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坭镇 首页
孙中山临终前立《家事遗嘱》,只提了宋庆龄一个人,其中饱含深意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癌症去世。逝世前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最终留下了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说来,先生当时年仅59岁,革命事业风生水起,与宋美龄携手与共,可谓人生最为圆满的时候,却不幸被确诊为肝癌。

先生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后,医生本打算通过手术治疗,可开刀之后却发现根本无能为力,原来先生的肝部肿瘤已经到了晚期,只得将创口重新缝合。

宋庆龄当时在手术室外心焦不已,本以为需要数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仅仅25分钟手术室大门便打开了,这让她奇怪不已,医生给出了答案:孙先生已至肝癌末期,他们已经无能为力……

这一则消息,犹如如晴天霹一般,让宋庆龄措手不及,一时愣在原地。

这时距离中山先生离世,还有四十多天,宋庆龄眼见丈夫一天天病势加重,所能做的只有默默陪伴在他的身边,用所有的爱意与关怀,去陪他度过这最无力的人生最后一段。

宋庆龄本以为,这最后的日子会这样安安静静度过,却不想没多久,这份安静便被打破了。汪精卫、宋子文、孙科等国民党代表,匆匆找来要先生立遗嘱,这让两人都难以接受,多次拒绝却不成,最终还是应了这些人的想法。

孙中山先生当时腕力极弱,已经无法提笔写字,便由他口述汪精卫代笔,进而留下了三份遗嘱——《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

遗嘱文件完成后,先生却不愿签字,一直拖到了最后的时刻,才在宋庆龄的帮助下签署完成,进而彻底生效,这才让后来者有了不致彷徨。

此后仅仅过了一日,中山先生便撒手人寰了,那一日先生回光返照,特地嘱咐了自己的丧葬问题,要同志们继续未完成的事业。

本文,便带大家走入孙中山最后的时光中,看看伟人面对疾病与死亡,有着怎样的态度。

1925年1月30日,孙中山的精神有所好转,体温也恢复了正常,眼见爱妻宋庆龄为照顾他,神形憔悴、倦怠不已,这让先生心疼不已,遂拉着爱妻的手宽慰:医生拿他的病没办法,这也没事,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勇气和意志战胜病魔,请爱妻不要太过担心。

宋庆龄闻言,也觉得确实如此,她内心深处也坚信顽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她跟着先生十多年来,经历那么多苦难灾祸,可都被先生一一战胜。

曾经也有过数次大病,有时候条件有限,都是先生凭借着乐观的精神、坚定的意志战胜的。是以,她相信这一次仍旧会如此。

此后,宋庆龄调整心态,乐观向上、充满希望的全身心照顾先生,决意陪他一起闯过这次难关。

孙中山先生当时是一面革命旗帜,哪怕身在医院,仍旧不曾放下对革命的关注,他知晓段祺瑞等人,一直在暗中谋求着权力,背地里做了许多事情。

29日他的两项革命主张,就被其以“时机已晚”为由公然拒绝,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要图穷匕见。

同时,南北多路军阀与传统官僚阶层,进行各种政治交易,甚至连外国投机者也多有参与,这让实现全国性的大革命,成为了空中楼阁。

段祺瑞

如果自己身在局中,或许还可以做出些什么,可身在医院重病缠身,实在有些无能为力,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把“三民主义”彻底施行下去,这些事情都一时陷入了迟滞。

时代的一粒土,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哪怕这个人是孙中山,也不能例外。

身处新旧之交的乱世,他倡导了大革命,身边团聚了许许多多革命义士,可他却没有深刻认识到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土地与人民的关联,他只从制度和大局着手,所能谋求的便也只能是一时之安。

