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丰社区 首页
家乡人的“少奇”情

编者按:大型红色史诗电视剧《共产 党人刘少奇》是一部全景式展现刘少奇同志的生平,它向观众呈现出一位清廉务实、忠诚担当的人民公仆,一位慈爱父亲、温情丈夫,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该剧于今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引发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该剧有12个场景在宁乡拍摄,近400名宁乡人参与了演出。拍摄期间,宁乡各界人士踊跃上阵,承担了群演选拔、场景搭建、现场组织等工作任务。剧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那些直击人心的演绎,也饱含着家乡人民对主席无尽的思念和深沉的热爱。值此刘少奇同志诞辰121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共产 党人刘少奇》背后的宁乡故事!

2017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19周年纪念日。当天,大型电视剧《共产 党人刘少奇》、电视文献纪录片《刘少奇的故事》在花明楼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隆重开机。因为该剧的宏大、完整和精深,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少奇之子刘源将军,原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守盛同志,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同志,以及时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蔡振红等领导出席开机仪式。

虽说是开机,但许多前期工作已经完工,各项拍摄准备就绪,甚至部分场景已经在横店影视基地开始了拍摄,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图为参演的宁乡经开区科技工业学校学生

人气爆棚的海选

《共产 党员刘少奇》部分场景要在宁乡拍摄啦!大家获得这个喜讯,奔走相告,跃跃欲试。早在2017年8月,湖南炭河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炭河文化)想到,电视剧主人公少奇主席是宁乡人,部分场景又将在宁乡拍摄,群众演员不必舍近求远,由宁乡人演绎更加符合史情、剧情。于是,公司主动对接,赶紧行动,立即盛情邀请负责选拔与培训演员的潇湘少儿艺术团刘导前来宁乡考察。

2017年9月,炭河文化正式启动宁乡群演的遴选工作。此消息一经媒体发布迅速发酵,一石激起千层浪。10月14日是群演现场报名的第一天,宁乡远达酒店(炭河文化地址)大厅人头攒动,前来报名的群众像赶集一样络绎不绝,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小孩,大伙都兴致高昂,觉得能够在少奇主席电视剧里上镜是无上的荣耀。15天之内报名人数达到了1000多名,最小的不过8岁,年龄最大的将近70岁高龄。这下难倒了负责招聘的炭河文化邓正明等人,按要求只需要400名,一下子来了1000多人。宁乡说小不小、说大还真不大,基本上拐个弯都是熟人,打招呼的、说人情的,各显神通,都想挤进这400人名单里。怎么保证既选到合适的群演同时又不打击众人的积极性呢?面试的时候邓正明就扮起了黑脸,对照剧本的要求逐个批,太高、太胖、太白、没有表演经验等等,选一个群演的要求都对标正式演员了;另两位负责人郝好、朱志军就扮起了红脸,对不符合要求的好声好气一个个劝退。就这样,两个月内组织了40场次选拔,对1000多人进行面试,最终选定400个群演。

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

剧中的矿工。(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群演已确定好,万事俱备等“东风”,特别是2017年11月24日开机仪式之后,群演都在翘首以盼,很多群演放下了手头上的工作,一心等待开机通知。

好事多磨。谁也没有料到,开机仪式之后横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拍摄,但宁乡这边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甚至有传言说可能取消在宁乡的拍摄。这下急坏了炭河文化一帮人,他们一方面跟湖南和光楚人娱乐经纪公司对接核实消息,争取尽快开机拍摄;另一方面稳定群演的情绪,请他们安心等待。炭河文化尽最大的努力安抚群演,但各种猜测仍像一瓢冷水浇在群演的心头上,参加这次拍摄,很多群演更多的是怀着一种敬仰之心,但这种情况,是继续等待还是放弃机会?邓正明等人也不好强留,毕竟拍摄电视剧的过程中因剧情发展的需要调整拍摄地点是完全可能的。有些群演迫于生计还是准备外出务工,但大部分群演仍然不肯放弃,工作之余还在高度关注《共产 党员刘少奇》的拍摄进度。

2018年3月1日,刚过完春节,炭河文化负责人邓正明接到摄制组来宁乡拍摄电话,首场戏要求宁乡组织60名群众演员参与拍摄。听到这个消息,群演们欢呼雀跃,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难忘的“接亲”

