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路社区 首页
那些你记忆深处的趣事

        那些你记忆深处的童年记忆是否还历历在目

  传统游戏项目(1):

  老鹰捉小鸡

  益阳湖乡称“老鹰担鸡”,山乡称“老虫(老虎)咬尾”,由数人组成,首先由一人自称老鹰,其余人排成纵队最前面的人伸开双手挡住老鹰,第二人双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带,后面依次的串起来,然后由老鹰来抓最后的那人,玩时忽前忽后,时左时右,直至抓住最后的一个为胜。至今乡下仍有小孩喜欢这一游戏。

  传统游戏项目(2):

  跳绳子

  古称“跳百索”。早在明代已流行。沈榜《宛署杂记》载;“以长绳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疑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或为索所绊,听掌绳者以击之为罪,名曰;跳百绳。清代仍流行,并传承至今。其跳法有一人自抛绳自跳,记数论胜负。亦有两人抛绳一人跳。或单脚跳、双脚跳。还有两人用两根绳交叉而抛,一人在中间用双脚跳等。

  传统游戏项目(3):

  丢沙包

  两边的人扔中间的人躲打上算掉,接住沙包能够救活一个自己的同伙,如果人多的话最后一个连续躲过八次全体复活(称称为跑八街gai)一步一回头:在地上皇两条线距离大约十米左右,一个人捉(在此称为“拾”站在一条线前边背对另一条线,过一会回一下头但不能太快三秒钟左右)其他人从另一条线往往前走如果迈步的过程被“拾”的人发现就掉了,要站在“拾”的人身旁,如果在接近“拾”的人之前都被发现了则除了“拾”的其他人迈大步两步最近的下一局“拾”。

  传统游戏项目(4):

  捉迷藏

  民间儿童群众游戏。“瞎子捉跛子”是捉迷藏之一先由数人手拿手的围成一个圆圈,其中一人用手帕包住双眼扮瞎子,另由一人将一只手缚在腿上装跛子。游戏开始时,跛子在圈内边吹口哨边跳动,瞎子顺着哨声扑捉,如捉住跛子即胜,可换另一对再捉。

  传统游戏项目(5):

  放风筝

  风筝亦称“纸鸢”、“风禽”等,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相传春秋时公输般作木鸢以观宋城。据传五代汉李邺,于营中作纸鸢,引线乘风而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筒,使风竹中如筝鸣,故称“风筝”。唐代起风筝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府第。北宋后流传于民间。

  明清时,风筝的制作更加精巧。曹雪芹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记载了几十种制作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一般制法;先用细竹片扎成骨架,模拟蝴蝶、蜈蚣、凤凰等禽、鸟、鱼、虫形状,糊上皮纸或薄绢,上绘图案。玩时用麻线牵引,利用风力,放上天空。牵引线上可悬挂有滑轮的小灯,随风飘上,星夜望去,似一串星星,在风筝上安上琴弦,嗡嗡作响风如筝鸣,称鹞琴。风筝是小孩喜爱玩物,每到春暖花开时成群结队争放风筝,并流传至今。

  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例:《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之后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仿佛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

  风筝,杭人称“纸鸢”、“鸢儿”,为民间传统游戏。大都于春风和煦的二、三月放飞风筝。风筝的技艺全在做工,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各道工序十分讲究。南宋时风筝制作工艺相当发展,放风筝在杭州成为盛行的娱乐游戏。当时已有放风筝比赛活动,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西湖断桥一带,比赛方法据《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即两根风筝线绞在一齐,以先绞断者为输。

  传统游戏项目(6):

  跳房子

  民间儿童游戏,先在地上画六个方格,每一方格约两尺见方,每一格为一间。玩时先用小瓦片或一物掷向格内,以后用单脚跳入,把瓦片踢入其它格内,谁先跳完所有方格为胜。期间所踢的瓦片不得踢出格外或触及每格画线,违者要停跳,让其他人跳,等到下一次轮到自己时,继续自前次停止的格开始跳,胜者打败者的手掌。

  传统游戏项目(7):

