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桥村 首页
光山县天赐寺(朱元璋)典故
     光山县斛山乡蔡桥村天赐桥北——天赐寺与皇帝朱元璋的恩缘!
     刘堉为人忠厚纯朴,见识过人。年轻时在家乡光山县城南的大石桥,巧遇乞讨到光山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即视为知己,把当时只有十七,八岁而身为乞丐的朱元璋请回自己家中刻意结交款待!尽显兄弟之情。明太祖登基之后,刘堉以故人应贤良之诏,参入了明代“国初创法”的过程,并兼任谏官与辅佐东宫太子的重任,与朱元璋情同手足,太祖每每直称他“老刘”而不叫名字。刘堉在朝三十年,清廉自守无有积财,告老还乡时仅用一头牛把衣服被子带回光山。朱元璋让人偷偷监视,知道结果后大喜,用快马赏赐财物并赐给亲笔画像一幅来慰问刘堉。刘堉在老家光山养老几年,一直像一个老农一样自食其力。突然有一天,他穿上朝服向北磕头,他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刘堉说,主上朱元璋今天将归天命,自己也是天命将尽。这一天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而刘堉亦于当天辞世。两个虽名为君臣,却情同手足的人实现了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客观事实,古人赞曰“王者之兴,实有天命,攀龙附凤,亦有前缘。”让人兴叹。刘堉的相人之术显示了他的过人眼光,而创法与辅助东宫则展现了他过人的才华。他与皇帝朱元璋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展现了“兄弟之义”,官渡河边的天赐城,多了一段史实,也成就了“金兰文化”的高地。
  刘堉字从礼,民国《光山县志约稿》第六百四十八页之《金石录》部分记:“明谕德刘堉墓碑,在县城东三里桥,乾隆庚子,光州守朱家濂立。”据此与当地传说及文物遗迹可以认定他是河南省光山县天赐城附近人。
“金兰文化”的高地

义结金兰,这个说法来自《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典故出于:《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就是说朋友交情深厚。后来,根据这些个典故,朋友间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生兄弟或姐妹,称结金兰(契若金兰)。义结金兰后,要交换谱帖,叫金兰谱或叫兰谱,因此还有一个说法叫做“换帖”,也是两个人拜把子结金兰的意思。 按照习惯,结拜的时候按人数各用一沓红纸写出每人姓名、生日、时辰、籍贯及父母、祖及曾祖三代姓名的《金兰谱》,然后摆上天地牌位,根据年龄的大小,依次焚香叩拜,一起读誓词。比如:“黄天在上,我XXX与XXX,XXX,XXX结义金兰,从今往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因为“同生共死”典故则出自《隋书》,所以在此之前没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类似说法!
  

天赐寺之神妙不可言!欢迎大家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