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 首页
《黔茶这十年》,十年创新路(仁智)

《黔茶这十年》,十年创新路  (仁智)

《黔茶这十年》,
带你回顾贵州茶产业走过的这十年……
  
日前,由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作序,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多彩贵州网农业农村扶贫事业部副主任袁小娟执笔撰写的《黔茶这十年》于近日正式岀版。作者将2007年至2017年十年时光里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历程,通过总结自身的所见所闻,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纪实性笔法历时两年撰写了该本数十万字的专著。该书体现出贵州茶界不甘落后、改变现状、敢为人先的创业史,以及敬畏自然、不忘初心的传承史。

《黔茶这十年》小记: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茶(袁小娟)

历经三年,《黔茶这十年》一书终于出版了。

一晃,我加入贵州茶产业报道已超过十年。

回顾十年前,我站在贵州荒山坡上,脚边是稀稀落落新种上的茶苗,没想过有一天贵州茶园面积会做到全国第一的规模,没想到过贵州人有一天会“牛哄哄”发明新的冲饮方式“贵州冲泡”,没有想到过贵州人进军世界抹茶基地……

当然,也没有想到过自己会一直追随记录这个产业的发展。

那年,我刚从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念完硕士回到贵州日报,手里永远是各种新出品的碳酸饮料。觉得喝茶,很土。
我心心念念是去文艺部当记者,琴棋书画唱歌跳舞,诗意栖居。

不料,却被分到了农村部成为机动记者。那时茶产业起步不久,报道不多,主要分给没有固定“口子”的机动记者——比如,我。茶园在深山里,山路十八弯很难走,一去往往三四天是常事。不过,长时间的历练居然治好了我晕车的毛病。

对我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必须学会评茶。茶产业对制茶的水平要求很高。产业的发展,极大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到哪个山头,都有茶农茶企老板热切期盼贵州日报的记者能品出他们茶的优缺点,并提出工艺改进方面的意见。

每次看到桌上摆七八杯要求“指点”的新茶,简直惊慌。还记得我当年勉强憋出的一个经典评语:这个茶喝下去,嗯,就像走在小溪里,被石头绊了一下的感觉……

评茶很难,但更难的是生怕辜负信任。

我回贵阳只能到处学评茶。茶喝多了,饮料自然丢掉了。

写这本书,更多出自一种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吧。五年前,我自以为看到了时代趋势,从传统媒体转到新媒体。在新媒体,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电光火石一般来到你面前,瞬间又落进网络深海,涟漪都不曾有。这让我有些焦虑,人们能从报道的残片中收获到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那些在山头种茶十年历经风霜的人,那些在深夜无数次喊出“坚持与守望”口号的人,那些面对奚落坚持推广“贵州冲泡”的人……

那些绿了青山白了头的人们。

他们是怎么推动产业向前走的?他们是怎么与茶为伴度过生命中十年的。

贵州农村产业的发展,不止是一串经济数据优美精致的分析,还需要鲜活的产业发展记录。是的,需要用一段时间,比如十年,去观察一个产业的发展走向。尤其,茶是地球植物的世界语言,在农村产业中极具代表性。

我选择记录了茶产业中的很多“小人物”,并没有重点着墨那些产业代表。在我看来,“小人物”们才是产业浩浩荡荡大军中最坚实的力量。一个个平凡人命运的改变,才是最感人的。贵州茶的这段历史,应该有他们朴实的笑脸,催人泪下的故事,战天斗地的奋争。

我选择记录了茶产业发展争议比较大的一些事情。比如贵州冲泡。很多贵州人津津乐道福建武夷岩茶的冲泡,花很多钱去学习普洱茶冲泡,但会觉得贵州人发明一套适合自己茶的冲泡方式很可笑。拥有中国第一大茶园的的贵州,为什么不能拥有贴了贵州茶标签的冲泡方式呢?可能与我们缺乏文化自信有关吧。

我想认认真真诚诚恳恳记录这一段我心中贵州茶辉煌的历史。

我有幸同行,有幸见证的一段辉煌。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茶。让你看到生活扬起呛人灰尘中出离平庸的传奇,让你看到正在发生的历史的光亮也打在熟悉人脸上,让渺小的你站在层层碧绿茶田中,体会得到时代宏大叙事的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