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丰社区 首页
宁乡七旬老人讲述家乡70年交通巨变:从走路到开私家车
70年非凡岁月,楚沩巨变写满广袤大地。回眸与展望之际,你知道这些改变背后的历史和未来吗?波澜壮阔间,共和国走到了第70个年头。70年风雨兼程,乘风破巨浪;70年砥砺奋进,黄土变通途;70年携手并肩,路畅千万家。

  回顾往昔,楚沩大地,从农村到城市,一步一个脚印,探索永不止步。今天,请读者跟随与共和国同龄的刘诚的讲述,触摸时代变迁的脉动,感受每一次温暖与欢颜吧!

讲述人:刘诚

  我叫刘诚,1949年12月出生于东湖塘镇西冲山村。我见证了共和国蓬勃发展,更亲历了交通出行的腾飞变迁。在这70年之间,交通出行有着很大的变化,最能体现的是大马路上的变化,从步行、单车到私家车,再到如今道路宽敞、车流如织,可以说在一条马路上,记录了70年来的交通出行变化。

去哪里都是走,全靠“11路车”

  1964年,我在陶家湾的老宁乡二中上初中时,上学要步行十五里路,那时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每天打赤脚上岭下坡。上世纪60年代,农村里的人都是步行。速度慢,时间长,出行路程短。去趟县城买东西,一去一回就要花1天的时间。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要买,基本上都不会出远门。

  小时候的某一年七月,我去西部乡镇走亲戚,翻山越岭,反正走了四五个小时才到那大山深处。中午吃饭时,蒸腊肉、煮腊肉、腊肉炒红薯叶呀,反正是好多腊肉做菜!吃的饭却全是红薯,没有米饭。一打听才知道,亲戚家因无道路出入,猪肉根本无法卖出,杀猪后自己又舍不得吃,只好全部熏成腊肉,由此可见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了。

1971年,我通过路线教育学习班培训后,作为干部分配到县城关镇税务所工作。那时,人们出行通常只能靠两条腿步行,去哪里都得走路,全靠“11路车”(两条腿)。要是着急赶路,就得花上两毛钱坐为数不多的客车,不但等车时间长,而且遇到下雨天气时,连个躲雨的停靠站也没有。那时候,自行车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奢侈品,没有多少人能够买得起。

拥有自行车不是一件易事

  1975年7月,我调到城郊公社任团委书记。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马路上汽车是很少的,大部分人出行都靠步行,或者骑自行车。那时拥有一辆自行车,还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

  1977年,我才拥有第一辆自行车,是凤凰牌,是我花了50块钱买了公社仓库里的二手车。我那个高兴劲呀,没法形容,天天洗车,擦得发亮,时时维护,日日上油。因此,我成为远近闻名的修车能手。

  那个年代的人结婚,总要铆足了劲凑齐“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而自行车就是其中的一件。只是由于物资稀缺,普通老百姓即使存够了钱要买自行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那时候一般都喜欢上海产的凤凰牌或永久牌自行车,但是这两个牌子的自行车平时只能凭票购买。没有票的人,只能等百货商店在重大节假日的时候,推出一批凭现金购买的自行车,不过数量很少,每次大家都要排队抢购,去晚了可能就没有了。

  1985年结婚时,我才买了一辆全新的凤凰牌自行车。

骑摩托车是很“威”的年代

  1989 年,我调到花明楼区朱石桥乡任乡党委书记时,自行车普及率很高,宁乡城乡随处响着“叮叮当当”的自行车铃声。那时,我国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程度有多高。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依旧十分落后,这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与此同时,摩托车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摩托车很贵,有一辆摩托车就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是很有“面子”的事,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

  我记得1994年,宁乡才成立公共汽车公司,结束了城区无公交车的历史,也拉开了宁乡公交车的发展序幕。摩托车、公交车、的士开始普及,长途大巴出现。宁乡城区可以看到不少公交车以及黄色、红色的微型面包车。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人们的工资也跟着涨了,于是,更便捷的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的地位,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宠。

  从摩托车开始,人们的出行方式大为改变。到1990年代末期,私家车开始逐渐进入视野,这是汽车生活在我市萌芽的前奏。

  1999年,我调到县交通局工作时,在城区,自行车已较少见到,摩托车、私家车、公交车已经慢慢地多起来。

私家车“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代发展的巨轮,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小轮”。2000年后,自行车、 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交通工具——私家车逐步取代。买私家车已不再是“天方夜谭”,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升了,私家车也早已悄悄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

  如今,私家车“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汽车保有量在以飞快的速度增长着。私家车不再是有钱人的玩物。只要花三五万元钱,就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可爱小巧的私家车。交通工具多种多样,百姓出行畅通无阻,人们已经享受到迅速发展的交通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70年的时光,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惊人的改变。公交车、自行车、出租车、私家车……这些人们身边的出行工具,它们既承担了交通运输功能,也承载着生活质量的不断变迁。

  我很幸运,赶上了好时光,见证共和国伟大变迁。感谢党和政府!现在,我虽退休了,但我愿发挥余热,做个时代的追梦人。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感染着每一名普通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对伟大而壮丽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共绘同心圆,共筑中国梦,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篇章而不懈奋斗。”刘诚说。

记者手记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修桥筑路、造福于民的传统美德。1949年解放后,特别是中共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交通建设可谓日新月异。

  “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70年来,交通迅猛发展,目前我市通车公路里程12235.5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过境里程171.934公里,境内铁路里程68公里,国道、省道、干线公路565.22公里,县道514.58公里,乡道425.27公里,村道7200公里。桥梁约600座。货运量568万吨,货运周转量37000万吨公里。客运量84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9000万人公里。

  如今的楚沩大地,道路宽敞,交通便捷,处处生机勃勃。交通工具也多种多样,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召之即来,私家车更是普及,高铁、地铁新型交通工具即将在我市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

  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交通的便利促使人民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来源:宁乡零碎味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