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村 首页
老照片︱大田文昌阁

文昌阁或文昌楼、魁星阁、奎阁、魁星楼等,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 

古代儒生,在文庙祭孔的同时,也崇拜主宰文运诸神。有“五文昌”之说,即文昌帝君、魁星、朱衣神、孚佑帝君(吕祖师)、文衡帝君(关帝君)。但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数目不一,也有同时修建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阁和祭祀魁星的魁星阁的情况。

县城的文昌阁兴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这是大田建县的第二年;广平文昌阁建于清光绪乙亥元年(1875)

大田人都知道,县城的一中与广平中学内,各建有一座文昌阁。虽然,两座文昌阁的建造年代不同,形制不一,但最初的建造目的应该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祭祀文运功名之神,确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

文 昌 阁

在县城凤凰山下的一中校园内,耸立着一座著名的“文昌阁”,它是文运昌盛的标志性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色彩,其建造历史有崇文的思想根源,与明清以来大田县的建制变迁,以及民国时期县立初级中学的兴办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位于一中校园内泮池北的文昌阁近景(林建伟 摄,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大田先民为供奉祭祀文昌帝群,选召能工巧匠,在城南郊赤岩建文昌阁。近五百年来,文昌阁历经苍桑,几经变迁。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在文昌阁初建一百三十年后,迁建于凤凰山南麓的明伦堂前泮池之东南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行重修;当时的文昌阁气派非凡,是县城最高的建筑物。

1935年1月,大田县塾师训练所全体同学留影;背景为著名的文昌阁,在朦胧的凤凰山麓下,卓然而立、气势不凡。照片中的前排左四为郑佐国、右二为范霖生、右四

蒋超、右五范震生,均为当年教育界之中坚人物

文昌阁因其建筑外形为三层阁楼式及等边八角攒尖,因此,大田本地人俗称其为“三层楼”或“八角楼”。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因它的高度(一十三米多)是全城的建筑物之冠,登临兴境,宛如置身云端之中,有壮志凌云之感,故有“凌云阁”之称,含有鼓励后进,攀高峰之意。

从上图放大的文昌阁,这是目前所见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文昌阁影像;将照片结合《文昌阁纪旧》的记载,可以看到阁顶部中央塑有一个高约一米二的长颈朱红色葫芦宝顶,并插有荷花及荷叶数枝,每层除了圆形或长方形的窗户,外墙上还有扇形或圆形的彩绘花窗点缀,使阁楼的造型更呈庄严绚丽。

1942年1月,大田县立初级中学第十组同学与沈、李两位先生别前留影;照片中的

人物传神,形态自然,临别前的老师为学生做最后的指引,背景为著名的文昌阁,池水涟漪,树影扶苏,远山近水,离情依依,不失为一张富有格调的纪念照

文昌阁的三层飞檐翘角,底层结构为左右两厢房,中为小厅;厅左有一石碑,大约记述文昌阁的史略,中间为小庭院。

从校园内北面向南拍摄的文昌阁;可惜目前尚未发现有从东或从南角度拍摄的文昌阁照片

1949年之前的大田一中校园鸟瞰图(上图);照片的左上方为文昌阁,平行右上方顶面为六角形的建筑为“三五亭”,此照出自一中校史馆,相对清晰。

但与翻拍多次的另一张同底照片(下图)相对比,就会发现因电脑制作时左右拉伸的原因,图片有所变形。所以上图取其清晰度,下图取其原始场景,相互比较之下,最大程度地还原出当年校园的整体布局和真实场景……

文昌阁楼堂外有一空地,约十二米见方,正中路通南边围墙的大门,后来空地左边建有两间平房。解放前文昌阁划为大田初中校舍之后,曾扩建为女生宿舍,从此拆去大门,不通行人。

1978年的大田一中校门,校园内的球场和文昌阁;从球场一侧堆放的建筑材料看,左侧的教学楼或是进行了修缮

八十年代初期,文昌阁(右上角仅露出飞檐)周边南侧的平房建筑,靠球场的外墙被刷成时政宣传栏;据相关文字记载,阁楼的大门前有一条水沟,宽一米许,流出城墙,纳入小河沟,汇入均溪,校内外未曾有积水;说明当年已经注意到排水的问题,防止校园内涝发生

“三五亭”让位于文昌阁

说到一中内的文昌阁,不能不提“三五亭”。

经一中的范立洋老师赐教,该亭是县立初级中学为纪念建校十五周年,由校友捐银元,大约在1943年建成。

关于命名为“三五亭”,我揣测一是“三五”喻为建校“十五周年”;二是或有祝愿学校发展长远,造就的人才“三五成群”的意味。若能有史料证明,自然是最为准确有诠释。

亭台楼阁,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基本建筑构成。三五亭建成后,与文昌阁彼此呼应,相映成趣,符合文教育智场所对审美

