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西路社区 首页
7个姓氏组成一个家庭:百岁老人终身未娶,为6个弃儿建大爱之家!

在哈尔滨市有这样一个特殊家庭:儿女们姓氏不同,身世不同,却共有一个爸爸。这位让人可敬的爸爸收养了6个弃儿,培养他们长大成家,事业有成,而他却一生不婚,没有子嗣。老人家今年99岁,身板依然硬朗。在他清苦自乐、守善无憾的一生里,他用善良和坚持写下大爱,演绎出一段超越血缘的人间真情。

7个姓氏组成一个家庭:百岁老人终身未娶,为6个弃儿建大爱之家!

彭云松老人近影

15年间

艰辛收养6名弃儿

1954年,33岁的彭云松从山东平邑县“闯关东”,来到千里之外的哈尔滨讨生活。因为踏实肯干,很快他就在当地的一家化工机械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有一天,彭云松在哈尔滨某处荒凉的铁道线附近发现了一个衣着单薄、已快饿昏的小男孩儿。动了恻隐之心的彭云松立马跑回家拿了一个馒头递给这个孩子。孩子吃得狼吞虎咽,彭云松却感觉心如刀割,他没有犹豫地对这个孩子伸出了手:“来吧,跟我走……”

彭云松生命中的第一个“儿子”——年仅8岁的孤儿闫景成,就这样有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家。虽然这个家几近寒酸,家徒四壁,但是那里有一个肯为他遮风挡雨的老爸。从此,孩子的心有了靠山。此后15年间里,彭云松又给闫景成陆续领回了5个弟弟妹妹。分别是1966年收养11岁的张秀清和5岁的栾景通。1967年收养11岁的郭廷忠和9岁的高玉滨。1969年,彭云松又从山东老家带回了孤儿刘玉忠。六个孩子姓氏不同、身世不同,但他们都以彭云松为纽带,组成了一个没有血缘但亲情更浓的一家人。

一开始,工友们看到彭云松不断往家里领孤儿,都十分不解。“自己都养不活,还养别人?” “带着这些拖油瓶,以后怎么娶媳妇啊?”彭云松没有过多理会:“都是些没有父母的小孩子,不管咋活?”

作为彭家唯一的闺女,老三张秀清至今还常和别人念叨她的童年。她11岁的时候父母先后过世,一个人无依无靠,每天都为衣食烦忧。“没爹妈了,就不想活了。”刚刚收养了老五栾景通的彭云松,不知从哪里知道了张秀清的情况,便主动找上门来,再一次认下了这个没人管、无人疼的孩子。

“我爸当时说,孩子,你跟我回家吧,让我来养你。虽然吃不好但咱能吃饱。”“没有我爸把我带回家,我可能早就不在世上了。”张秀清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回忆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经济困难时期。为了让孩子有住的地方,彭云松请求机械厂在职工宿舍后面腾出了一个间小房子,让孩子睡大通铺。怕孩子吵闹让职工们心烦,彭云松不仅陪笑脸说好话,还主动承担了烧水、打扫卫生之类的杂活。彭云松每月工资只有30块钱,如何才能填饱这6张小嘴,成了他每天一睁眼最犯愁的事。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质量,彭云松每天下班后出去捡破烂、干零活。并且他把自己的一日三餐改成一天只吃一顿饭,却从没让6个孩子饿过肚子。

为凑够孩子的学费,他还养了5只羊,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挤羊奶, 再拿到早市上去卖,换取微薄的收入。有一年中秋,彭云松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两个月饼,他用刀将每个月饼切成三份,一人一份分给孩子们吃。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样子,彭云松心里既幸福也难过。

有一次,单位同事午饭带了饺子送给彭云松,他用牛皮纸包好,小心翼翼揣进了怀里,一直到傍晚下班,带回家给孩子们泡开水吃。“家里穷,孩子们过年都穿不上新衣服。”彭云松把好心人送来的旧衣服改小给孩子们穿。

7个姓氏组成一个家庭:百岁老人终身未娶,为6个弃儿建大爱之家!

全家福

终生未婚

却说自己没有遗憾

数十年来,彭云松对这个有7个姓氏的大家庭倾注了绵绵不绝的父爱,对个人的考虑微乎其微。厂里有很多热心人给彭云松介绍过对象,说他工作稳定、为人忠厚,心肠又特别好,原本女方都挺满意,但一听说他带着好几个养子,立马打了退堂鼓。此后,每当有人问他关于“另一半”的问题,他总是说:“像我这种情况,哪有姑娘愿意嫁过来。即使有,也是过来吃苦的,我怎能连累人家。结婚的事以后再说吧,我得先把孩子拉扯大。”

孩子们也不止一次劝爸爸找个伴儿,有个自己的骨肉。彭云松听了摆摆手:“你们不就是我的亲人吗?”几次三番的不同意,孩子们便找彭云松提出要随父亲改姓彭。“改姓不是我的心意,你们的父母虽然不在了,但留下了后代,我不能做破坏血脉的事,你们该姓啥还姓啥。”彭云松坚持道。

彭云松只上过三年私塾,不善言语,竟然有很多人都说彭云松很伟大。他听到后说:“这话不对,我养我的娃,是心甘情愿做的事,这不算伟大。”彭云松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没有能力供孩子们上大学找好工作,但他经常告诉孩子们要自立自强,如今他们都已成为老爸眼中“有用的人”。

“6个孩子都是自己立业、成家的,我没操心。”回想过去,一点一滴像老电影一样在彭云松老人脑海中放映着。他说,这辈子自己没有遗憾,这些孩子都不差,值了!

