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桥社区 首页
在小红书认识的一个女生,让我思考了 3 个问题

每周二周五晚八点更新,

不错过

这是@白与寻 的第013次分享

你好,我是白与寻,非常感谢你愿意花时间停留,一起观察世界,不断探索自己。

最近在小红书(一个内容平台)认识了一个女生小 A,和她相处聊天的过程中,我有一些关于「人际交往」和「个人成长」的思考,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在这里分享出来,希望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看待世界的新角度。

01

相处舒服的关系

需要“真实的自己”和“诚实的表达”

我和小 A 的认识源于她在小红书发的一条笔记“一个人在梅溪湖等了场日落”,刚好那天我也一个人在松雅湖看了日落,就点进去留了言。

▲和小 A 在小红书相识

后来的聊天、见面、吃饭等,都是自然而然的,想说什么了就在小红书上说一下,刚好双方都有时间和意愿就约了一起去拍照,连微信都是在去见面的路上才加上。

第一次见面时,虽然互相不认识,但并没有尴尬,也比较聊得来,用她的话来说,“相处起来很舒服”。

因为我和小 A 的认识比较自然,也没有抱着什么目的去接近对方,这使得我们相处的时候,状态是比较真实的,而

“真实”

是我认为人与人之间能够

“相处舒服”

的重要因素。

如果你认识或者接近一个人是有很强的目的性,你可能就会因此“假装”成某个样子,

用“假装的样子”是无法和人建立起真实关系的,反而会让人感到“虚与委蛇”的不舒服。

我很喜欢一句话:

真爱来自真情,真情自来真实,真实来自真我,然而许多人用假我活了一辈子。

减少社交时的目的性,可以帮助我们展现更真实的自己,交到真正的朋友,收获真实的关系。

▲和小 A 在小红书的聊天

另外,一段相处舒服的关系,很有必要进行

“诚实的表达”

所谓“诚实的表达”,用一句话来理解就是,

诚实告诉对方哪些事情让你开心/舒服,哪些事情让你不开心/不舒服。

我在和小 A 的相处中,表达都是比较诚实的。

比如我们第一次见面,是约在洋湖湿地公园附近拍照,当时我说,拍照我喜欢凭着感觉拍,也不会后期,拍到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因为拍照把游玩变得麻烦了,会不太开心。

小 A 说她也是这样,不喜欢因为拍照影响玩的心情。

可能因为我们都诚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知道了对方的真实想法,在一起拍照的过程中都很随意,走走拍拍,没什么压力,是一种比较舒服的状态。

后来各自回去后,小 A 给我发信息说“今天很开心”,这也是一个“诚实的表达”,而且对我来说是正向反馈,让我觉得那一天更有价值和意义,因为我给他人带去了快乐,我也收获了快乐和认可。

▲和小 A 的微信聊天

所以,

与人相处时,什么事情让自己开心,什么事情让自己不开心,应该大大方方说出来。“诚实的表达”不仅是给予对方正确的反馈,也能够帮助我们明确双方的边界,找到舒服的相处模式。

听过一个观点叫

“与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养生”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相处舒服的关系,滋养自己的生命。

02

正视原生家庭的影响

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和小 A 谈到了各自的原生家庭。

受原生家庭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小时候都是那种“自卑敏感”的人,甚至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但现在不是那样了,因为在与这个世界交手的过程中,我们建立起了新的自我,改变了许多。

对于原生家庭的问题,首先要正视它,因为它确实会给我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明白,

它只能影响我们的人生,不能决定我们的人生。

而且原生家庭的问题也不能全怪父母,他们有他们的局限,也在自己能力和认知范围内给了你最好的,

把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责任推卸给父母是不现实的,那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

成年以后,你就是你自己的原生家庭,你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去做出改变。

▲小 A 给我拍的照片

关于原生家庭,我和小 A 还聊到一点就是要

“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

,人生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所以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想清楚再做。

可以听取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的建议,但不能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被裹挟着做出决定。

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大事”。

小 A 说这几年家里一直在催她相亲,她也相过一些,结果都一言难尽,无法想象跟一个人“凑合”以后的生活。

我也被催促过,但我会告诉父母,这是很个人也很重要的事情,毕竟一切后果都需要自己来承担,我要想清楚了,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了,再去考虑这些。

我们也没必要去说服或者改变父母,因为双方是两个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价值理念差异巨大,基本不可能完全相互认同,最多就是部分认同,做到不反对的程度。

争论是没有用的,好好做自己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好了,这个和孝敬父母并不冲突。

03

和人相处的过程

也是了解和完善自己的过程

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曾说:

“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比如我和小 A 聊天时,发现瓦依那乐队和任素汐合唱的《大梦》她居然没有听过,这首歌在我的认知里是非常火的,网上也有非常多相关话题和讨论,但小 A 居然不知道。

然后我发现自己犯了“想当然”的毛病,我以为人尽皆知的事情,别人也应该知道,

可是每个人关注的东西本来就不一样,别人不知道你眼中的“常识”是很正常的。

基于这个觉察,我会提醒自己,

不要养成用自己的眼睛替别人“看到”的习惯,更不能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生活,要理解和尊重个体间的差异。

通过与人的相处,我在不断认识、完善自己,视野变得更丰富,内心也更自洽。

如今我在公众号写作,也是通过文章和不同的读者发生交互,在各种反馈中了解读者,了解自己。

前几天我收到一条读者私信:

▲读者私信

收到这样的反馈真的很感动,这让我看到自己的文字对这个世界是有价值的,我给一部分人带去了正向的东西,所以我也会更有力量去完善自己,给世界创造更多的价值。

回过头看,我发现我们的成长,几乎都离不开与人相处。

不太自信的小 A,在朋友“很会做饭菜”的认可中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慢慢积累了自信。不太自信的我,也在读者“文章写得不错”的反馈中,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使命,不再那么自卑。

他人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更多面,有好的地方,也有还不够好的地方,如果一个人独自前行,很多东西是看不全面的。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这样告诫世人:

如果一个人独自生活,并且只想独自解决他的问题,那么他只会灭亡。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从来不是也不能单打独斗。

很开心能够和你在茫茫网海相遇,一起观察世界,不断探索自己~

如果觉得还不错,求关注/在看/转发,非常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