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垟村 首页
台州乱弹:独具古韵遗风的活化石

青年演员鲍陈热,如今已成为剧团的当家花旦。

掰野祀是台州民间为消灾祈福举行的一种野外祭祀活动。台州乱弹剧团表演的《拾儿记·掰野祀》,其地道的民俗风情,偏重丑行戏剧性的渲染,彰显台州民间建筑风格的舞美设计,让《拾儿记》这个传统剧目再现辉煌。

山兵李氏宗祠为台州乱弹起源地。现宗祠内还陈列着4个古老的戏箱,箱子上放着当年用过的道具等。

台州乱弹绝技——耍牙,牙用的是猪牙。

台州乱弹绝技——雨伞吊毛,即人在空中飞跃时打开雨伞。

出访新西兰时,剧团到奥克兰美术馆及当地学校交流。

剧团演员向台州学院学生传授技艺。

古老艺术离不开生根的土壤。演员每每在演出前,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征求他们对戏文和演出的要求,及时调整曲目。

《空花轿》剧照,韩冬生、高金花、王毅等饰演。

老剧照《拾儿记》中的一个场景。

1953年的演出剧照。

剧团使用过的头饰。
本乡本土的声腔,演绎着乡音乡情,诠释原生态的草根文化。看,这位老人即便生病在床,仍借助望远镜,观看那份早已植入心中的乱弹情感。

台州乱弹原本叫做黄岩乱弹,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

关于“乱弹”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商调集了全国100多个地方剧种在扬州接驾。地方官为便于上奏,将各地方剧种分为“雅”、“花”两部。“雅”单指昆腔,“花”即杂,杂者乱也,故统称乱弹。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年),乱弹腔在黄岩一带兴起,以紧乱弹、慢乱弹、二唤为主干唱调,兼唱昆腔、高腔,形成三腔合唱的台州式的“黄岩乱弹”,相沿约160年。民国初期。乱弹发展迅速,共有20多副戏班。同时有高腔班十余副、徽班5副。据《临海李氏宗谱》载:李氏宗祠在清乾隆时,族人李惠卿,字应考,号槐庭,经商有成后,晚年在宗祠内开设乱弹班,即山兵乱弹,教唱高腔戏,为台州乱弹著名起源地。

浙江是乱弹的天下,有绍兴乱弹、浦江乱弹、温州乱弹等,解放后,分别改称绍剧、婺剧和瓯剧。惟台州乱弹沿名至今,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团”。

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其唱腔高亢激越,表演粗犷奔放,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尤其是独特的表演绝技,如耍牙、钢叉穿肚、双骑马、抱瓶滑雪、雨伞吊毛、甩火球等,为戏剧界所称道。其舞台语言以中原语音结合台州官话,充满乡土气息。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的分别,文场分丝竹管弦乐曲和唢呐曲两类,武场分闹台锣鼓和表演锣鼓两类。台州乱弹的角色行当分“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包括生、旦、净、丑,“下四脚”包括外、贴、副、末。

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此外代表性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连环记》、《长生殿》等。由台州乱弹剧团排演的《拾儿记》、《空花轿》、《荒魂》曾在浙江省第一、二、三届戏剧节中获得编剧、表演、音乐等多项大奖,尤其《拾儿记》一剧,在戏剧节上引起轰动。

2006年,台州乱弹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内专家一致认为,台州乱弹是现存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艺术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是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戏曲百花园中独具古韵遗风的活化石。

由于各方面原因,台州乱弹在戏曲发展的最好时期曾停息了30年。2005年,剧团重新建立,尚文波任团长。重新建团后,剧团积极发挥老艺人的作用。老演员许定龙、张华飞、韩冬生、徐昆芬、卢奇泳、林蓉芬、王毅、林艳艳、王黎君,构成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演出阵容。他们与艺术指导卢惠来、周祖宝,司鼓应培国,主胡周青莲、傅林华等人,着力培养年轻演员,走向市场,短短9年时间,使台州乱弹重焕生机,发扬光大。

如今《拾儿记》、《吕布与貂蝉》、《戚继光》、《连升三级》,成了台州乱弹的品牌节目。2011年,台州乱弹剧团赴德国参加欧洲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第27届国际文化戏剧节展演,荣获最高荣誉——特等奖。2012年2月,剧团受文化部委派,赴新西兰参加当地举办的元宵灯会展演,新西兰总理亲临现场观看,15天19场演出活动盛况空前,观摩人数超过3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