  剪纸

  古称“剪彩”,起源甚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段成式《西阳杂技》;明周祈《名人考》等古藉均有剪纸的记叙。从用途上剪纸可分为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笼花、喜庆花、衣饰绣样等。纯供欣赏的剪纸有单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点色剪纸、拼色剪纸、勾画剪纸、木印剪纸种种。益阳剪纸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庆寿、嫁娶等喜庆,分别剪寿字、双喜、窗花或剪成花卉,鸟兽、虫鱼等。礼品上常贴蛋花、帽花、鞋花以及其它礼品的装饰,剪纸技术一般是言传身教,世代传承。尤以女孩从小就习作剪纸,做剪纸游戏。益阳曾有专业的“纸艺社”。

  传统游戏项目(8):

  剪子包袱锤

  俗称“贼幺贼”、“将军宝”。玩时,食指与中指同时伸出代表“剪子”握拳代表“锤子”、五指伸开代表“包袱”。规则是:剪子胜包袱、包袱胜锤子、锤子胜剪子。游戏人数不限,大家一齐喊:“将军……宝”或“贼幺……贼”,并同时伸手决出胜负。

  传统游戏项目(9):

  踢毽子

  多为女孩玩耍。毽子的踢法多种多样,简单的以连续踢的次数多少定胜负,复杂的则有正、左、拐、跳、打等。游戏时,边踢边唱(或数数),一般逢五遇十即将毽子停于脚面一次(称“嗯”)。清代流传三四人入局对踢。

  传统游戏项目(10):

  跳绳

  又名“跳百索”。花样繁多,分单人跳和多人跳等形式。单人跳时,双手摆绳,可前摆跳、后摆跳、双手交叉摆绳跳,也可带人跳、蹲跳、跑步快跳等。多人跳时,一般由两人摆绳,也可将绳一端系树上由一人摆绳,其他人跳,跳法多种多样,边跳边唱。

  传统游戏项目(11):

  变虎猫

  民间儿童游戏。孩童扮鬼脸,用双手拔开口边、眼皮,装虎猫叫声,吓唬同伴为戏,尤以两三岁的小孩在装虎猫时更逗人喜爱。

  传统游戏项目(12):

  打尜

  多为男孩玩耍。流行于济南的儿童游戏。“尜”一般为10~15厘米长的木棍,两端削尖。玩时人数不限,一般分两组,就地画一方框为“城”。各组选一人站“城”内,轻捏尜一端,用一尺余长木板将尜用力打出,尜落点远者那组先正式开打,另一组为接方。游戏时,把尜放至“城”口,然后一组人相继打尜,其打法:用木板敲击尜的一端,使尜蹦起,迅速挥动木板将尜用力击出。一人打空再换一人之后打,最后一人打空时,另一组人则急忙拣起尜往回扔。打尜方则一边快速向回跑,一边可伺机用木板阻击抛掷在空中的木尜。跑回“城”边,挥动手中木板,不让对方将尜扔进“城”内,若扔进“城”内,则两组交换。若扔不进“城”内,打方可继续向前打第二轮。直到接方再也无法将尜扔进“城”内,接方就认输。

  传统游戏项目(13):

  七巧板

  亦称“七巧图”、“智慧板”,民间传统智力玩具,唐代燕几演变而来。原为文人中玩的一种室内游戏。后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为拼图板玩具,即用正方形薄板、三夹板或硬板纸,分截为七块,稍加剪裁即成。玩法将七块板拆开,拼凑成七块图形。如人物动态、动物植物形象、住房建筑、山亭楼阁、船轿车马、花卉鸟虫、太空星象以及各种几何图形。可一个人玩,亦可几个人进行各种比赛。由于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提高人的想象和决定潜力,启发儿童智慧。

  传统游戏项目(14):

  弹玻璃球儿(我们通常叫打波子)游戏规则:

  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球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球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球吃掉,这叫“打老虎洞”。有点儿像原始的高尔夫。

  传统游戏项目(15):