这边是锣鼓喧天、欢天喜地的迎亲队伍步履轻快地行走着,那边却是面色阴沉、愁眉不展的新郎官在不情愿地等待,喜庆的花轿轻盈地停在刘家祖屋门前,新娘子周氏在少奇四嫂的搀扶下轻巧地跨过炭盆,这是电视剧《共产 党人刘少奇》第四集里的精彩片段。在这个不到两分钟的片段里就有60张宁乡面孔,有迎亲的邻居、细伢子细妹子,有“开台班子”(俗称锣鼓班子)的艺人,有送嫁妆的挑夫,有举牌的礼仪,轿夫等等。这些群演的表演惟妙惟肖,把上个世纪20年代宁乡当地传统的接亲场景活灵活现地搬上了大荧屏。此场景拍摄的时间是3月9日,地点在花明楼镇。

凌晨五点从远达酒店统一乘大巴出发,群演中最小的只有12岁,最远的来自巷子口镇,有的群演本身是企业老板,需要料理的事务杂,但彼时大家心里头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克服一切困难、专心参与拍摄。参与此次拍摄的群演张大哥说,这应该是人生中最难忘也是最开心的一次接亲。为了能赶上这次接亲,他凌晨3点从巷子口镇驾车出发。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准时赶到了拍摄地。刚一到现场,服装师傅就“没收”了大家的手机、手表、戒指、项链以及耳环等等,大致瞄了一下就分发服装、鞋子。说是服装还不如说是几块粗布,皱巴巴的,还夹杂着很大的霉味汗味,有些人的衣服不合身,鞋子还露脚趾呢。尽管这样,大家还是觉得特别兴奋,麻溜的就把衣服换了。随后化妆师给每个人脸上抹上了一层厚厚的黄油,表现20年代贫困农民面黄肌瘦的形象。拍摄的时候,导演要求大家体现出“穷且快活”的氛围,于是群演穿着破衣草鞋,或挑着几十斤重的彩礼,或举着牌子,或抬着200多斤重的花轿外加新娘,在早春的寒风中“快活”的走了一遍又一遍,一走就是一整天……

剧中唱矿工歌场景。

再苦再累也不能“罢工”

第十一集有这么一个镜头:安源罢工取得胜利,李隆郅(李立三)在煤炭洞口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这出戏拍摄地点在煤炭坝竹山塘煤矿,要求60名群众演员扮演矿工。那天天气比较寒冷,还下着中雨,60名群演穿着破旧不堪、脏兮兮的煤炭工人服,脚穿烂布鞋,脸涂得墨黑,踩在泥泞乌黑的脏水里,在露天泥泞的煤炭洞口参与拍摄。有可能是煤炭工人的愤怒情绪没有充分表现,或可能是“李立三”说话气势还不足,或者一方到位了,而另一方表演又有所欠缺,精益求精的副导演总是严厉训导要求重拍。这些站在冷水中,穿着单薄衣服,又冷又饿的群众演员,每次重拍又都要举起几十斤重的铁锹、镐头、钢钎,带着好几斤重的柳条矿帽,还要摇旗呐喊。郝好按捺不住心疼,趁着休息的时候买了热奶茶给群演暖和身子,生怕这些群演受不住、撂担子。群演之一的“土八路”刘大哥说:“虽然天冷、湿身,但是我们的心滚烫滚烫的,因为我们这是在给‘少奇’做群演,我们是主席家乡人,虽然演的是‘罢工’,但再苦再累也绝不会真‘罢工’!”据了解,群演报酬是60元/天,其他食宿以及交通费用需自己负担。

大罢工拍摄场景。

小小年纪做了“主席儿子”

