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街道 首页
南正街冰棒:沁人心脾的记忆



当哈根达斯已卖到几十元一盒,冰饮品种成千上万,一年不分季节供应时,吃冷饮,似乎再没有了那种一下沁人心脾的感觉。

一种物质的消失,不知是否是为了永存。大多数岳阳人记得的南正街冰棒现早已退出市场,但它却没有消融于我们的记忆。想起来,南正街冰棒,似乎只不是消暑降温,在很多人心里,更多是物质相对困乏的年代,那相伴岁月的情感。

难忘的“凉爽”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却是一种现在销得最差的产品——老冰棒。

香蕉冰棒5分钱,绿豆冰棒七分钱。以至于那时候,小伢儿们看见几分钱的硬币,脑袋里浮现的立刻就是一根冰棒。七十年代荣家湾到岳阳就只有几趟客班,五毛钱一个人。一到夏天,车下车上酷热相当,几个南正街冰棒厂的员工,拖着装有冰棒的浅蓝色大木箱子,一声高过一声的叫卖,香蕉冰棒!”“绿豆冰棒!让坐在车里的客人无可抗拒,乖乖地掏出钱来。

说起来,那时候根本吃不到完整的冰棒,因为那时候的箱子是木的,冰棒都是用棉被包着来保温的,不像现在,冰柜一排品种百样,万事无忧。偶尔走家串户卖冰棒的来了,遥远地听到叫卖声,就开始缠着奶奶,讨得几分钱,拿着一个茶缸子或碗,欢天喜地从家里冲到街头。也不知是哪一年,又有了牛奶冰棒,因为是白色的,人们也就叫它雪糕,一毛钱一个,它比香蕉冰棒好吃。再后来又出现了冰淇淋,四方纸盒的,里面一个小木勺甚是方便。我记得那时的冰淇淋是奶黄色的,虽好吃,但已没有了小时候对冰棒的那份热切,也没有舔得木棍都没了滋味才会丢掉的不舍。到现在,拉开冰柜目不暇接,却很少再吃。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被冰棒诱惑了,也不敢吃了,因为一吃冷东西,牙齿过敏痛得你半天受不了。但是想起小时候的南正街冰棒,还真是想再吃上一根,那味道刻骨铭心在记忆里,凉爽一辈子呀。
(曾 文)

1曾经的辉煌

记者再次走到南正街时,多方打听才寻到冰厂旧址,一个直通鱼巷子的腥味鱼市场。站在这破烂不堪的旧楼前,根本无法与从前坐在楼上宽敞的冰厂,一碗冰镇绿豆稀喝着的惬意联系起来。

很多人记得,80年代,岳阳南正街冰厂其红火热闹。在整个夏季,是全市居民最为关注也是光顾最多的避暑去处。记者寻访到前南正街冰厂即岳阳市饮食服务公司的老职工会计蔡淑华。她回忆说,冰厂建于1959年,人们记住的是80年代,那是因为,当时处于鼎盛时期。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正当兴旺时的冰厂因1997年扩建八字门市场资金断链,从此无力起死回生,开始亏损。职工们拿着一百多元的下岗生活费,一直到2010年全面改制。退的退,走的走,这个有着300多职工的企业就此散了,如今还留下她在内的6名职工处理一些遗留问题。她感叹着,处理完这最后的事务,南正街冰厂就算彻底没有了。

南正街冰厂,当时每年生产冷饮产品达4000多吨,销售额1600多万元。这对刚放开经济市场的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多么辉煌的业绩。当年在冰厂工作的人,提起自己当年厂里的盛况,自豪地告诉记者:绿豆冰棒在岳阳周边地区,包括武汉、南昌、沙市、长沙、益阳等,都是供不应求的。那时前来批发冰棒的络绎不绝,岳阳冰厂的产品销售额,连续6年在湖南省同行业稳占鳌头。在京广铁路的列车上,旅客只买岳阳南正街的绿豆冰棒,别的冰棒旅客不要。很多背着泡沫箱零卖冰棒的流动小贩,凌晨便起来排着长队,等待批发冰棒,跟现在长假抢车票有得一比。当时,冰厂的职工在外,有人问起他是干什么工作的,都是很牛地大声告之:我是南正街冰厂的。满脸得意。

以前在冰厂任冰激凌车间主任的刘家岳告诉记者,那时的产品不但批发,还在二楼有一个几十平米的冷饮店,品种齐全:绿豆冰棍、红豆冰棍、膨化糕、果脯、三明治、汽水等等。每天市民吃完晚饭,散会步,便溜达到那里,叫上一碗绿豆或红豆沙,或叫上一杯冷饮,甚是满足。当年娱乐场所少,一般的地方也没有空调,都是几部吊扇吱吱呀呀地转悠,坐在哪里,都是大汗淋淋。年轻人谈个恋爱,都没个地方安身。去天岳山看个电影,再去南正街喝个冷饮,称得上是奢侈的享受了。

