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扁鹊庙
壁画《著书》
壁画《拜师》
□记者 李杉 文/图相传,汤阴伏道是名医扁鹊遇刺的地方。扁鹊因医治秦武王的病,受到秦国太医李醯嫉妒。扁鹊在汤阴行医时,李醯重金收买刺客,派其伏于道旁,从而杀害了扁鹊。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扁鹊,在他遇刺的地方将遗体安葬,墓前修建了一座祠堂,尊他为广应王,该地取名伏道。
4月20日,扁鹊传说第一代传承人刘凤鸣在扁鹊墓庙讲述了流传两千多年的扁鹊传说和人们对中医医祖的爱戴之情。
“战国时期便有了扁鹊传说,将一位中医学家医德高尚、不谋私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刘凤鸣以广应殿内彩绘为例,带人们了解扁鹊传说,鲜活、逼真的事例,使人们聆听时得到启迪和教育。
扁鹊传说广为传颂,其中为人们所喜爱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治愈很多患疑难杂症的病人,名闻天下。还有看病行医“六不治”原则,扁鹊不为名利,“随俗为变”的医疗作风,深受百姓爱戴。
朝廷加封扁鹊为广应王
扁鹊,战国名医,姓秦,名越人,今河北任丘人,被称为中医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贡献。
扁鹊墓庙坐北朝南,由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东侧主要景观为扁鹊塑像,中间是扁鹊墓、扁鹊庙,西侧为广应王殿、东西配殿、回春堂和古井亭。
地方志记载,扁鹊死后,当地百姓遂“葬尸积冢,冢前立祠”,为后人敬仰和缅怀,且香火益盛。扁鹊墓庙始建年代失考,庙前广植翠柏。明、清各代又多次修葺。
随刘凤鸣进扁鹊墓庙大殿内,迎面是扁鹊彩塑坐像,男女侍童分列两侧,扁鹊着王者衣饰,面部慈祥和善。大殿门额上书“广应王殿”。“广应王”由何而来?刘凤鸣解开了谜团:“宋、元时期,朝廷先后加封扁鹊为神应王、广应王,故大殿称为‘广应王殿’。”
大殿四周的墙壁上皆有彩绘,有11幅,画风简朴,色彩明亮,以民间绘画艺术形式展现了扁鹊拜师学医、救死扶伤、编著《难经》、遇刺伏道的生 平简历。“战国时期便有了扁鹊传说,将一位中医学家医德高尚、不谋私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刘凤鸣介绍,彩绘多以鲜活、逼真的事例,使人们在聆听时得 到启迪和教育。
与大殿相对应的是回春堂,寓意扁鹊医道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回春堂南面挂有一副楹联。上联:望闻知膏肓;下联:问切断生死;题额:回春堂。楹联用隶书写就,流畅飘逸,字字珠玑,道出了扁鹊诊病、治病的精髓所在。
回春堂不远处有一座仿古石拱桥,名曰阴阳桥,桥两侧建有八角莲池,东为日出方向,称阳池,西为日落方向,称阴池。相传,人从阴阳桥上走过,可采日月之精华、天地灵气,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留给当地三宝以诊百病
扁鹊留给当地人们的三宝:艾草、无名子、老井水,可治疗多种疾病。
阳池东侧建有古井亭,“亭子是新建的,但井水却自古就有。”刘凤鸣津津乐道。扁鹊墓庙地处汤阴火龙岗余脉,地势较高,周围村子的水井多为百 余米深,而这一眼古井仅有二十米深,且水质清澈、甘甜,可治疗眼疾,清洗毒肿,敷疗疮痍,故得名“古井神水”,是扁鹊墓庙久负盛名的三宝之一。
古井亭旁边是一个艾草园,艾草一株九头,很有来头,是扁鹊墓庙三宝的第二宝。“九头艾”因有理气血、除湿寒、止血、温经、安胎的神奇功效,常被引入药用。春夏交替之际,艾草园繁荣茂盛,香飘十里。
明代艾草送进紫禁城,称为仙艾。刘凤鸣以《汤阴县志》为例讲述仙艾: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五月初五为扁鹊庙会,古时每逢端午节,仙艾收割除了 作为贡品之外,会散发一些给民间。老百姓则从十里八乡赶来,摆设祭坛,以猪、羊、果品祀奉扁鹊,并讨得一把仙艾带回家去,以避邪,治疗百病。
明代阎兴邦有诗曰:“刺君葬君君不朽,古祠有灵争叩首。墓草青青年复年,五月五日浇卮酒。”古人多以此诗凭吊汤阴扁鹊墓庙,当地至今仍保留着三月十五扁鹊庙会的风俗。