孙中山对夫人说的话,不全是出于安慰,他确实是如此的认知,想尽一切办法去治疗,坚信可以凭借意志和勇气战胜病魔。

当时,他接受了一次镭放射治疗,整整长达48个小时,为此受尽了苦楚,然而却没有起到相应的疗效。

其实,此时孙中山的肝已经硬如铁木,在西医范畴里,他的病情已经到了放弃治疗的时候了。不过,孙中山夫妇还是不曾放弃,在西医起不到效果之后,又转为中医治疗。

为孙中山治疗肝病的中医,名叫施今默,是个极其擅长治疗肝症的老中医,曾为很多人治好了肝部病症。于是,他们从医院离开,搬去了铁狮子胡同11号的住宅,心想这样子更加方便,家里的环境也更适合养病。

然而孙中山换作中医治疗,仍旧不见任何起色,这让夫妇二人都难免有些沮丧。

作为肝癌晚期,这在今天可能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已经是在死神的签到本上写下了名字。可在当时对此认识并不多深,哪怕是孙中山夫妇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仍旧以为可以有痊愈之念。

或许,他们是知晓的,可还是不愿意认命,心想着全力迎战病魔,可能会出现那万一的情况呢?

当然,孙中山之所以如此作为,也是为了照顾爱妻的感情,毕竟尽力了最后却没有结果,这样活着的人容易释怀一些;要是始终不曾努力,一直消极着等死,那么给活着的人留下的,便也只能是更多不好的回忆了。

而人在濒临死亡之际,对生命有着莫大眷恋,这眷恋之中更多的是,对于亲人的不舍,对于事业的遗憾,对于后来事的担心……

对于孙中山而言,这种种情绪都有,国事与家事,大抵在心头是持平的。而家事中,更多的是对于爱妻宋庆龄的担忧,她22岁为了嫁给自己,不惜与整个家族决裂,其后始终跟在自己的身侧,荣辱与共、祸福共担,而今她才32岁,正值大好年华,却因为自己而即将成为未亡人。

1913年初秋,宋庆龄来到孙中山身边工作,他第一眼便对这个秀外慧中的灵气女子触动了,在接下来的相处中,更是被她俘虏了一颗心,这是他第一次想要在革命之外为自己抓住些什么。

孙中山明明知晓,宋庆龄是好友宋嘉树的爱女,好友送女儿来此,只是为了帮助于她,同时锻炼一下女儿的能力,这是一份有违伦理的爱情,毕竟他们之间相差了一辈呢!

不成想,宋庆龄也对孙中山痴迷不悟,她爱他的那种内在荣华,丝毫不在意年龄与辈分的差异,与他展开了一场旷世热恋,最终哪怕与家族决裂,也毅然与孙中山走入了婚姻殿堂。

两人结婚时,有过一番商讨,并据此写就了一封婚书,其中有这么一条:“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之幸福。”而今,他却即将离她而去,所谓的“幸福”于她,或许也是一件枷锁!

孙中山的原配妻子卢氏,是个传统的封建女子,对于他的革命事业极其排斥,心中一直想着过安稳的小日子,这本身并没什么不好,可却与孙中山的所求不同,最终才有了那般的相敬如宾。

直到遇到了宋庆龄,这个浑身洋溢着知性气息的新时代女性,他才知晓了爱恋为何物,心有所牵是怎样的感觉,与她能建立婚姻,这是自己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婚后的日子,二人相辅相成,在灵魂与现实中同道而行,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真正幸福。

孙中山在婚后三年之际,给好友康德黎写过一封书信,其中有言:“自从和她在一起,我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这是我过去从未享受过的真正的家庭生活。我能与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助手生活在一起,我是多么幸福!”

