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郎家园社区 首页
10万人的小县近半数“烤面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传奇

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境内的资溪县,总人口近10万,却有近5万人在全国从事面包行业,一些全国性知名面包品牌也是由资溪人创立。(据10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

资溪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7.7%,地属山区,不产小麦,也不加工面粉,更不是面包消费的前沿之地。这个近10万人口的小县,用了30多年的时间,亲带亲、邻带邻,两代人接力,发展到现在,有4万多近5万人在全国从事面包行业,占了全县人口的近半,成了“中国面包之乡”。

据不完全统计,资溪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着超过16000家面包蛋糕店,实现年创产值200多亿元。这真称得上是一个传奇。

爱心面包店(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据报道,第一代面包人从事这个行业时,多是为了谋生,并非是热爱。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伍回乡的资溪人邱森茂,想起在部队学习过的技术,决定尝试做中式糕点。东拼西借,准备了几千元,买烤箱、买面粉,凭着“好吃”的口碑打开了销路。差不多同时,另两个退伍回乡的张协旺和洪涛,也利用在部队期间学习的面包制作技术,合伙到与资溪相邻的铁路枢纽城市鹰潭开面包店。

最初的尝试者获得成功后,带动了身边的亲友加入。就这样,亲带亲、邻帮邻,一传十,十传百,几十年过后,资溪县在全国各地从事面包行业的人员数以万计。其中,马头山镇杨坊村整个村500多人,有400多人在外从事面包行业,有的开了面包工厂,有的开了面包店。不少村民除了村里有一套房子,在县城或者所在的城市,也都买了房。

资溪面包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来源:新华社)

杨坊村是资溪县“面包之乡”的一个缩影。一个接一个的村民,走出大山,找到自己的谋生之路,也找到了致富之路。

大家所熟知的鲍师傅、詹记等品牌都与资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21年12月27日,江西省资溪面包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溪面包公司)举行了IPO启动仪式,正式迈开了拥抱资本市场的步伐。

从搭着100多斤的产品,从乡下骑车到县城和乡镇的代售点去卖;到县城开店;再到走出资溪县乃至江西省,把面包店开到全国各地;再到从小作坊升级为现代化公司。“面包之乡”的崛起之路,写下了勤劳致富的佳话,也是众多行业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写照。

40年前连面包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村民,成了为城市消费者烘烤面包的大师,并做成了大产业。在时代的大潮中,诸多特色产业就如“面包之乡”的出现一样,找到了自己的机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个驱动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平凡的劳动中创造不凡的事业,一路挥洒汗水书写奋斗的篇章。

在全国有16000多家门店(来源:新华社)

邱森茂说,早期创业的时候,十分辛苦,遇到旺季,有时三天三夜没有上床睡觉,为了提神,就泡特浓的茶,一杯一杯喝下去。到外地创业时,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晚上就睡在案板上。

虽然辛苦,每天卖出面包,收获的是现金,看到的不只是钱,还有未来的美好。这是众多奋斗者一路走来的写照,为了美好生活,积极努力,坚持不懈,终于改变了面貌。

类似的“面包之乡”有不少,诸如河南省商水县的邓城镇,6万多人,其中2万人靠炸油条手艺,外出经营早餐摊,每年能带回来近9个亿的收入,成为“中原油条之乡”。山东泰安新泰市楼德镇,全镇煎饼加工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煎饼12万吨,产值达9.6亿元,成为“中国煎饼第一镇”。还有“桃酥之乡”“玫瑰之乡”“建筑之乡”“麻鸭之乡”“拉链之乡”……

当地正规划一个面包“中央工厂”(来源:新华社)

特色之乡不胜枚举,都是勤劳致富的见证、携手奋进的见证。辛勤的创业者在市场上觅得商机,靠起早贪黑积累“第一桶金”,通过人帮人的模式,带动其他人一起参与,做成了产业。这是可敬的一群人,传递了榜样的力量,向他们致敬,愿他们的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