  骑马马

  民间儿童游戏。玩时先由两个儿童将右手向下握住自己的左手腕,再用左手向下握住对方右手腕,构成一个四方结子形的“座坐”然后蹲下让其他儿童坐在“座坐”上,再站起来走动,俗称“骑马马”。也有马马相斗者。

  传统游戏项目(16):

  砸“毛驴儿”

  是旧时较流行的儿童游戏。玩时,一般三人以上,可分两组。每组中选出一体质较弱者当“墙”,其余则以头抵裆充任“毛驴儿”。另一组人则后退几米助跑,骑上“毛驴”。“砸”法多样,有扶手的、不扶手的等。如骑不上去,或骑上再掉下来,则轮换。如“毛驴”支撑不住趴下,则另一组重新再“砸”一回。若全部骑上,则选一人与对方的“墙”以剪子包袱锤一决胜负。负者充当“毛驴”。

  传统游戏项目(17):

  折纸

  民间儿童游戏之一,为了适应儿童爱好摹仿的特点,启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常用纸折成各种器具和动物的形状,如帆船、衣裤、帽子、和飞禽等。

  传统游戏项目(18):

  投“皇上”

  玩时,拣一块较大的砖块竖于地上作“皇上”,周围竖一些小一点的砖块作“鼻子”、“耳朵”、“小辫儿”、“顶门杠”等,距“皇上”数米外划一线为界。玩者站在线外以砖块击投。击倒“皇上”、“鼻子”、“耳朵”、“小辫儿”、“顶门杠”者,即用自己的砖块压在上面,别人可再投。最后那位击投不倒者便是输者。由击中“皇上”者发号施令,那些击倒“鼻子、耳朵、小辫儿”的小伙伴们分别扭住输者的鼻子、耳朵和脑后头发,击倒“顶门杠”者用单腿膝盖不断地撞击输者的屁股,从“皇上”所在地向界线方向走去。走至途中,“皇上”一咳嗽,众人便往回跑。输者便追,追上哪位便以相应的惩罚如扭耳朵、捏鼻子走回原处,或让被追上的那位将输者背回原处。

  传统游戏项目(19):

  解绷绷

  民间儿童游戏。由二人或多人轮流玩耍,用一根细线绳,两端连接为环形,先由其中一人用双手撑开构成一种几何图形,然后由另一人双手用挑、穿、勾等方法改变原先的图形,这样二人或多人轮流解绷,巧妙的绷出各种图形,能者为胜。玩者女性者多。

  传统游戏项目(20):

  “骑马”打仗

  玩时,一般由两人一组,一人作“马”,背着另一人,与其他组对阵。双方可透过拉、拽等方式,设法将对方拉下“马”为胜。

  传统游戏项目(21):

  滚铁环

  儿童游戏之一。男孩手持一根顶端有弯槽铁棍,推一向径一尺多的铁环向前飞跑,发出”哗唧哗唧“的声音。玩者多为七岁左右的儿童。经常在晒谷场比赛,看谁滚动的时间最长。城里的儿童则在街道和马路边滚动。昔时在民间流行。

  传统游戏项目(22):

  翻骨牌

  中国人对麻将可谓是情有独钟。孩子们用四个麻将牌、一个骰子,利用骰子掷高的瞬间,“翻”、“立”、“摆”,津津有味玩上了翻麻将牌。麻将牌在他们手下被玩得劈啪着响,翻弄着各式花样,变化着各种姿态。越玩到后面难度越高,必须要眼明手快,反应敏捷,不然的话,准抓瞎。麻将牌也可用猪、羊、牛的小关节骨替代。

  传统游戏项目(23):

  斗蟋蟀

  亦称“斗促织”、“斗蛐蛐”。系以蟋蟀相斗为戏的娱乐活动。相传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宋史-贾似道传》也有斗蟋蟀的记载。明代盛行,有谣云;“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传至清代,活动越发考究。据清顾禄《清嘉录》载;“白露前后,训养蟋蟀,以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斗时在台上两造认色,或红或绿,曰标头,台下观者,即以台上之胜负为输赢,谓之贴标斗。分筹码,谓之花,以制钱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凭两家议定,胜者得彩。**前,益阳城乡小孩中玩蛐蛐者盛行。