品味

的要

从这张1949年之前的大田一中校园鸟瞰图(局部放大),可见最初的“三五亭建造于”校园的西南角的花草树丛中(尖攒式建筑物),基本上与东南的文昌阁平行对称

通过民国时期县立初级中学的部分照片中,大致可以分析出“三五亭”与文昌阁之间的建造、迁移和存续的历史关系……

1941年9月30日,叶桂芳(叶箐)诞辰十九周年纪念摄于校园泮池;背景为学校的教学楼和操场,泮池石桥北边并无“三五亭”

;据现有的照片与位置推断,三五亭最早建于池泮西南处(如下图)

1944年9月21日,欢迎蔡督学莅田履任摄影留念;背景是校园内的“三五亭”,周围柳树池泮,青石桥边,文昌阁前,成为当年县城内拍照留影的主要景点。从照片上来看,结合时间的推算,“三五亭”应为一年前折1943年落成,位于泮池西侧,与东南的文昌阁交相辉映

1949年前大田县立初级中学校舍示意图(上),下图为1978年大田一中校园示意图(出自一中校史馆)

建国后,为了在校园东南处建二层教学楼和灯光球场,将该亭迁建至泮池石桥北端。1984年8月,为迁建文昌阁到此,而让位移建到现在的位置。

1977年的一中校园局部,文昌阁位于照片右上方,中间横排为两层的教学楼,其后为泮池及迁建的三五亭,下端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凹字形教学楼“三育斋”,基本完好(照片出自“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岩城巨变大型摄影图片展”,由林建伟提供)

八十年代初期,从一中池泮西南方向拍摄的照片显示,三五亭当年还坐落于石桥北端;1984年8月,为迁建文昌阁到此,而让位移建到现在的位置

八十年代中期,从西北向东南方向

鸟瞰拍摄迁建之后的文昌阁,其西北侧为泮池石桥北端迁建到此的“三五亭”(图片右下角)

文 昌 毓 秀

《大田文史资料:大田古建筑》(第20辑)中关于文昌阁的图片和文字

1946年10月18日,莆仙同乡欢送范科长慨忱赴榕摄影纪念;背景为当时建筑有围墙的文昌阁

建筑形制

文昌阁多建在市井中心地带或地势较高处,一般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攒尖顶,二、三层居多,每层皆有檐面,四、六、八角不一。一层多为砖墙,开窗设大门;二层以上为木墙或木栅栏,可凭栏远眺。因此文昌阁除祭祀功能外还成了当地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

1947年3月15日,大田县均溪镇国民兵队队部全体职员摄影纪念;背景为县立初级中学校园内的文昌阁

文昌阁属于明代建筑形制,造型别致美观,保存基本完好。如今,我们从一段记述的文字中,得以神游当年的文昌阁内景……

正厅有佛龛,置“文昌帝君”泥像,左右有书童,正厅大门饰有木雕花边,东南和西南两边各有八角门,东西边各有方格窗、地上铺以石灰板,中层正面窗子为方形,东南和西南两面为圆形花格窗,东西两面为方形格窗。后面楼间也开有小窗子。正中窗上有匾额“云蒸霞蔚”阴文红底金字,正中佛龛置有朱熹泥像。中下层天花板及横梁饰绘龙凤花鸟等彩画。顶层正南面为方形窗子,窗上的匾额横书“笔点青云”阴文黑字白底,东西方各有圆形花格窗。顶上有八角形的天花板,画着“八卦”,正中佛龛有“魁星”,高约一米许,全身贴金。左足踩着鳖头,右足向后向北斗七星,右手执笔高举,意点青云,左手掌握文卷。佛像均无余存。

《文昌阁纪旧》

1948年7月,大田县立初级中学第十六组毕业合影(前排左6起为范震生、郑佐国、蒋超);背景为校园内的文昌阁,右侧伴有最初建造的“三五亭”

1983年8月,大田县人民政府公布镇东桥、文昌阁(大田一中内)、通驷桥、广平文昌阁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7月,初中47组(5)班毕业师生合影;背景为当年的文昌阁,建筑结构似乎从二层开始发生倾斜

这张1984年6月拍摄的初中毕业班合影,其背景上的文昌阁建筑整体略有倾斜,外观破旧;一层的西侧外墙被刷上《中学生守则》,二层窗户改为玻璃窗,三层圆形窗被钉死;二至三层外墙上原有的彩绘花窗,已了无踪影。这是文昌阁自清康熙六年(1667年)从赤岩迁建到此地,存续317年后的影像。两个月后,文昌阁迁建至泮池北侧

