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西路街道 首页
美食|做油糕:舌尖上故乡的味道

记得是一个双休日,我和妻儿前往古云中参观民俗展览,刚走进古云中大院,一台旧时碾子现于眼前,妻、儿一齐摆起了架势模仿前人推碾子,我随手拿起相机拍了照便进入展览大厅。

美食|做油糕:舌尖上故乡的味道

导游给我们一路讲解,好像重回几十年前走了一趟。那种生活习俗;那种生产环境;还有那种饮食文化更让我流连忘返。走出展览大厅,又见碾子,瞬时做油糕的过程一幕一幕浮现脑海。

美食|做油糕:舌尖上故乡的味道

碾子是人们将颗粒农作物加工成面粉的器具之一,多用于压糕面(方言:将黄米碾成面的过程)。过去人们想吃油糕时,就在家里用清水把黄米淘洗干净,捞在拍子(方言:用高粱杆缝制的圆形物,可放食物)上凉的略带湿潮,然后用袋子装好,再拿上箩子、簸箕(竹制的)、笤帚等用具,去旧托中院里(那里有一个碾子)压糕面。首先将黄米倒在碾子的平台上并摊开,两个人推着碾子做圆周重复运动。一个人用笤帚从边缘往里扫,使碾子完全压着黄米旋转。转上几圈就开始用箩子箩,箩下去的面就是我们说的糕面,留在箩子里的再倒在平台上继续碾压。在箩再压······,用不了一个小时,大约十来斤黄米就全部变成细细的糕面(方言:黄米面)了。

美食|做油糕:舌尖上故乡的味道

回家后,大人们在锅内烧开水,水中放拇指大小一块炭,上下翻腾的开水使炭与锅底不停地撞击,发出的声音告诉做饭者锅里有水,否则就烤干锅了。再将糕面略拌点水,在井拼子(方言:用高梁杆缝制的带方眼儿成井字形的蒸制食品用的圆形物)上均匀撒上薄薄一层并置于锅上,用风箱猛吹炉火,继续将拌好的糕面一层又一层的撒于上面。一会儿,软溜溜的素糕(未油炸的糕)就蒸熟了,出锅时井拼上素糕的厚度大约有十几厘米厚吧。经过採(方言:用手把蒸熟的素糕揉和的油光又软)揉、捏型、油炸,香脆可口的油糕就可以供全家品尝了。

美食|做油糕:舌尖上故乡的味道

油糕既好吃又耐饥,旧社会交通大多是步行,故俗话说:三十里的攸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在日常生活中,小孩过生日时吃糕、成人结婚时吃糕、老人过寿也要吃糕······。总之红喜事(活者的庆贺)、白喜事(安葬故去的长者)都要吃糕。因为糕的谐音是高,寓意步步高升,所以“她”成为人们一生的好伙伴。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