最难找的是婴幼儿的群演,年龄小、家长担心受伤,同时还听不懂指令、现场把控特别难。在第十三集中就需要一个婴儿饰演少奇主席的第一个小孩小葆华。由于当时委托书上明确要求提供12岁以上以及60岁以下的群演,所以炭河文化收录的400个群演中没有一个婴儿,加上第二天又要开拍,这可难坏了炭河文化一大帮子人。接到任务的一行人只好逐个打电话给亲戚询问有没有合适的婴儿出演,群演得到消息后也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进行寻访,觉得合适的人家不愿意来,愿意来的出生月份又大了,挑来挑去终于在宁乡城区找到了一个。婴儿9个月大,他妈妈一早就带着奶粉奶瓶、尿不湿、风衣等大包小包赶到了拍摄地。小子白白胖胖,当天表现特别棒,由于天气寒冷、衣服穿的特别多,穿脱非常不方便,但小孩很乖巧的任由服装师“摆布”,尽管重拍了很多次,但全程配合,一个上午都没有啼哭,负责拍摄的副导演都觉得非常的新奇,毕竟这么小的婴儿就是平常在家也会哭上一哭,何况拍摄过程中还都是生人抱来抱去。这个婴儿的妈妈刘大姐特别支持儿子出演刘少奇主席的儿子小葆华,她笑着说,这样的好事能落到她儿子头上,小小年纪就做了“主席的儿子”,今天他也确实争气,希望儿子长大了一定要向少奇主席学习,做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啊,主席是从宁乡走出去的,我们这些主席家乡的晚辈,不都是主席的“儿孙”吗!

参演的锣鼓班子。

这是一次“大合唱”

这次《共产 党员刘少奇》部分场景选在宁乡拍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单位积极配合。

在《共产 党人刘少奇》这部剧中,学生的戏份是比较多的,需要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出演,对此市委宣传部给予大力支持和协调;市教育局多方牵线搭桥:在第一集,刘少奇和一群小朋友在家乡的塘边放羊(拍摄地在停钟的向阳水库),那8个小朋友就是在百灵鸟艺术学校挑选的;在第二集,刘少奇独自一人来宁乡玉潭高等小学求学,需要94名17岁左右的中学生扮演少奇主席的同窗,得知消息的宁乡经开区科技工业学校刘正加校长立即安排了三个班的同学;在第四集,迎亲队伍需要12个小朋友,也是由百灵鸟艺术学校选送;在第十三集,安源煤矿中劳动童子军唱“矿工”,这28个同学是环球职业学校精心挑选,各个学校都是不计酬劳的鼎力支持。宁乡经开区科技工业学校的阳鹏老师说,3月20日、21日特别冷,下着雨,同学们穿着单薄长褂,依然热情不减。有一个同学没选上,硬是要和同学一起去现场。老师等参加拍摄的同学拍完,让他穿上演出服装长褂照了相,他才开心的笑了。3月20日,部分同学拍摄到晚上10点,回校已是深夜11点,第二天清早又要赶到煤炭坝镇,大家毫无怨言。活动后,学校做了展板、开展了宣讲,电视剧播出后,组织全校师生认真观看。大家都觉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年领袖求索正道的艰难困苦,将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更加融入到复兴民族大业、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这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戏前10余集,再现了宁乡上个世纪20年代的风土人情,这里面包含了宁乡文艺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三集需要一名手风琴老师教童子军唱歌的群演,市文化馆馆长胡令强发动了整个文艺界的老师进行找寻,最终敲定了陶迎普老师。由于摄制组仅仅是提前一天通知,确定人选时已是深夜1点多。得知剧组为了尽可能切合当时安源煤矿的环境,准备的道具是老式的手风琴,陶迎普老师半夜挑灯查询新旧手风琴的区别以及拉好旧式手风琴的相关窍门,力保将音色拉准。

市城发集团也接到了特殊的任务,玉潭高等小学、煤炭坝安源煤矿这些场景的搭建师傅,都是该集团在市内各个建筑公司挑选的能工巧匠。很多建筑公司和师傅都是临时接到任务,随叫随到,谁也不愿意耽误拍摄的进度,为了逼真的效果,很多师傅冒着寒风在片场进行一遍一遍的修正,直到摄制组满意为止。在该剧拍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隐藏在幕后的“服务员”……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此次拍摄历时1个月,尽管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反复重拍,但对宁乡400多名群演,导演给予了整体素质高的充分肯定,拍摄结束还给群演寄来了水晶纪念奖杯。群演之一的刘跃军,另一个身份是拥有20万粉丝的微信达人,对于此次能参与拍摄,他由衷的感叹:“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留念和骄傲的事情!”


参演的百灵鸟艺术学校学生


来源:宁视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