  传统游戏项目(24):

  打弹子

  打弹子的玩法多种多样,有击球的,有打进洞的等。握紧弹子,摆好姿势,屏住呼吸,瞄准目标,用劲发力,“砰”的一声,击中目标,感觉真好。对于打弹子这游戏来说,要有技巧和感觉,更要有一种天赋。

  传统游戏项目(25):

  老婆拳

  亦称“猜猜猜”。民间游戏。按照习规,握拳为石头伸出手掌为布袋,叉开食指和中指为剪刀,石头能够砸剪刀,剪刀能够剪布袋,布袋能够包石头,被砸、被剪、被包者为败。败者常被胜者的小孩**掌。儿童在游戏中决定次序时也划此拳。也有在酒席上比胜负而罚酒者。

  传统游戏项目(26):

  造房子

  只要有一块空地,孩子便会找来伙伴用粉笔在地上画好格子,然后先玩的孩子缩起一只脚,另一只脚踢着格子中的抛物,便一级一级玩起造房子的游戏来。过去孩子玩,大人不玩,房子造了半天还是那么狭小。此刻孩子们已经不玩这个游戏了,大人们却认真造起真房子来了。

  传统游戏项目(27):

  拈石子

  亦称“抓子”、“拈石子”。民间儿童游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昔时一些少女常玩拈子,益阳上乡的玩法是;用小石子五粒,先把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掷上其中一子,同时将其余四子掷于桌面或地上,俗称“放子”。而后开始拾子,即掷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再掷上一粒接而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俯拾全部四子;最后把四子全部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先俯拾对方选定二子,再把其余二子叠高,再俯拾之。按以上程序顺利完成者为赢。所玩之子,后有改用内装砂子的小布袋的拈子游戏,市区目前很少有人玩耍。

  传统游戏项目(28):

  叠糖纸头

  将糖纸折叠成一个个生动的动物、人物造型,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儿时的绝版。做一个造型需要好几张糖纸,这就需要平时的收藏。将收集到的糖纸抹平后沾点水贴在玻璃窗上,等干了以后揭下来就于整如新,然后压在书里收藏起来。收藏糖纸头能够像调换邮票一样和小朋友交换。糖纸头多的小朋友用糖纸折叠出的动物、人物,造型丰富,色彩斑斓,夹藏在书里做书签,很别致,很温馨。

  传统游戏项目(29):

  看西湖景

  因天下风景,无胜于西湖而故名。但民间亦俗称“西洋镜”。昔时商阜集市的街头巷尾,常摆设西湖景,供人欣赏。西湖景用一木箱挂多幅风景画,上下升降,正箱面的下端,装上特制的镜头,透过反射,可看到箱内一幅幅的图景,箱主不时敲打小鼓小锣,不时解说箱内其景。有时加唱戏剧片断或其它曲调;“多拿钱来多来看,少拿钱来少来看,不拿钱来看光光”,以招引顾客。

  传统游戏项目(30):

  打陀螺(打猴)

  俗称抽“汉奸”。用木料制成圆锥形,锥底镶嵌小钢珠,或钉上小铁钉,一般高六厘米左右,直径四厘米左右,上顶平面圆锥外体都画上色彩。杂货铺都有卖的,卖时还要附带一小木棍栓成的小鞭子。玩时先用鞭绳在陀螺锥体上部圆柱上一圈圈缠绕,越紧越好。然后,用拇指按住陀螺上面,三四指卡紧、拖住下端,另一只手将鞭子迅速抽动,使陀螺在地面上旋转起来。也能够不用鞭子,用双手使其旋转,然后用小鞭子抽。可一人玩,也可多人玩。自制的大陀螺,以能抽转为限。不仅仅儿童玩抽陀螺,京城的老少,妇幼都喜欢玩。玩法及技巧:将木头削成一头尖、一头圆的陀螺形,再制作一个鞭子,最好是比较柔软的那种。玩时,将鞭子旋绕在陀螺上,迅速抽掉鞭子,陀螺就会飞快地旋转起来。在抽打时,必须要顺着陀螺旋转的方向抽打,而且要沿着陀螺的底部从下向上抽打,力度要适当,否则一鞭将会把“猴”抽“死”。如果在陀螺的底部再镶上铁珠,它将会到达旋转飞快而且耐磨之功效。