岁月无情,古阁沧桑。由于年深日久、风侵雨蚀,文昌阁日渐颓废,阁身倾斜,门窗残缺,满目疮痍,经过史无前例的“wenge”浩劫,历代名人在阁上留下的墨迹也荡然无存,令人黯然神伤。

严垂壁《文昌阁》

文昌阁缘因年久失修,阁楼的大部分木料出现损坏的现象,整体建筑已略向东南倾斜。大田一中为了校园的整体规划,确保文昌阁的建筑保护与安全,于1984年向县政府提出整体迁移并修缮文昌阁的报告。

1984年8月,文昌阁迁建至科学楼前泮池之北时,施工的情形;这个

位置就是“三五亭”曾经移建过的所在地。所以,经历百年来的风雨,校园内的亭台楼阁,树木山石,错落有致,互相照映

1984年8月,大田县政府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重新修建了文昌阁,将这座独具“国运兴,则文运昌”的建筑迁建于县一中科学楼前的泮池之北。

八十年代中期,迁建之后的文昌阁;按照原有形制建造修复,不仅升高了基座,加宽了回廊,还在各层外吊柱分别增饰龙凤花卉等木雕构件,由南面阁下堂石阶升入底层正厅,门上匾额阳文朱底金书“文昌阁”,边饰金红花纹。

同一时期,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鸟瞰拍摄迁建之后的文昌阁,其西北侧为泮池石桥北端迁建到此的“三五亭”(图片左下角)

八十年代后期,从西南向东北方向

鸟瞰拍摄迁建之后的文昌阁为主的“毓秀园”(上图),该园绿竹扶疏、柔柳依依,亭台假山与泮池喷泉,交相辉映,使文昌阁更加雅致美观(下图)

迁建后的文昌阁,其整体分为正殿、下堂、大门三进。正殿为三层、三檐、八角形双层套筒式的木质结构,每层都有飞檐、翘角。

县一中校园内文昌阁夜景;可清晰看到阁的正面从底层到三层,依次悬挂着“文昌阁”、“云蒸霞蔚”、“笔点青云”三块金匾,字体遒劲,古香古色,为古阁增添了文化气息

大田一中校园变迁示意图;选择了民国时期、建国后的1978年和2018年三个时间节点,以及未来在东部新城校区的规划蓝图(拍摄于一中校史馆)

如今,创建近百年的大田一中,文昌阁坐镇“毓秀园”,北靠苍绿如翠的凤凰山,南濒澄澈如练的均溪河,东守镇东桥虹影之胜,西望白岩公园之美……校园内楼堂以“修德”、“求知”、“星辉”、“励志”等命名,重楼叠影,

环绕拱卫着文昌阁,犹如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交融贯通的寓意。

广 平 文 昌 阁

按照明清通例,一个县只有一座文昌阁,当时在大田县城已经建有一座文昌阁了,也许是林芝荣举孝廉,名重大田县,门生十一第子相继考进县学,一时文人荟萃,文运昌明,官府特批在此兴建一座文昌阁。

广平在邻县朱熹及理学文化的影响下,从南宋开始各乡贤与乡众振兴教谕,兴建文昌阁等教学场地一时蔚然成风。据地方史料记载:“清光绪乙亥元年(1875),由里人林芝荣、蒋敷荣、郑兰芳、余光斗、郭新洄等募缘公建,层楼高敞,祀文昌、朱子……”

公共建筑了。

广平文昌阁坐落于广平洋中,北倚玳瑁峰,遥对文笔峰。坐北朝南,高三层,通高10.43米,宽18.41米,进深10.8米;在清末年间的乡镇农村中,算是规模较大,气势不凡的

1936年3月,大田县第六区广平学校纪念,站立台阶左二为蒋超;摄于当地著名的文昌阁(始建于1875年),木构架梁、飞檐翘脊,建筑风格雄浑中蕴含秀丽,古朴中透出端庄,被称为“培育英贤宝地”,这也是目前所见文昌阁外部的最早的影像。从门槛上的标牌依稀可见广平的党政或教育机构当时在此办公。

2009年列入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平文昌阁于1983年被公布为大田县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平文昌阁》(严垂壁)原刊于《大田文史资料:大田古建筑》(第20辑)

夫国运兴,则文运昌……文昌阁亦然如此。大田文昌阁的保护修缮,遂使传统文物重焕光彩。

诚如时任大田县政协主席的周隆超先生,在

2005年

为《大田文史资料:

大田古建筑》一书所作的“序”中说的:

目睹历史文物之后,人们常会发出一些感慨,或总有一股豪情从胸中腾起:如何藉旧创新?今日的辉煌怎样才能载入明天的史册?!

感谢点赞,欢迎转发和分享

【来源:燃灯者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