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丰社区 首页
古国有名器,遗珍现江南 ——记宁乡出土的一件铜罍

名称:“父乙”铜罍

类别:青铜器

时代:商代

规格:口径13、底径14、通高44厘米  重9公斤

来源:宁乡县黄材镇  1989 年益阳地区博物馆征集

今藏:益阳市博物馆

1989 年3月,益阳地区博物馆征集到一件铜罍,后据工作人员了解得知,这件铜罍是宁乡县黄材镇农民姜某挖土时挖出来的,由姜某的女婿余临昌保管,后来余临昌赴美留学,出国前将这件铜罍交给宁乡的表兄杨超保管,杨超于1987年转交宜阳县七中的王治文老师收藏。

铜罍为侈口,方唇,短颈,圆肩,斜腹,矮圈足外撇。肩部有一对牛首状耳衔环,颈部饰两道弦纹,肩部饰六个凸起的涡纹,肩腹之间饰一周宽凹弦纹,腹下部有对称牛首装饰,口沿内壁有铭文“父乙”三字。口径13、底径14、通高44厘米,重9公斤。


关于“”,有学者释为“冉”。“冉”是“聃”的通假字,古代国名,商王朝附属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安徽阜阳一带,西周时期仍然存在,但国君已经换成了姬姓的西周王室成员,春秋时期,姬姓聃国被楚国吞并。

“乙”是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纪法中的一个。天干的数目有十位,其顺序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目有十二位,顺序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根据目前已知的文献与考古资料,天干地支纪法至少在商代中晚期已经被大量使用,殷墟出土甲骨卜辞中出现最频繁的文字即是干支。干支除了用于记录时间、占卜外,还被用作祖先人名而在殷墟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商王朝国君及其他王室成员死后皆以干支纪名,如先王“王亥”、“上甲”,开国之君“大乙”(史书称“汤”),中兴之君“盘庚”、“武丁”,“武丁”的妻子妇好称“后母辛”,亡国之君商纣王名受,祭名称“帝辛”,商纣王的儿子,称为“武庚禄父”。除开国之君商汤“大乙”外,以“乙”纪名的商王还有“祖乙”、“小乙”、“武乙”、“帝乙”四位,“小乙”是“武丁”的父亲,“帝乙”是商纣王“帝辛”的父亲。

父乙”铜罍,应该是商王朝时期的冉族(或聃国)的一个贵族成员为纪念他的父亲“乙”而铸造的青铜礼器,这件礼器可能是单独的一件,也可能与其它种类的青铜礼器成套(可能与下文湘潭出土的“父乙”铜爵为一套礼器),被用于祭祀父亲“乙”。宁乡发现的带有“”族徽的青铜器,除这件铜罍外,还有“”铜鼎和“癸”铜提梁卣,这两件铜器也是在宁乡黄材镇发现的。黄材镇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城以西四十多公里的湘江下游支流——沩水河畔,其集镇所在地是黄材盆地。黄材盆地是沩水上游一个面积近千万平方米的山间盆地,中央地势平坦,三面高山环抱。沩水自西向东从盆地中间流过,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黄材盆地多次发现精美的商周时期青铜器,2001年至2005年考古发掘确认的炭河里遗址即坐落在盆地西部的沩水与其支流塅溪河交汇处。除宁乡黄材外,湖南湘潭、河北迁安,河南安阳殷墟、洛阳、信阳,以及陕西的沣西、宝鸡等地也曾发现有商周时期带“”铭文的青铜器。



冉族(或聃国)贵族的青铜礼器之所以会出现在三湘大地上,可能与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原地区上发生商、周王朝更迭有关。据史书记载,商代晚期,纣王无道,众叛亲离,公元前1046年,盘踞西方的周族人在首领武王姬发的率领下,联合其他部落势力进军中原,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自 杀,统治中原地区六百余年的商王朝灭亡,西周王朝建立。西周武王死后,幼子成王继位,政局动荡,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联合东方诸侯起兵,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率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平定祸乱,然后又把两个在都城镐京的弟弟封为诸侯,其中的一个叫季载的,被封在新征服的领地——聃。冉族或聃国作为商朝旧属,可能出兵参与了这次战争并最终以失败而导致亡国,冉族(或聃国)贵族成员可能一部分被流放到西周王朝的统治核心区域——都城镐京和东都洛阳附近,另一部分远走他乡避难,宁乡和湘潭地区发现的带有“”族徽的青铜器,应该与这次王朝更迭及种族迁徙有关。


来源:长沙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