  上海人将陀螺叫“贱骨头”,而北京将打猴叫“抽汉奸”,重庆人则叫“嘀嘀嘟”。一句话,各有各的味。

  传统游戏项目(31):

  走四棋儿

  除少儿玩外,成年人也常常摆局“厮杀”。玩时,在地上画一棋盘:纵横线各四条,每人执四个棋子(多用石块、砖块、木块等代替)对阵摆布。走子时,纵横进退,但每次只许走一步。若一方两子相邻,与对方一子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线上再无别子时,则“吃”掉对方一子。一方只留下一子无法对阵时为输。

  传统游戏项目(32):

  打呱儿

  即**背。玩时,一人将掌心向下平放空中;另一人掌心向上和对方手掌相靠,然后设法分散对方注意力,并迅速翻上以掌击打对方手背,而对方则应迅速抽回手,以防被打。如打中,继续玩;如击空,则轮换。

  传统游戏项目(33):

  捡石子:

  两人席地而坐,玩时抛起一个石子,按规定抓取地上留下的,先一次一个,再一次两个……这种游戏体力消耗不大,但眼神和脖子要随石子的抛上落下而动,脑子反应和手掌活动都要十分灵敏。

  传统游戏项目(34):

  抓子儿:

  也是过去女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2人一组进行比赛,每人得到1套比赛道具(沙包1个,麻将牌3个)。抛出沙包,翻过一张麻将牌,接住沙包;继续抛出沙包,翻过两张麻将牌,接住沙包;再抛出沙包,将全部三张麻将牌竖立起来,接住沙包。成功完成上述动作,且用时短者即为获胜。

  传统游戏项目(35):

  撅杏核

  多为男孩玩耍。玩时,每人拿出数量相同的杏核参赛。以剪子包袱锤方式决出先后顺序。先将所有杏核抛散在地上,所有玩者依其先后将杏核敛起,只剩三枚成并列状。玩者用拇指将一端杏核撅起,使其落在另一侧的杏核上,所以也称“隔山打虎”。若砸不中或撅起的杏核碰到中间那块杏核,则轮换。若砸中,三枚杏核则归为己有,用所剩杏核继续玩。除上述玩法,还有“蹦杏核”、“弹杏核”等。

  传统游戏项目(36):

  拍方宝:

  方宝一般用烟盒叠成,呈正方形。游戏规则很简单,一人将自己的方宝正面朝上置于地,另一人用自己的方宝往上摔,能够摔到对手的方宝上或者身旁,目的是把它弄翻个儿,即为赢。

  传统游戏项目(37):

  翻绳

  多为女孩玩耍。玩法分一人玩和双人玩。玩时,用一线绳,将绳系成圈状,套于手指上,透过手指的穿插、交错、缠绕等手法,使绳变换成各种形状,如降落伞、太阳、锯、鱼、天窗、面条、豆箕儿、牛槽、担架、鸡腚眼子等。

  传统游戏项目(38):

  抽陀螺:

  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抽木头做的陀螺也叫“抽嘎嘎”。

  传统游戏项目(39):

  撞拐:

  一腿独立,另一腿盘屈胯前,双手或单手握脚,使膝盖向前突出,以单膝攻击对方。被击出场外、双脚落地或失去平衡倒下者为输。不允许利用头和手,包括手臂、肘关节等部位作为攻击武器。

  传统游戏项目(40):

  逮柴:

  一种民间游戏,把木条放在较远处,用另一根木条去砸,以被砸木条翻转为胜利标志,胜者将所砸木条据为己有。民间玩此游戏者多为男孩,初时为赢生火之木材,之后范围扩大至家具建筑等木材。

  传统游戏项目(41):

