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厅社区 首页
花厅云资讯:李集人巧手编织出来的致富路 、、、

早晨8点,当学校上课铃声响起,本应恢复安静的江苏睢宁县李集镇小学校外,却呈现出另一派“热闹”的景象。原本的“送学大军”瞬间变成了无数巧手的工匠,而校外广阔的空间似乎也成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串珠子、扎花、编织,在闲谈说笑中,一件件精美的小饰品就这样被制作完成呈现在人们面前。


苏北“小南京”与饰品结缘

睢宁县李集镇地处苏皖两省边境,泗县、灵璧、睢宁三县交界处,自古水、陆交通便利,商贾文化繁荣。清康熙、雍正年间,山西、福州、徽州、洞庭四大具有同乡会性质的会馆相继在李集镇建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的社会秩序,诚信的经营之风,招来了四方宾客,民国初年,李集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时期,“小南京”的美称不胫而走。可惜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李集屡遭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和侵占,李集遭受了致命打击,日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骨子里面流淌着商贾血液的李集人一直在探索,试图通过辛勤的劳动、诚信的经营,改变自己生活状况,恢复昔日繁荣的景象。在多年的尝试之后,一个朝气蓬勃的饰品产业逐渐在李集形成规模。

据了解,睢宁从事小饰品制作的远不止“送学大军”这一个群体,仅李集镇就有2万人从事相关行业。该行业以李集镇为核心,还辐射到周边近10万人创业就业,年产值达70多亿元。一个新兴的饰品制作、加工、展销的集散区正在逐渐形成。

李集镇饰品加工品类繁多,有布艺、小花、钳工、合金挂件、头箍等200多个品类。饰品加工的工作方式灵活,不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场地。这种灵活方式与李集当地诸多的老人和妇女一拍即合,许多人在“玩”的过程中,创造了扮靓他人和充实自己的价值。

   在李集镇一里王村集中居住区老年房内,70岁的沈兰英戴着老花镜手拿小胶枪全神贯注地粘合着小饰品,“我有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不需要我挣钱。家里剩我一个,闲着还不如找点活儿干。”老人家慈祥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她告诉记者,儿女都忙,很少有时间来陪自己,自从做起饰品加工,起码不会感觉寂寞了。有时候许多人一起做活儿,说说笑笑的,“权当玩”就把活儿干了。沈奶奶年龄大做活稍微慢一些,一天也能挣几十元钱。干活比较快的年轻人,一天能挣百十元钱不在话下。

一里王村许红是一位饰品加工的经济人,她每天负责40多人的原料供应和成品收集工作。像她这样的经济人每个村都有好多,她们每天穿梭在各家各户,工作的同时与老人愉快交谈,无形中她们也充当了老人们生活上的“护士”。

为饰品插上电商的翅膀

为加快小饰品产业机构升级,倡导“互联网+小饰品”新零售形式,李集镇政府牵头,聘请专业运营团队、培训团队,进村到户,手把手培训了330人开办自己的网店。李集镇还新建了饰品加工产业园,创建集体品牌徐州俏佳人公司,帮助饰品生产商做销售,给予政策扶持,同时和扶贫挂钩,加大对有劳动能力的培训力度,使之成为饰品加工户和网商销售代理,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在李集镇饰品电商产业园“饰品展区”,在岳峰饰品展柜前,琳琅满目的头饰品带着浓厚的非洲风情,据岳峰介绍,他的产品主要销往非洲,还有中东、东南亚等地区,他们在义乌有店面,主打外贸生意,现在一年有1000多万元销售收入。李军的“濉河饰品”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像岳峰、李军等主打外贸生意的,李集目前有16家,年销售收入均超1000多万元。

    小饰品大产业,李集人正在用勤劳与智慧奋力擘画幸福美好的未来。


来源:锦绣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