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里福兴园社区 首页
唐山地震时的3岁儿童,32年后成了汶川“逆行者”

唐山地震时的3岁儿童,32年后成了汶川“逆行者”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唐山人民坚强自救互救,解放军和医疗队员从四面八方汇聚,深入灾区进行救援和重建工作。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涅槃重生的唐山人第一时间发出号召,把抗震救灾中积累的救灾经验贡献给四川人民。多难兴邦,同担风雨,在与地震抗争的几十年间,中国给出了自己的防灾减灾答案。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今天关注“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我和抗震精神


        汶川地震亲历者 唐雄:我认为抗震救灾精神是不抛弃不放弃,国家不会抛弃我们任何一个人。2011年1月1日,我们搬到新县城,安置房修得很好。灾后重建时,全国人民来支援我们。要懂得感恩,用一种好的心态,去面对地震后美好的生活,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经历大地震,唐雄失去了半个右脚掌,但仍充满感恩迎接崭新的每一天。(受访者供图)

        北川废墟中的“重生”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中羌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医生唐雄正在接诊,“很多病人都可以来看看我,经历这么大一个地震,我还能够生活得很好,工作得很好。”



△唐雄参加义诊(受访者供图)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汶川大地震形成的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特征丨A:映秀镇路面抬高约3m;B:虹口乡八角庙的破裂面;C:深溪沟村的破裂面,抬高了约3.2m;D:高原村一带的地表破裂;E:擂鼓镇一带河床抬高约2.6m。(图片来源:应急管理部公众号)


          唐雄和妻子谢守菊当时被压在一座四层小楼下,两人在被埋139小时和72个小时之后被救出。



         △唐雄被埋139小时后获救(图片来源:海南省地震局)

        怕受到强光刺激,唐雄用手捂住了眼睛,但从黑暗到光明的那一刻,阳光洒在身上,是无尽的温暖。尽管唐雄失去了半个右脚掌,但一年后,他就拄着拐杖返回北川,在板房中治病救人,“我爱人没抛弃我、没放弃我,我们的党和国家这些救援的人员不抛弃不放弃,才创造了这么多生命的奇迹。”

唐山的回馈:“把祖国的爱传给四川”


          汶川5.12大地震后,中华大地上开展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生命大营救。河北唐山也第一时间发出号召,涅槃重生的唐山人希望把抗震救灾中积累的救灾经验贡献给灾区人民。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唐山第一时间组建救援力量(图片来源网络)

         “感动中国”人物、唐山民间志愿者宋志永是其中一位。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他刚刚三岁,“我们村大地震以后来了好多的伤员,(当时)要把重灾区的伤员、孩子、老人分到各个县。我们有好吃的,都需要给孩子送过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非常根深蒂固。汶川发生大地震,那个时候都不容得多想了。我就给队员打电话,你们赶紧组织起来,我先去,你们马上跟上。”



        △宋志永2008年5月12日赶往四川,通过火车、出租、摩托、步行四种交通方式,辗转到达北川展开救援。(受访者供图)


         在北川中学,宋志永和他十二个农民兄弟与其他救援队一起,救出了25名有生命迹象的受灾群众。宋志永说:“我要了一面国旗,从竹林里砍了竹竿把红旗树立起来。当时在场很多人全部流眼泪了。失去亲人的痛苦难以承受,但咱们的党、咱们这个国家这种精神让每个人都能够坚持下去。”


         穿着印有“唐山”字样救援马甲的救援人员,像是一道光芒,让人们相信,能够在灾难中振作、在废墟上重生。



        △宋志永唐山爱心救援小组在北川展开救援(图片来源网络)

         为保证灾区重建,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口支援的工作机制。“一省帮一重灾县”,每个省拿出上一年财政收入1%,帮助灾区尽快恢复。2009年6月,北川新县城建设全面开工。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内收藏的对口援建指挥部牌匾。(总台央广记者刘涛 拍摄)

        2011年初,唐雄夫妻两人带着刚满一岁的女儿,搬进了107平方米的新家。唐雄说:“搬进去就可以住。家电、床上用品很多东西,都有援建的,全国人民支援我们。”



        △震后北川中学与新修建的校舍(总台央广记者周益帆 制图)

        中国减灾答案:重塑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统筹部署,面向社会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从灾难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民,更加敬畏自然与尊重科学,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全国防灾减灾日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中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2022年,我国将建成覆盖京津冀、南北地震带、新疆北天山、青海西宁周边、西藏拉萨周边和福建广东东南沿海等重点地区的地震预警系统。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副司长侯建盛说:“监测到位了,预警到位了,后面的处置会好得多。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在救灾时候统一调度;各地减灾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整体应急能力明显增强,组建了90支的重型专业救援队和193支的轻型救援专业队伍,建设了10+2的森林消防的综合应急救援拳头力量。”


       

        △地震预警原理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侯建盛说:“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个精神跟我们伟大建党精神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加强我们灾害的全过程管理,提倡综合救灾综合减灾,保全人的生命,只要人在,其他的一切都会有。”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周益帆,成为突发事件报道的记者七年有余,去过云南鲁甸6.5级地震、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等在内的多个灾害现场。如何看待磨难,如何度过人生?我在无数亲历者身上找到了答案——唐雄医生常在朋友圈分享家乡的山花与水果;宋志永大哥成了村支书,带着大家发展新产业。他们的故事浓缩成了不起的抗震精神,让人坚信,岁月长河里,我们终能平视磨难、战胜磨难。


        

        △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回访,四川绵竹一片绿色,生机勃勃。(总台央广记者周益帆 拍摄)

一百年来,中国gongchandang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一百年来,中国gongchandang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gongchandang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牢记初心使命,回望精神谱系,赓续精神血脉,开创美好未来。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追寻》,追寻一代代“赶考者”的精神密码,聆听新时代“赶考者”接续奋斗的心声。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记者:周益帆 刘涛 杜震

·       人民日报 | 把生产“安全阀”拧得更紧更牢· 人民日报 |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人民日报 | 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原标题:《唐山地震时的3岁儿童,32年后成了汶川“逆行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GK4TUG1M0552ES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