扁鹊墓庙另一宝曰“无名子”,藏于扁鹊墓,是黑褐色小颗粒,硬度介于石头与泥土之间,因黑色小颗粒来历不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地质矿产部门化验,含有二氧化锰、铁、锌、锰、钾等矿物质,具有消炎、镇痛、生肌之效,故称为神药“无名子”。
“医圣”传说广为流传
扁鹊墓庙东路由鹅卵石和灰砖铺就而成,两侧树木林立,汉白玉石雕十二生肖像分列道旁。神道北首一座扁鹊汉白玉雕像,目光炯炯有神,眺望着远 方。由神道北首转而往西便是扁鹊墓庙中路,翠柏丛中有一圆形墓冢,扁鹊墓建于此,高2米,周长16余米,墓草青青,墓前有碑碣。
墓冢前方有一座享堂,前有出檐,方形檐柱为青石雕刻而成。檐柱正面以楷体阳刻镌十一字楹联一副。享堂东西两侧及前方各有元、明、清代石碑数通。
汤阴扁鹊墓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名医列传》把扁鹊放在首位,尊崇其为“医圣”。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建有十几处扁鹊墓、扁鹊庙,从而引发出许多历史故事,人们广为传颂。
刘凤鸣在艾草园提到一则有关仙艾的传说,且妇孺皆知,今有《赞扁鹊仙艾词》碑碣为证,曰:“敕命端阳致祭,追封神应王。冢旁植艾,发荣畅 茂,若神灵之默相也。祭之日采之以济人,无不灵且验矣。是艾也,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入药为使,或做汤丸以服之。于凡吐血、衄血、下血、漏血以及赤白之 痢,无不能止之者。妇人无子,能暖子宫以生子;胎动作疼,善于滋养以安之。至若疗五痔、杀蛔虫、除鬼气,明目壮阳之功,不可尽述。非特此耳,或作壮而未于 炙,则百病无不愈也。故曰:汤阴之艾,出于扁鹊之茔者,谓之仙艾,得之难而取效易焉。”
宋大臣、文学家楼钥在《北行日记》中记载:“乾道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车行四十五里,过伏道,望扁鹊墓前,多生艾,功倍于他艾。”
刘凤鸣介绍扁鹊传说。
扁鹊墓庙大殿内迎面是扁鹊彩塑坐像,男女侍童分列两侧。
扁鹊墓高2米,周长16余米,墓草青青,墓前有碑碣。
创立“望闻问切”四诊法深受推崇
扁鹊姓秦,名越人,可百姓为什么称其为“扁鹊”?刘凤鸣娓娓道来:“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通用名词。按照古人的说法,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
年轻时,扁鹊遇到精通医道的长桑君,长桑君认为扁鹊有过人之处,便把秘方传授给他,扁鹊很快掌握了治病救人的医术。
看病行医“六不治”原则是扁鹊不为名利,“随俗为变”的医疗作风,深受人们推崇:一是仰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
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人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人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人不治。
“六不治”原则之一——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人不治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由于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很多国家巫术盛行,还设置了一批“大祝”、“司巫”等官吏,专门从事所谓“逐疫”、“驱疾”等迷信活动。扁鹊一生不信巫术,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同巫术作斗争。
扁鹊善于汲取前人经验,结合医疗实践,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科学诊疗方法,创立“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四诊法。
“在中医诊疗方法里,望诊居于首位,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刘凤鸣说,每次给人看病,扁鹊很注意观察人的形色,闻听病人发出的各种声音,
