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桥社区 首页
豆瓣 8.1 的《认知觉醒》,我只要求自己记住这 3 个关键词

每周二周五晚八点更新,不错过

这是@白与寻的第014次分享

你好,我是白与寻,非常感谢你愿意花时间停留,一起观察世界,不断探索自己。

最近我参加了朋友@热可可 创办的「热望读书会」,开始“一星期一本书”的阅读节奏。

这个星期读了周岭所写的《认知觉醒》,这本书以脑科学和行为认知科学为理论支撑,结合作者自身的学习、经历、观察以及思考,阐述了一系列“改变自己的方法”。

目前在豆瓣上,《认知觉醒》有着 8.1的高分,它不仅让我收获了新的认知,也给我带来了好的改变,

我开始在生活中保持“觉知”,有意识去优化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再陷入浑浑噩噩的状态。

▲《认知觉醒》豆瓣评分

我决定写一篇文章,一来可以巩固这本书里那些最触动我的认知和观点。二来是想和你

分享,也许这些文字能够成为你自我改变路上的助力。

01

写在前面

改变自己的 3 个关键词

《认知觉醒》书里有很多有启发性的观点,也有不少实操性强的方法,但我深知人类的大脑是如此“健忘”,大多数情况下,读过的书用不了几天就会忘得七七八八。

所以,我只要求自己记住这 3 个关键词:

觉知、触动、行动。

这 3 个关键词,是我认为全书的重中之重,从这 3 个关键词延伸开来,几乎可以串起这本书里的所有观点和方法。

就算我忘光了这本书里讲到的那些认知和方法,只要这 3 个词始终在我的思维里,我就可以根据这 3 个词找到方法,指导自己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我对这 3 个关键词的理解是:

觉知,可以简单理解为主动

反思的能力。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

“主动”

这个前缀,因为反思能力人人都有,但有人的反思能力只会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才不得已开启,而有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反思,去察觉问题并做出改变。

触动,顾名思义就是触动到你的东西,

可能是一个故事、一个概念,甚至一句话,一个词。

那些特别触动我们的东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改变,值得格外注意。

行动,这个就是字面意思,去做。精辟的道理也好,有用的方法也罢,如果只是停留在“看到”或者“知道”的层面,

没有付诸行动,改变就永远不可能发生。

下面,我想进一步和你聊聊这 3 个关键词,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02

保持觉知

避免人生陷入“模糊”

保持觉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人生陷入“模糊状态”。

所谓

“模糊状态”

,可以理解为

一种

不主动觉察问题,依靠惯性去生活的状态。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很长一段时间,我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机。

有没有人发消息?

看看朋友圈里大家发了啥?

网购的东西物流信息更新没有?

支付宝里蚂蚁森林是不是可以收能量了?

……

经常醒来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还在看手机,整个人的注意力被各种信息牵着走,这种注意力涣散的状态往往会影响接下来一整天的状态,让人无法专心,变得浑浑噩噩。

因为缺乏觉知,之前我意识不到这是一个问题,毕竟这看上去很正常,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嘛。

现在知道“觉知”这个东西后,

我会

“复制出另一个自己”来观察自己,当我起床准备看手机的时候,“另一个自己”就会和我说,可以等起床洗漱完再看也不迟,不然你可能又会在床上躺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还影响一天的状态。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好笑,但我现在确实改变了起床就看手机的坏习惯,也能够以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状态开始新的一天,不再那么“模糊”。

这个小小改变,让我明白: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看到问题,就能够做出改变。

而看到问题,需要我们带着觉知去生活,没有觉知的人,意识不到问题存在,只会依照惯性行事,生活随波逐流,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一旦你有了觉知的意识,就等于拥有了一个“灵魂伴侣”,TA 会给你提供一个新视角,你可以从这个视角去观察自己存在什么问题,并做出改变。

关于觉知,我想再补充一个《认知觉醒》里的知识点:

人的大脑其实由 3 部分构成:

本能脑

情绪脑

理智脑

,它追求轻松、享乐,缺乏远见和自律意识,比如我们沉迷短视频,就是受到本能脑的影响。

本能脑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力大无比的孩子

,情绪起伏大,常常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比如不开心时暴饮暴食,玩游戏容易“上头”充很多钱。