康德黎

然而,眼下这情况,这份幸福俨然已经到了终点,孙中山不免想到了“悲剧”二字,眉头微微蹙起,一旁的宋庆龄发现后,以为先生又出现剧痛了,连忙关切的询问,孙中山却只是笑着不说话,一如刚结婚时认真的看着她的眼睛。

许久之后,孙中山才开口:“你应该休息,你眼圈都黑了。”其实,自从先生扶病来京,宋庆龄一直照顾在侧,身心都经受了莫大的折磨,许久不曾安心吃过一餐饭、睡过一次觉。

后来,何香凝(近代革命先驱廖仲恺之妻,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曾如此评价这一时期的宋庆龄:“在先生病榻之旁,三月未离一步,衣不解带,食不知味,以先生之精神为精神,使吾人永念不忘者,则为孙夫人。夫人之精神与劳苦,为吾辈所当敬爱。”

何香凝

这几个月里,宋庆龄一心都悬在先生身上,身子一点点的消瘦下去,形容一点点的憔悴下来,可她一点都不在乎,只一心关注着先生的病情。

她一直傻傻地认为先生的病情定会好转,还要与他一起携手百年,她是世界上最希望他好起来的人,心思特别纯粹,就只是希望他好起来,为此哪怕让她折寿也无妨。

孙中山并不仅仅是宋庆龄的丈夫,他还是国民党的重要掌事人之一,是大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他的一举一动牵涉极大,更何况是即将离世。

国民党内部,在了解到先生病情持续恶化后,就做了一个十分合理却又不大合情的决定:请孙中山早立遗嘱。

宋庆龄

说其合理,这是因为一旦先生突然离世,没有任何交代的话,会让国民党内部一团乱麻,各部为了争取权力,可能会让大革命的果实损毁殆尽。

说其不合情,是先生正在努力治病,这时候要他立遗嘱,明显就是觉得他命不久矣,这是极度现实的思虑,可落到当事人身上,无疑是一份巨大的打击。

孙中山离世前第17天(1925年2月24日),国民党派出汪精卫、孔祥熙、宋子文、孙科等人,前来找到卧榻养病的孙中山,请他趁精神清明之际,早立遗嘱,以备那万一之需。

说来,国民党内部派来的代表,还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其中汪精卫是孙中山的心腹干将,孔祥熙是宋庆龄的姐夫,宋子文是宋庆龄的弟弟,孙科是孙中山的长子,都在党中担任着要职,也算照顾了孙中山的感受,没有弄成彻底公事公办的样子。

汪精卫

不过,这还是宋庆龄颇难接受,毕竟这些人的所求从某种意义上,是打破了他所有的希望,面上不免露出凝固悲哀之色。

孙中山对此,心底里有所排斥,倒也不是完全无法接受,可眼见爱妻如此难受,便直接斥责了来人,先生表示:如自己病能治好,以后可以慢慢说,说再多都没问题;如果不幸病逝,那么便由后来者任意去做,哪怕说了又有谁会听?

先生的话中,对当时的党内一些人,是有一些意见的,他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等重要大策,更多的是被那些人作为谋取利益的噱头,真正奉行的并没有多少人。

汪精卫是此次任务的主导,其他人更多起一些辅助作用,汪精卫当然听出了孙中山的言外之意,不过为了自己的权力,为了能让这盘革命棋顺利走下去,孙中山的遗嘱是有很大作用的,他怎么会轻易退缩?

汪精卫

汪精卫欠了欠身子,找出孙中山话语的漏洞,如此说到:“先生之病不久当可痊愈,只恐调养须时太久,难以处理公务,而本党又处在重要时期,行动不能有一刻停滞,还请先生早赐教诲,以便我们遵守,以利党务进行为是。”

不得不说,汪精卫此语极其恰当,丝毫不明言要先生留下遗嘱,只是说先生之病长久疗养,国民党又正值关键时期,需要孙中山给予一定指示,好让党务顺利推进,从公私情理上似乎都挑不出毛病。

不过,孙中山何等人物,又岂会因此语而盲从,既然汪精卫“为他着想”,那自己变为他们也多多着想一下,表示:如果自己事先留言,这于后面的革命义士们是不利的,现在正值被无数敌人围困之际,一旦留下什么话,待他死后就会成为革命枷锁,对你们危害甚大,因此还是不要留什么话了。

孙中山

面对孙中山的态度,国民党来人仍然不肯罢休,你一言、我一语,那叫一个不依不饶,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过,孙中山仍旧不肯听从,宋庆龄看着这伙“亲朋好友”,心里涌现出一股莫大的失望与恼怒。

孙中山不肯立遗嘱,原因有三:

其一,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到濒死之际,尚可以撑持一段时间,或许病情会有所好转呢!

