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是营养丰富的常见蔬菜。以前,人们只能在特定地区、特定季节吃到,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它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季节出现。然而,技术的进步也让许多人感到不安,也就产生了许多谣言。
比如网上有这么一篇自媒体文章:
这个标题耸人听闻,是什么样的西红柿“买了也不能吃”呢?
“千万不能买”的理由纯属臆想
这篇文章肯定了西红柿的营养价值,所谓“千万不要买,买了也不要吃”的,是催熟西红柿,理由是“最终营养成分尚未形成”,而且“有毒的番茄碱含量最高”。
然而,这两条理由都是无端臆想。
西红柿的成熟和其他植物一样,都受一种名为乙烯的气体调控。自然成熟的西红柿,是西红柿自己产生乙烯;催熟的西红柿,是喷洒一种叫乙烯利的液体,释放出乙烯。
人为施加乙烯,只是提前启动了植物的成熟过程。自然成熟时所发生的生理过程,催熟之后都会发生;自然成熟时能合成的物质,催熟的时候也会合成;自然成熟时不会存在的物质,催熟时也不会有。
植物的生长成熟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人们会在“风味口感好”的时候采摘,而不是非要“完全成熟”。植物的“完全成熟”,跟食物需要的“最适合采摘”,也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自然成熟的西红柿,通常也不会等到“完全成熟”,而是七八成熟就采下来,否则运输分销到消费者手中,就已经烂掉了。
由于生长期以及光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催熟的蔬果和大棚种植的蔬果,可能在某些物质的含量上跟自然熟的有所不同。不过这些“不同”的物质种类并不多,含量的差异对于蔬果的整体营养也无足轻重。
至于“有毒的番茄碱含量最高”,就更是无稽之谈。所谓的“番茄碱”是指龙葵碱,是植物为了对抗病虫害而产生的一种糖苷生物碱。青西红柿没有成熟,其中确实可能含有一定量的龙葵碱。但是,“催熟”跟“自然熟”一样,也会导致它分解消失。
(这个广告和文末的广告是微信系统给原创作者的福利,大家点击之后会给作者一点钱买鸡腿。广告内容是系统根据大数据插入的,我并不知道各位看到的广告是什么,更不表示我推荐它哈)
“乙烯利残留”有害吗?
催熟所用的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属于农药。于是许多人担心农民会“滥用”,导致“残留超标”而危害健康。
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首先,乙烯利只需要规范用量就能达到效果,用得多了会使西红柿成熟过快而腐烂。此外乙烯利也是要花钱买的,农民才舍不得“滥用”。
其次,乙烯利很容易溶解于水中,即便是有残留,也很容易洗去。
第三,西红柿上“可能残留”的乙烯利,距离“可能危害健康的量”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
分辨催熟西红柿的“诀窍”纯属扯淡
谣言文章提供了三条分辨催熟西红柿的“神奇妙招”。下面来一一解析:
西红柿的软硬由品种和采摘时的成熟程度决定,跟催熟还是自然熟没有关系。催得很熟也是软的,自然成熟摘得早也是硬的。
刚采摘的西红柿都是“圆滑”的。外观“呈多面体”是在打包运输中挤压形成的,跟如何成熟的没有关系。
“全是红色”还是“周围还会有些绿色”,也是由成熟程度决定,而不是由“自然成熟”还是“催熟”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