情绪脑就像一个总是意气用事的年轻人

,善于分析,进行长远规划,但力量微弱,常常拗不过本能脑和情绪脑。

理智脑则如同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

知道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觉知自己的生活。当你面对一件事情时,你可以试着去分辨哪些是我的本能,哪些是我的情绪,什么是理智的做法,通过理智脑,去劝说本能脑和情绪脑。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能“劝说”,而不是对抗。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力量太过强大,是人的天性所在,直接对抗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只能“劝它们”,让“它们”的力量为我们所用。

这里可以展开的地方有很多,由于篇幅限制,就不做深入探讨了。

当你知道了人的大脑分为这么 3 个区域,以后就能至少从 3 个角度去看问题,自我觉知的能力无形中就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人类大脑的“三重结构”,图源《认知觉醒》

03

捕捉触动

注意那些“离自己近的东西”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看到一个让你“醍醐灌顶”的观点,读到一个非常激励你的故事,好像当时身上就发生了某种“改变”。

用《认知觉醒》里的观点来说,

那些让你你有所触动的,都是“离你很近的东西”,是某种成长和改变的信号

烂熟于心的东西一般不会给你触动,只会让你觉得无聊。晦涩难懂的东西也不会带来触动,因为你还不理解。而那种你稍微知道一些,不是特别明白又想弄明白的东西,最能触动到你,你也最有可能从中学到东西。

对于这样的触动,你要格外注意。

比如我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就是因为“觉知”、“触动”、“行动”这 3 个词,是《认知觉醒》这本书里最触动我的几个点,我希望让自己记住,并有进一步的理解,我认为这一种成长的讯号,一个改变的契机。

这个是认知层面的“触动”。

“触动”还有可能来自一个比较玄乎的层面:

潜意识。

你可以把“潜意识”当成我们的一个隐藏系统,它运转速度极快,通常你还没感受到思考,它就把决定替你做完了。比如你走路时不用考虑先迈哪只脚,潜意识自动帮你做出了选择。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和你分享一个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故事。

1978年4月一个晴朗的午后,村上春树到神宫球场看棒球赛。一个人斜躺在外场席上,边喝着啤酒边看球。

就在戴夫•希尔顿作为第一击球手,打出二垒打的那一瞬间,一个念头毫无根据地陡然冒出来:“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就在这一刻,似乎有什么东西慢慢地从天空飘然落下,而他摊开双手牢牢地接住了它,就像天启一般。

村上春树说,所谓天启,就是“某一天,什么东西突如其来地闪现在眼前,于是万事万物为之面目一变”的感觉。

比赛结束后,他就买了稿纸和钢笔,从此开始了写作之路。

这是村上春树在他的首部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讲述他生命中神奇的“天启时刻”。

这个故事听起来颇具传奇色彩,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我从中发现了“触动”的神奇之处。

那些不着调的想法,毫不伟大的决定,也许会在相当沉闷平凡的一天,让你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村上春树

不要忽视你生命里的触动。

认知上的触动,往往是自我提升的信号。

而潜意识层面的触动,可能是某个改变的开始。

不是说要天马行空不切实际,而是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人生保持开放性,某个念头冒出来时,可以调用理性稍微思考下,要不要去尝试和探索一下?

就像一句话说的,

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

04

开始行动

行动带来结果,结果改变人生

光有触动不行,我们还需要行动。

学到一个很有启发的知识点,能不能试着用它去解释一些东西?

看到一个方法觉得很有帮助,是不是可以在生活中用起来?

有一个很想尝试的想法,或许也可以试着去做一下,看有没有可能把想法变为现实?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我知道写出来也许不够好,会存在不少问题,但我还是决定去实践这个想法,并且付出行动。

只有行动才能带来改变,带来结果,改变人生。

就像作者周岭说的,

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如果一个东西触动了我,但我并没有因此去行动,那么改变就不会发生。

所以,

行动!行动!行动!

在行动中不断调整,不断改变,不断提升,向着更理想的生活前进!

最后,和你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去化缘,回到山脚下时,天已经黑了。   小和尚看着前方,担心地问老和尚:

“师傅,天这么黑,路这么远,山上还有悬崖峭壁,各种野兽,我们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到家啊?”   老和尚看看他,平静地说了三个字:

“看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如果觉得还不错,求关注/在看/转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