老二郭廷忠被部队招兵入伍。彭云松听到消息后,兴奋得直搓手。临走前,彭云松从怀里掏出15元钱塞给他,笑眯眯地对他说:“珍惜机会,争口气。”郭廷忠望着花白头发的彭云松,低下头,无声地哭了。15元钱啊,那是他们一大家子人半个多月的生活费! 后来他在部队里入了党、提了干。郭廷忠说:“我小时候很调皮,让父亲操碎心。如果没有父亲,没有我今天。我记得父亲说过,能不能成器不重要,但得做个自强的人。”

老三张秀清16岁那年坚持下乡。彭云松不同意,怕女儿受苦,大口大口抽闷烟。当女儿真下乡时,彭云松又鼓励女儿:“路是自己走的,要乐观地待事待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张秀清后来返城进入龙江电炉厂,她结婚时彭云松拿出全部积蓄,让女儿风风光光地出嫁。

老大闫景成虽然不幸早逝,却培养出热心资助贫困儿童的博士生女儿闫立影。去世前他一直嘱咐女儿,要好好孝顺爷爷,要助人为乐。闫立影没有让爸爸和爷爷失望,虽然每月收入只有几千元,但闫丽影已经连续6年资助一个残疾人家庭,并帮助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上学。

老四高玉滨初中毕业后先后在化工机械厂、轻工安装公司工作。因表现非常突出,连续5年被评为单位劳模,后来还被评上哈尔滨市劳模。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单位给他分了一个一室半的房子。拿到房子的钥匙,高玉滨第一个想到的是赶回家。他迫不及待地把钥匙放进父亲的手里:“爸,您说得真对,只要好好工作,好事一件也落不下。”

在彭云松眼里,老五栾景通是个聪明、勤劳的孩子。高中毕业后,栾景通开始自己创业。由于他脑子活,做事不怕辛苦,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当地一个有名的私营企业家,并热衷公益事业。

老六刘玉忠凭着手艺,成为一名装饰公司的小老板。“父亲常对我说,一定要以诚待人,就会处处有人相助。骗人可能得到一时小利,但时间久了就没人再会相信你,到时候会处处碰壁。”

7个姓氏组成一个家庭:百岁老人终身未娶,为6个弃儿建大爱之家!

为老爷子庆祝生日

不添麻烦

毅然回到山东老家

看到儿女都长大成人有了出息,彭云松心里踏实了。就在儿女们争着要爸爸到自己家里安享晚年的时候,这个倔强的山东汉子却有了新的想法,要独自回到曾经养育他的山东老家去生活。其实他是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

临走时,彭云松召开了“家庭会议”,将自己的两套房子分别给了女儿张秀清和老五栾景通,让返乡回城的女儿一家有自己的住房,他鼓励老五创业自立自强;其余的几万元存款,平分给另外4个子女。

女儿张秀清当场急了:“爸爸,您就住我家,哪儿也不许去!”彭云松摇摇头:“我的烟抽得太多了,怕给你们家添乱……”其他孩子也急了,争着让他去家里住,可他说啥都不干。于是,这个为儿女倾尽大半辈子的老人,在他79岁那年回到了老家——山东省平邑县一个偏僻的农村。

老人这一待就是十几年。多少次,子女们劝他甚至专门去山东拉他回哈尔滨养老,他都拒绝了,就像当年不肯扔下孩子们一样地倔强。女儿张秀清甚至在山东住下一段时间劝他回心转意,也没能成功。

“那些年,我爸一直住在一个矮小的草房里,门窗都用塑料布遮盖,屋子里没有一件家具,就连床都是用砖和门板搭起来的。”张秀清心疼地说。

2013年,受哥姐的重托,老五栾景通铁了心要接父亲回家。当他带着妻子跑到山东,辗转找到父亲当年只花500元钱盖的小房里时,看着黑乎乎的小屋,栾景通长跪在地上痛哭不止:“我这辈子也没想过,这十几年爸爸是这么过来的……”

原来,彭云松将为数不多的退休金,绝大部分都分给了村子里困难的乡亲。刚回山东的头一年,彭云松听邻居说隔壁的老太太快饿死了,“三天就吃过一个小窝头”。他一路小跑地来到市场,找了个卖馒头的摊,交给摊主100元钱,让他每天给老太太送2斤馒头。他盘算好了,老太太吃到7月,地里的玉米就成熟了。

在回家乡的十几年来,无论谁跟他提困难,只要老人手里有钱,肯定给出去。乡亲们互相约定,无论谁家包饺子,第一碗都要给彭大爷端来。得知他儿子来了,几十位乡亲们哭天抹泪地端着小板凳,跑到老人的小泥屋门前“静坐”。“不能让老爷子走,舍不得!”

在数日僵持之下,彭云松终于妥协对老五栾景通说:“我跟你们走,这些年我攒的1万块棺材板钱就用不上了,我合计着就给大伙儿分了吧?另外,我回去只住养老院。”两口子说:“爸,只要你跟我们回去,啥条件都依你。”

如今,99岁的彭云松在回想起与6个孩子共同走过的艰难人生路时,总是坦然一笑,就像讲述一个故事般云淡风轻,甚为温馨。6个兄弟姐妹却都哭了:“爸爸,下辈子我们还是彭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