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村 首页
分宜六中首次升旗仪式


再论学校升旗仪式的教育功能

神圣的升旗仪式,响亮的国歌,有力的宣誓……这些场景一直贯穿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但若从学生个体出发,升旗仪式会给每个学生留下不一样的感觉,并在学生们的成长阶段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那么,升旗仪式究竟应如何实现其正向的、积极的教育功能?

  一、升旗仪式解读
  升旗仪式作为中小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它是学校场域中一种必须的教育行为,其目的是要使仪式参与者逐渐产生集体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升旗仪式的时间与空间
  莱辛指出,所有身体都不只存在于空间中,而且存在于时间中。它们在其连续时间的任何一个时刻中继续,可能呈现不同的表象,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1]。仪式作为处于特定时空中的存在,学校会通过其时间和空间特性来发挥其教育功能。学校里的仪式、仪式化及仪式实践也能够将儿童和青少年引入包含内在价值的社会时间秩序[2]。在隆重的升旗仪式之后,教育者期望个体能够获得社会所期望有的信念或情怀。对学生大谈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是很空洞的,而通过学校的各种仪式的恰当进行,则可以激发参与者的内在情感。
  通过仪式参与和仪式赋予的符号作用,参与者彼此会感觉自己所处的集体是团结的、积极向上的。在仪式中,仪式参与者高度的精神关注与情感投入,学生间的互动与参与行为,能激起或唤起他们的神经兴奋,从而形成与设计者所期望的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仪式活动是情感的转化器,它能使这种共享的情感持续下去。教育者也期望在这种特别营造的神圣时空中,升旗仪式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向上的力量,期望正向的价值观能够被创造出来并被传承下去,使学生获得升旗仪式的象征意义和整体感。
2.升旗仪式的程序化
  在整个升旗仪式过程中,组织者设计了各种符号和流程,建构了一种庄严的氛围,形成一种正式而又神圣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常规性、制度化、程序性的活动,也是一种不断重复的仪式活动。作为一种社会表达方式,仪式的程序显得尤其重要。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活动中少不了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仪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仪式的权威性。每个学校的升旗仪式会略有不同,但总体大致相同。在这些相同程序的升旗仪式中,从超时空的角度说,它们往往是标准化的、重复性的行动。升旗仪式虽具有重复性,但不能只是无意义的重复或遵从。当重复的仪式不再能够拨动参与者的心灵之弦时,仪式就失去了其本有的意义。也就是说,升旗仪式如果只倾向于程式化、陈规化,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再现,仪式参与者就无法产生心灵的触动。
  当仪式组织者仅仅为了成人社会的教育目的去事先准备好各种仪式程序,讲究仪式中各个精准的细节时,仪式就会由于其自身的重复性和单调性以及个体感受的无触动性而失去它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性质。当仪式不能触及到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时,它对儿童的道德教育的意义就消失了。升旗仪式过于单一的频繁的重复性和刻板性反而会弱化他们的归属感或爱国情感。如果仪式仅停留于重复性的程序性上,仪式就会成为一种纯粹属于形式化的东西。因此,既然避免不了这种重复性,如何使重复的仪式对个体产生个别化的意义就尤为重要。
  二、现实学校场域中的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是教育者试图通过营造出的场效应,使参与者产生一种心灵上的触动,并能激发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起某种生命的能量和产生对祖国敬仰的伟大豪情。那么在现实的升旗仪式中,学生会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教育者所期望的共同的情感?个体参与仪式所产生的好奇和热情能维持多久?
1.升旗仪式的时空影响
  仪式行动是一种身体活动,它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仪式的时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组织者将仪式时间过分延长,仪式会变得冗长、枯燥。尽管仪式气氛的烘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只有升旗仪式的时间经过恰当控制,使学生的情感关注能始终贯穿整个过程时,仪式才能真正实现其意义与价值。
  仪式的成功还依赖于合适的空间氛围。在有效的仪式空间内,参与者可以感受、体验日常生活不能体验之事。身体不在场,就无法体验仪式的真正意义。有的学校由于场地原因,学生分批参加升旗仪式。没有参与的学生就只能在教室里,通过学校的喇叭听仪式。由于升旗仪式活动中存在着时空上的限制、内容上的偏离和身份上的差异,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参与升旗仪式时身体在场而精神缺席。在升旗仪式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即使班主任进行监督,仍然避免不了缺席、不在场的发生。最终的结果是:操场上站立的学生在看仪式。也就是说,即使有些学生身体在场,其思想与精神并没有参与其中,这样的仪式是一种无思想的行为
  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参与升旗仪式产生兴奋和热情的情感,这种现象也只存在于开学初,或刚刚接触升旗仪式的学生。更或者,升旗仪式只有对主持升旗仪式班级来说是有些兴奋度的。对其他学生来说,其情感色调却是苍白的。久而久之,这种日常惯习化的仪式行为,是否会变成一种纯粹形式化的东西?参与者们到场一会儿,走走过场,却没有热情,也不能产生多少集体兴奋。当学生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或观众,只是被动地观察时,就只能从中获得低层次的情感体验。
2.国旗下的讲话
  借助于仪式活动的开展,语言、程序、节奏等会被一一设置。大多数升旗仪式中国旗下的讲话都会由学校教育者定主题,由家长或班主任辅助修改稿子,或者直接从网上搜集一些资料后结合主题来进行。而学校国旗下讲话的主题一般都是根据升旗周的节日或相近时间的节日来确定,或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来定主题,如中国梦”“开学典礼”“学雷锋”“拒绝垃圾食品”“静雅校园”“国际助残日,关爱残疾人等。国旗下的讲话有些时候会联系实际,但却仍然无法改变那种在演讲稿里说着成人套话的现象。   仪式活动中,话语成功的前提是观众相信活动者话语的内容。很多时候的升旗仪式会充斥着说教式的演讲辞。这说明我们比较偏爱教育性的、严肃的语言,而下面的学生只能随时准备忍受枯燥无趣的场合。而且很多话语是用同样的意图、同样宣告的方式、同样事先制定的格式,在相同的情境里被表达,这就使仪式成为了一种简单的重复。
