐,一斤馅料配两斤汤圆粉,百姓可以买回现成的馅料和汤粉,在家自己现包现吃。除了DIY,网络上也流传着不少汤圆的新吃法,让不少人大呼“逆天”。麻辣、酸奶、梅菜烧肉、枸杞羊肉、榴莲、芒果、榛子巧克力、绿豆百合……馅料样式越来越多种多样,越来越“奇葩”。

  【赏灯】

  赏冰灯冰雕到享受冰雪嘉年华

  除了吃元宵,赏灯是元宵节的另一个“重头戏”。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33岁的关女士清晰地记得20多年前到南湖公园看冰灯的场景。

  “工人们巧夺天工的雕刻技巧,让人难忘。”关女士告诉记者,时隔多年依然记得小时候元宵节赏灯的场景。“在极低的气温下,河里的水结了很厚的冰层,工人从河内撬出大型的冰块,再逐个雕琢,最后将一整块的冰坨变化出不同的形状——马、羊、鸡、虎、龙、凤、房子、汽车、各种人物……在这些刻好的冰雕内放上灯就变成了明亮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冰灯。”关女士说,小时候的冰灯节在公园里举办,展出的冰灯有百余种,这对于10几岁的她来说极具吸引力。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正月十五除了冰灯外,沈城还将南方的花灯引进进来,通过举办大型灯笼展、灯笼秀丰富市民的节日文化活动。而这其中颇具代表的便是中街故宫附近的灯笼展和青年大街的灯笼游行车队。

  “中街附近的灯笼展,多是悬挂在街路两旁,外面一层玻璃材质、里面各种精美图案的灯笼。有的灯笼有音乐,有的灯笼能旋转……而沿街的一些商铺都会营业到很晚,售卖商品、举行猜灯谜的活动,特别热闹。而青年大街的游行灯车,每个灯笼上面都会标注赞助商家,也是经济开放初期特有的产物。”流光溢彩、声色交映的彩灯,成为关女士成长中的一段难以磨灭的独特记忆。

  当时间的滚轮迈入21世纪,声、光、电俱全的冰灯种类更加繁多,技术工艺也更加精湛。元宵佳节的夜晚降临后,绚丽多彩的大型冰灯雪雕,晶莹剔透,让人赏心悦目。而制作精良的大型花灯争奇斗艳,也绽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芒。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也早已不满足于在正月十五只看冰灯、猜灯谜,与冰和雪有关的元宵节新体验也丰富多彩起来。烟花礼炮、冰灯冰雕、滑冰嬉雪可谓应有尽有。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棋盘山冰雪大世界、东北亚滑雪场、怪坡滑雪场、白清寨滑雪场、于洪丁香湖奥悦冰雪嘉年华、浑南奥体冰雪嘉年华等丰富着沈阳人的新春假期。而在沈阳棋盘山关东影视城内举办的第十届“盛京灯会”也开启了全新的灯会“格局”。

  除此之外,近年来学校也更加重视元宵节的文化传承,一些中小学以及幼儿园选择在元宵节举行庆祝活动,在向孩子们讲述元宵节的由来的同时,将文化遗产进行讲述。

  【走百病】

  家门口走百步到环世界游百病

  改革开放40年来,元宵节的习俗和活动,变化总体不大。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其中有一项活动却处处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关怀。那就是,正月十五“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走百步,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通过走步祛病延年。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利、生活条件有限,人们往往选择在自己家楼下走百病。而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正月十五在自家楼下的小区转转走百病的百姓越来越少,而开车外出选择心意的活动场所,或者到商场“走百病”的人群却逐年增加。在元宵节当天交通发生拥堵的报道,总能见诸报端。

  而为了方便市民出行,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比如从2000年起,沈阳公交系统就特意推出了延时服务。市民坐着公交车,就可以到铁西、浑南赏灯、观景、走百病,再也不用担心晚归没有交通工具了。

 【编后语】

  其实不论是谁,只要稍稍回首度过的元宵佳节,那一幕幕温馨的、欢快的场景,都会清晰地映现在眼前。因为,元宵佳节代表的正是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乡情。随着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推进,自信而强大的中国正在到来。中国的自信来自国家实力的自信,更来自文化与民族的自信。在此氛围中的元宵节,过的是佳节,讲的是传承,守的是仪式,传的是文化。本报记者关彤

相关信息:
已有0人参与,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