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自然社区 首页
作家阿来谈电影产业:过度娱乐化商业化 和社会有距离

芦苇

《少年桑吉》海报

  昨日,根据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中篇小说改编的《少年桑吉》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活动,导演张国栋、艺术顾问芦苇、监制焦雄屏等亮相活动现场,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几位主创透露了影片拍摄幕后故事。

  导演张国栋 /

  与原著作者阿来一拍即合

  《少年桑吉》改编自著名作家阿来的文学作品《三只虫草》,《三只虫草》是阿来创作的中篇小说,2016年1月首次出版。电影《少年桑吉》从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出发,讲述了藏族少年桑吉为求知追寻《百科全书》,以虫草为线索而展开的自我漂流之旅。在这趟冒险旅途中,三只虫草的奇幻漂流呈现出人间百态,孩子的纯真在灰暗的俗世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导演张国栋透露了拍摄《少年桑吉》的起源,他表示,是在一次翻朋友圈的过程当中突然看到了阿来原著的一个片断,“是我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我看了15分钟,我就感觉这是我需要的故事,他讲的挖虫草其实和我的经历很像,这个时候我拿起电话打给阿来老师,结果我们和阿来老师一拍即合,就有了这部电影的开始。”

  张国栋之前拍摄过藏族题材的纪录片,这让阿来更加放心把作品交给他,“我当时把纪录片给阿来老师看了一下,他看完这个片子后说‘你拿去拍吧,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我什么也不管了’,这样阿来老师把《三只虫草》交到了我手里,我带着团队大约拍了20多天,其中小演员拍的大雪那场戏,实际上应该是老天在帮忙,从早上4点一直下到晚上7点,我们收工后雪就停了。”

  电影中桑吉的扮演者十分抢眼,得到不少观众好评,导演表示,“当时那么多孩子,他的演技一下把我抓住了,我就把他从雪山上带到了成都,我们一起生活了15天,我就带着他去看大象、看猴子,在表演上没有给他任何的培训,也没有请专业的老师,就是让他去动物园玩。”

  导演透露,在拍摄过程当中,小演员几乎都不需要讲戏,“我从来没有把他单独叫到房间里讲这场戏该怎么拍,特别是拍和校长闹的那场戏,他说‘导演我能不能再来一场’,他说‘我应该把书摔在地上,这样才能表达我的气愤’。我感觉他像一个天才一样,我认为这个小演员相当于雪山给我们送来的一颗真正的虫草,像一颗宝石一样,他是最亮的,也是点亮了我们这部电影。”

  编剧芦苇 /

  一些观众进电影院不是去寻求感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创作了《霸王别姬》《活着》等经典影片的著名编剧芦苇,担任了《少年桑吉》的艺术顾问,提及为何会加入到这部小成本电影中,芦苇回答:“它的类型决定了观众的数量,它不是商业大片,而且这个电影其实也没有商业大片的压力,因为投资非常少,拍摄过程也非常节俭。其实我当时愿意参加的原因是这个故事朴实无华,这点非常打动我。”

  活动现场,芦苇还提到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现状,他表示:“大家都知道中国电影目前存在一些非常低俗的现象。中国电影因为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导致它和真实的社会生活已经有很大的距离,在进电影院的时候,一些观众实际上不是去寻求感动,而是在寻找娱乐,所以过度娱乐化造成了很不好的后果。”芦苇稍后提到了《少年桑吉》和一些娱乐电影的不同之处,“这部电影的功能就是雕刻时光,这个电影把藏族的生活雕刻下来,把孩子的遭遇和故事雕刻下来了,它也把藏族人民今天的生活非常真实雕刻下来,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

  当问及在创作过程中与导演张国栋有没有分歧时,芦苇表示,“作为创作来讲,任何时候都会有分歧,其实我可能过于喜欢这个孩子,我就希望他得到这本书。当然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情感,我们觉得作为纪实类型来讲,结局也是对的,并不是每个人的梦想都会实现,并不是说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轻易实现。这个孩子,我希望他长大以后会得到这本书。”

  张国栋也表示,芦苇是前辈,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我们从纪录片开始合作,接下来会合作三部片子,都是芦苇老师作为艺术监制、剧本顾问,其实芦苇老师一直在扶持我,培养我,这个过程我们也会有一些争执。芦苇老师说了一句话我特别感动‘我们在创作上不要有一点马虎,我们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放过电影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你这里放松一点,那里放松一点,整个电影就沦陷了’。和芦苇老师接触的10年中,我认识电影,学习电影,到拍摄电影。我认为电影人应该做电影人应该做的事情,做电影从来不说假话,我创作电影的时候,有可能会懈怠,但是芦苇老师就像一根定海神针。我今天的电影能有这个样子,是芦苇老师一路栽培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