3.升旗手与护旗手
  谁才能成为升旗手与护旗手?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这一特定场域成为羡慕的对象?升旗手与护旗手这一特有的角色往往成为一种规则或权力的象征。升旗资格在学生眼里被认为是卓越或突出的标识。这是一项巨大的殊荣,是很多学生的目标和梦想。一般学校升旗的方队和升旗手及其他组织活动只能由高年级来进行,由高年级的学生轮流循环进行。这些被选中的学生往往是平时表现积极,或者是学习成绩好的,在老师眼里的好学生。这一角色或职位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常常是遥不可及的,因此,羡慕的眼神处处可见。因为学生要达到这种身份是需要时间等待和教师选拔的。升旗手必须是过去一段时间里取得很大进步,或者平时表现优秀的高年级学生。
  升旗资格的获得应该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学校单一规则的运用,只能使更多的学生处于观望的状态。所以在学校场域中,仪式使得一种特有的社会关系权力得以体现。这种关系权力用不间断精心策划的游戏规则取代了公共事件的展示[3]。一项成功的仪式应该能使每个参与者感到有信心、满怀激情,而不是产生自卑心理,或对升旗手或护旗手产生很大的距离感。
4.仪式效果的偏离
  事实上,每个学生对待升国旗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学生特别期盼每周一的早晨参加升旗仪式,而有的学生则持另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使升旗仪式未能取得成效。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主要是没有群体归属感、缺乏认同感、缺少对群体符号的尊重与理解、参与热情不高等等。这些都表明了仪式从开始的漠然而致最后的失效。强迫性的仪式是消耗而不是创造情感能量。参与者并非自然地充满了情感,而是不得不努力使自己看似充满情感。事实上,对于那些不喜欢强迫性仪式的个体,教育者可以让他们成为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体验成功常来的正面情感能量,以取得仪式的效果。
  三、学校升旗仪式的完善
1.增强仪式中身体与精神的共同参与
  学校仪式设计的目的是要使个体产生集体的意义、目标和价值感。仪式对参与者的教育功能体现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因为仪式既需要身体的参与,也需要精神的参与。首先,仪式与身体是紧密联系的,它是身体自我理解的一种方式,可以作为身体知识、行为知识,因为几乎所有仪式都会有参与者的身体动作参与其中[4]。仪式通过运用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取得它的教育及社会上的效果[5]。在身体参与中,学生可以进行精神的洗礼。身体与精神的共同在场,能使仪式的神圣性与严肃性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教育者若想借助仪式活动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使学生形成与学校的教育功能相关的、惯习化的身体活动。所以要想使仪式发挥其积极功能,组织者首先要考虑到仪式活动是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其意义是否深入学生内心,这些活动是否在学生的身体和心灵上都发生了触动性的影响。
2.触及学生心灵的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是被爱国主义话语体系所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如若完全不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其效果必然远离教育者预先的设计。在国旗下的讲话中,与过去有关的节日的话语在此刻可以被重新提起,特别是与国家或民族相关的话语在此刻得以表达。这一环节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重温这些故事并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机会,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思想转化成学生亲历的体验、情感和日常生活,使儿童能够记起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教育者可以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这一环节,将升旗仪式指向国家神圣的活动,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国家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活动是对奠基式的过去进行现时化。回忆着的群体通过忆起过去,巩固其认同”[6]
  同时,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也要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升旗仪式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学校行为,它需要把个体与神圣的、非日常的世界联系起来。当神圣的讲话走下讲坛,走入学生的生活,作为听众的学生才能与讲话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以使整个升旗仪式产生其应有的效果。
3.人人皆有资格参与
  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对仪式的天然需求。在升旗仪式中,学校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资格参与升旗仪式的各项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这项活动的程序,甚至可以使升旗仪式的形式多样化。教育者只需给以指导。这样,在这个多维度的仪式结构中,在严肃神圣的环境氛围中,仪式教育的神圣性就会自然呈现,其教育意义也会水到渠成。
  升旗仪式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升旗手与护旗手的选择上不是把好学生拉进来,把其他的学生拒于千里之外,即不能对学生进行人为的选拔或分层。在仪式活动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意识到,如果没有个体的直接参与,许多观念和价值根本就无法被经历、被领会、被体验或被认知。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才能真正理解正在发生的集体行为的意义。

来源:烛光工作室 作者:傅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