其二,他一直怀揣着希望与病魔战斗,这给了爱妻很大的精神支持,一旦自己写下所谓的“遗嘱”,怕是她的精神不久便会崩溃。

其三,他觉得没有必要留言,这些年他留下了那么多重要文献,诸如《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三民主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已经道尽了革命真理,倘若他们真全心于革命,这些足以指示他们一路向前。

不过,汪精卫他们是有备而来,哪怕孙中山心中很不情愿,也知晓不让他们完成任务,这些人是不会离开的。最终,也只得无奈应了下来,由于病史已久,身体各方面机能都迟滞严重,便由先生口述,交由汪精卫代笔。

孙中山与宋庆龄

这份遗嘱,分为三部分内容:一为国事遗嘱,要按照《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为本,持续努力贯彻下去,争取实现全国性的统一与繁荣,建立起一个自由强大的“中华民国”。

最后,先生郑重号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为《致苏俄遗书》,重点阐释了为何要坚持三大革命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并呼吁全世界有志之士,同心同力同德,把反帝事业进行到底。

先生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孙中山的第三份遗嘱为家事遗嘱,相较于其他两份,这份相比比较简单,其全文如下:“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与宋庆龄

这份最为简短的遗嘱,却反而是先生思量最久的,正如遗嘱中所说,一生“尽瘁国事”,很少顾及到家人,更不用说为他们置办家产了,儿女们都已chengren,且都能自立,只希望他们能自爱自强,继承他的志向。

那么,能让先生思虑良久的,便只有爱妻宋庆龄了。一旦自己故去,她便很容易陷身政治漩涡,而自己多年又不曾为己经营,能留给她的也就只有那么一栋四位爱国华侨捐赠的宅子,那是他们夫妻共度三年时光的所在,以及一些衣物书籍等,都只留作纪念之用,这让他不免有所愧疚。

在这份家事遗嘱中,孙中山只提了爱妻一个人的名字,对于子女也一语盖过,这其中颇有深意。

宋庆龄

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深知政治场的残酷,若以后爱妻与党内某些人相悖,势必有人以“孙夫人”的身份难为他,他们当初结婚在日本,而婚书又意外丢失,若真有那么一天,有自己遗嘱上这句“吾妻宋庆龄”,便是对她身份的最好认可。

先生所料不差,后来蒋介石果真以此为难宋庆龄,公然宣称只有原配卢氏才是真正的“孙夫人”,又恶意捏造宋庆龄再婚再恋的谣言,而遗嘱中的那句“吾妻宋庆龄”,很好的帮助宋庆龄躲过了这次政治灾难。

3月11日,何香凝发现先生的瞳孔开始放大,这是一个人即将离世的迹象,这让她有些焦急,遗嘱立定后并没有签字,一旦先生突然离开,当初的遗嘱并没有实际效果。

这时,宋庆龄深明大义的挺身而出,拿着三份遗嘱进入病房,帮助先生抬起手腕,这才顺利在三份遗嘱上各自签下“孙文”两字,汪精卫在笔录者下签名,在场的宋子文、何香凝等9人作为见证人,也各自签署下自己的名字。

宋庆龄

完成这件大事后,先生又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最后则要何香凝代为照顾宋庆龄,要其“弗以夫人无产而轻视”;在众人散尽后,与宋庆龄又挺起精神说了许多许多,当晚则叫来儿女,要他们“顺事宋庆龄”。

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25分,孙中山怀着无限眷恋溘然长逝,享年59岁。宋庆龄此后一生未嫁,坚守着他们的爱情与事业,“至死不渝”这四个字,便是对她最好的评语。

不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