2曾经的辉煌抹不去的记忆

岳阳三十几岁以上的居民,一般都吃过南正街冰厂的产品。没想到,记者在走访过程中,还听得了很多有关吃冰棒吃出的动人故事。

赵女士今年48岁,看到记者在打听当年冰厂的事,她爽朗地大笑着说:唉,我就是当年喜欢吃冰棒,天天吃,被老公去了的。站在一边的丈夫黄先生笑呵呵地说:未必还后悔,当年为了你我可是花了血本的。一支冰棒,一碗绿豆沙,虽说只要一毛钱左右,但当年我的工资才20元。你每次一口气吃个四、五支,我的工资全交给冰厂了。

原来,赵女士当年爱吃冰棒,偶尔独自一个人去。有次,没位置了,看到靠窗边上一个男的也是一个人,她便坐过去了。那天没交谈,只相互望了几眼,后来,男的走时帮她又买了一碗红豆沙放她桌上转身便走了。经常碰面,慢慢熟了,这样一来二往,两人就相爱了。所以,二十几年过去了,每次吃冰棒,他们全家还拿当年的事当笑谈。女儿说妈妈真容易上当,几个冰棒便被老爸骗了。

但身为某企业老板的王先生,说起当年的冰棒记忆,没有这种幸福只有心酸。父母没工作,靠小贩养活他与两个妹妹。后来,父亲出事残疾,小小年纪的他便担当重任。人小单薄的他,只得靠卖冰棒养家。每天早晨5 点多便去排队,再背着小箱子,满街跑。好在南正街的冰棒销路好,他收入比一般人还高。除去妈妈用于全家的生活费外,居然还可以帮两个妹妹交学杂费。当时,小小年纪的他很有成就感。只是很遗憾的是,这个事分季节,所以,为了赚钱糊口,他最喜欢夏天。现在功成名就的他,提到当年的经历时说,真得感谢南正街的冰棒,让他从小学会了经商,学会了吃苦,懂得了责任,也懂得寻找商机。

三十几岁的刘美玲说,小时候最渴望的时刻便是爸爸晚上下班回家一手一支冰棍的画面。然后,她举着两根绿豆冰棒,一边吃一边流,手腕上都是。爸爸妈妈从不吃,过会儿再帮她拿来一个碗,帮她把剩下的打碎,教她用勺子吃。想想那时美味,真的是幸福。

3曾经的辉煌远去的味道

很多的记忆,很多的画面,不是虚构;很多的怀想,很多的期盼,也不是虚有。那都是曾经深刻的记忆,都是当年品牌效应的后续。记者曾在不同地方的网站及媒体看过岳阳人怀念岳阳南正街冰棒的文章,也听过已定居外地的朋友提起冰棒的印象。那沁凉的甜味潜在记忆深处,挥之不去,化着一篇篇满怀深情的文字,引发集体的追忆。

此时,记者走遍岳阳城南,所有人提到当年的味道是这样深情,但提起冰厂的解散,却是说不出的悲凉,满怀感慨和无奈。寻访到前任厂长77岁的李再新老人家时,他因病住院。家人得知是采访南正街冰厂的事,热情告之了李老住院的详细地址,连声说没关系直接去问他。病房中的李老,提起当年自己管理的企业,立马神采奕奕起来。

曾经风光一时的冰厂,曾经无比自豪的职工。十几年前,因匆忙扩建,也因固守陈规,没有市场意识,没有及时捕捉顾客需求,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潮流,品种单调,包装陈旧,从兴旺走向衰败只是转眼间的事。90年代初期,冷饮业市场迅速发展扩张,市场供求更大,岳阳冰厂一直寻找重新崛起的机遇。经过无数争议,经过无数努力,终因各种原因,更因沉重的建设债务,兵败如山倒,最终被市场淘汰,被改革大潮所淹没。

南正街冰厂,就这样走远。它不但揭示了市场的无情,竞争的激烈,更警示了市场更新的重要性。

前几天,记者在吃冰棍时,意外看到有南正街老冰棒,喜出望外,以为是冰厂恢复了生产。再次走进市场,发现仍是人去楼换物。那么,当有人愿意将其名用于自己的产品时,不用多言,足以证明当年它在人们心目的地位及市场的影响力。也似乎证明了任何品质的东西,任何真正在你生活里有过影响的东西,产品可以消失,但记忆会永存。

南正街冰棒,那段岁月的怀想,是否还能真实地重来?

寻访城南,那里有太多岳阳的老故事与回忆。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岳阳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城市,主街也就是成T字形的洞庭路及解放路,形成了南正街商业区。小小区域,各色手工制作的小吃琳琅满目,谁知随岁月远去,城市扩建中它们却慢慢消失在各色外来产品里。幸存的几家,或许已失真传,或许是偷工减料,或许是人们山珍海味吃刁了,总寻不到那刻的味道。

现在很多岳阳人,总沉浸在过去的回味中,脑海里全是记忆中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兰花萝卜、南正街冰棒、龟蛇酒、龟苓膏、豆皮、包面、鳝鱼丝等等。

一切都成了过去,却走不出人们的回忆与怀想。当年南正街冰棒厂的职工,谈起那段岁月,仍然充满自豪,但也有太多失落与无奈。



来源:岳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