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狮街道 首页
怎样实现袁隆平2个新梦想:18吨/公顷已有技术路线
袁隆平

“五一”将至,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此时仍在三亚南繁基地上忙碌。


类反饥饿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科学家,未敢颐养天年,一心琢磨着加速实现他的两个“限期”新梦想:

培育出更高产优质的超级稻品种。

让超级稻百亩连片攻关不断自我超越,实现18吨/公顷目标;

化滩涂为良田,盐碱地里稻花飘香。


培育出耐盐碱高产海水稻良种,推广1亿亩高产海水稻。

老人给自己定的“有效期”,是2020年。这样的新梦想,有望如期实现吗?

“18吨/公顷,我们已有技术路线”

“18吨/公顷,我们已有技术路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给科技日报记者的回答,很有信心。

邓启云,我国超级稻百亩片第二、三、四期目标攻关成功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的培育者。“

基于对籼梗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水稻动态理想株型塑造,和分子标记育种技术,我们获得了两个有望实现18吨/公顷目标的潜力品种。”

其一,为去年通过国审的“Y两优957”,是邓启云培育的“Y两优”系品种“同母异父”的“兄弟”。不过,邓启云更看好新培育、有望通过长江中下游国审的“旺两优950”。“


通过分子标记育种技术,我们把‘大粒基因’导入它的亲本,使品种‘千粒重’增加了2—3克。

比以往水稻品种中这一指标的最高值提高了10%以上。因此,产量增长潜力更大

结合‘四良配套’综合技术体系,今年就有望在小面积种植中,达到新目标。”

邓启云也表示,袁隆平院士的三系法、两系法杂交育种系统方法,在水稻稳步增产上仍很有潜力。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