详细询问病人的感受,同时进行切脉,然后作出准确诊断,被人们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史记》、《战国策》里载有扁鹊的传记和病案,他的著作有《扁鹊内经》
等。
扁鹊云游列国为百姓除疾
有一次,扁鹊到了虢国后,看到那里的百姓都在祈福消灾。后来听说太子死了,便到宫门去问:“太子得的是什么病?”侍官回答说:“太子的病是
血气不时,交错不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邪气蓄积,阳缓阴急,暴蹶而死。”扁鹊又问:“死多长时间了?”回答说:“还不到半天。”扁鹊遂
道:“我能使太子活过来。”虢国国君听了流着泪,急忙请扁鹊给他的儿子诊断。
扁鹊看了以后说:“这叫‘尸蹶’,看着像死了,其实没有死。”扁鹊令身边的弟子磨针,给病人扎针,又叫弟子用火烧热石块给病人两肋按摩。不一会儿,太子便坐了起来。接着又服了一段时间汤药而痊愈。从此,人们就传出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行医走列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韩非子·喻老》中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扁鹊行医见到了齐桓侯。扁鹊对桓侯说:“看您的
样子,像是有了病。趁现在病还在皮肤部位,要尽早治疗才好。”桓侯不以为然,说:“我感觉很好,一点病也没有。”过了几天,扁鹊又见到了桓侯,对他说:
“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如再不治疗,还会继续加重。”桓侯很不高兴,对扁鹊置之不理。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齐桓侯,一言不发就退下了。桓侯有些奇怪,便派
人去问扁鹊,扁鹊说:“桓侯的病开始在皮肤,用熨贴法可以治疗;后来入肠胃,还可以用药酒、汤剂来治疗;现在桓侯的病已侵入骨髓,已经无可救药了,所以我
不再劝他。”几天后,齐桓侯的病果然发作起来,派人去请扁鹊,谁知扁鹊已离开了。桓侯贻误病情,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成语“讳疾忌医”出于此。
“一针救两命”的传说被人们传颂
常年奔波于城市和乡村行医治病,扁鹊每到一处都注意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多发病、常见病,热心为那里的人们诊疗。
与扁鹊相关的“一针救两命”传说在作者原金亭编著的《汤阴民间故事》一书记载着:一天,扁鹊行医路过一个村庄,这时从村里传出阵阵哭声。扁
鹊从哭声中听出死者是一个结婚不久的年轻媳妇,他正要继续赶路,转眼就看见几个中年人抬着一口棺材冲他走来。朝棺材望去,扁鹊不禁大吃一惊,只见那口薄皮
棺材的底部正有鲜血渗漏出来。扁鹊连忙走近棺材看了看血迹,让众人放下棺材。
众人围过来,打量着眼前这位先生,心中好生奇怪,不知道他拦住棺材要干什么。扁鹊生气地大声嚷道:“人死方可盖棺,你们这里怎么埋活人呢?”
大家听了扁鹊的话,认为这个人十有八九是个疯子。人们不理会他,抬起棺材继续往前走。扁鹊很生气,双手拦住了众人去路,忙解释道:“恕我刚才说话粗鲁,众位赶快放下。倘若我没有说错的话,里面是一位孕妇,她由于分娩难产而出现长时间昏迷,她现在还没有死。”
众人听这位先生说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于是放下棺材,按照扁鹊的吩咐半信半疑地将棺材打开。扁鹊在妇人的人中穴按摩,然后在中脘穴扎下一
针,只见妇人身子动了动,眼睛慢慢睁开了。扁鹊又诊治了一会儿,妇人竟然坐了起来,人们赶忙把妇人抬出棺材,扶回家里,不久,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一针救了两条性命,众人齐声称赞。妇人的丈夫不知怎么报答才好,非要留扁鹊小住畅饮,并拿出些钱物酬谢扁鹊。扁鹊婉言谢绝,笑笑道:“救死扶伤乃行医人的本分,罢了罢了,我还要继续赶路呢。”
链接
中华古代十位名医
扁鹊墓庙东、西配殿供奉有中华古代十位名医,分别为:皇甫谥、孙思邈、韩普济、雷太乙、刘守真、华佗、葛洪、王叔和、淳于意、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