  扇皮将

  扇皮将,又叫“扇板儿”。皮将多为用纸叠成,其形有三角、方形,有单面、双面之分。玩时,一般是一方先将皮将安放地上,另一方寻找皮将与地面的缝隙,又叫“窍儿”,然后用自己手中的皮将用力掷地扇对方的皮将。若将对方皮将扇翻个,则胜,对方皮将归己;若扇不翻,对方则拣起自己的皮将扇对方皮将,直至决出胜者。

  传统游戏项目(42):

  闷葫芦:

  又称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因中空而得名。分为单轮和双轮,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换手、一线二、一线三等多种形式,以北京、天津最为流行。

  传统游戏项目(43):

  跳飞机格游戏规则

  每次只能跳一人,前面的人回来后下一个人才能跳,跳完的同学到队伍后面站好,那组同学先都跳完那组就获胜。

  传统游戏项目(44):

  摔哇呜

  流行于五六十年代,一般是在雨后儿童常玩的游戏。玩时,人数多少无限制,各自备泥一团,并用泥团捏成各式各样的“泥碗儿”。捏好后,高唱“东乡的、西乡的,都来听俺放枪的”,也有高唱“东北风、西北风,摔个响儿给你听”,然后用力将泥碗口朝下摔在地上。“碗”内空气冲破“碗”底成一窟窿,摔者和其他参赛者各喊“吃蛋儿”或“吃片儿”。谁喊出早就按谁说的算。然后,其他参赛者拿出备用泥团捏成片或蛋堵于泥洞上面。最后以各自的泥团多少决定胜负(多者胜于少者)。

  传统游戏项目(45):

  捉迷藏(海南方言:嘎加明)的游戏规则:

  先是抓阄儿抽出一个“追踪者”,他须在原地蹲上约一分钟光景,待其它伙伴都藏身好之后方可进行“追捕”,将全部伙伴找出才算一轮游戏结束;然后再次抓阄儿,进行第二轮游戏……。

  另外一种玩发是:又名“藏猫猫”,一人转身蒙眼,数到十便开始找,其他人在他没数到十之前找地方藏起来,找到其中一人即算胜利。

  传统游戏项目(46):

  抛沙包

  三个人以上,分成两队,两人互相扔沙包,另一队在两人之间移动,被沙包砸中者下场。如同伙用手接住沙包算得一分,能够救人一次,使被砸中者重新上场。类似棒球中“投手”和“捕手”,互相猜测、斗志斗勇,十分锻炼身体灵敏性。

  传统游戏项目(47):

  “猫逮老鼠”

  又称“老鼠老鼠一月一”。多个儿童手拉手向内围成一圈,一个儿童站在圈外扮“猫”,一个儿童在圈内扮“鼠”。游戏开始,大家齐唱“老鼠老鼠一月一,早来!老鼠老鼠二月二,早来!……”一向唱到“老鼠老鼠九月九,逮住老鼠咬一口!”此时,“鼠”自圈内窜出,“猫”趁势追捉。若“鼠”连钻数“洞”未被捉住,则轮换。若被捉住,停止游戏一次。

  传统游戏项目(48):

  丢手绢

  又称“丢手巾儿”。玩时,众人围圈向内坐,选一人拿手绢在圈外绕行,边走边与众人一齐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儿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行进中,悄悄将手绢丢于一人背后。如果此人发现应立即捡起手绢追逐丢手绢者。若追上,丢者需重丢;若追不上或丢者转一圈仍未被发现已将手绢丢下,则罚被丢者站在圈中唱一支歌或表演一个节目。然后,轮换再来。

  传统游戏项目(49):

  跳拉拉秧

  玩时,3人以上,先由两人相对而坐,脚板抵着脚板。其他人则跑步跳过,并唱:“一步拉拉秧,二步喝面汤,三步吃韭菜,四步摞起来。”每唱一句要跳四次完成一个过程,坐着的人就摞高一只脚,直到四只脚全摞起来高度仍能过去为胜,若跳者碰到坐者的脚,则轮换。

  传统游戏项目(50):

  木头人

  “木头人”参加者两人念儿歌,儿歌念完后,立刻静止不动,不说不笑地对视,谁先忍不住动或笑了,就算输。

  儿歌:山山山,爬高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