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庄村 首页
重走千里跃进路 鹤壁一家三代人争当脱贫-领头羊

重走千里跃进路 鹤壁一家三代人争当脱贫“领头羊”

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89岁老人讲起当年刘邓大军在这里召开石林军事会议,研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进军方案。

重走千里跃进路 鹤壁一家三代人争当脱贫“领头羊”

会议旧址

重走千里跃进路 鹤壁一家三代人争当脱贫“领头羊”

刘邓大军司令部记者张琮摄影

重走千里跃进路 鹤壁一家三代人争当脱贫“领头羊”

院中的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纪念碑

开篇的话: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胜利70周年,为充分发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蕴含的革命精神对扶贫攻坚的激励作用,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重走千里跃进路,咱们一起奔小康”系列报道。

7月18日起,本报记者沿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足迹,途经鹤壁、安阳、濮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等七个市,通过采访老首长、老战士、党史专家、驻村第一书记、当地党政领导等,充分展示沿途老区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记者田育臣实习生张铭漉文记者张琮摄影

核心提示丨70年前,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一个寺院内,刘邓大军在这里召开了石林军事会议,研究了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进军方案,它不仅拉开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

今年89岁的王留保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他在革命年代积极支前的事迹,不仅成了老人们口中的谈资,更激励和感染了几代人。现在,他的儿子正带领村里人一起脱贫奔小康,孙子更是不愿有一丁点儿落后……

1

  70年前刘邓大军在寺院召开石林会议

7月18日,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一个稍显破旧的院子门口,记者一行人的到来,让这里聚起了不少人。院门口的牌子上面写着“石林会议旧址景区”。27岁的王鹏洲对这个院子再熟悉不过,他出生在石林镇的中石林村,从小就常跑进院子里玩儿。见记者等人走进参观,王鹏洲当起了导游,指着一棵被铁栅栏围起的大槐树,向大家介绍说:“俺村人都叫它 将军槐 ,名字的由来与刘邓大军有关。”王鹏洲进一步解释,刘邓大军驻扎在石林期间,刘伯承司令的一匹战马不小心啃食了邻居家一棵枣树,刘伯承知道后,就说了一句话:毁了百姓一棵苗,要还百姓一片林。于是,刘伯承司令员就和战士们一起,在这里种下了3棵槐树。70年过去了,3棵槐树仅剩下了这一棵,大家给它起名“将军槐”。

院子的中央,竖立着一座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纪念碑。鹤壁市党史研究室主任武凤华介绍说,该处原是一座名为“法隆寺”的寺庙,“文革”时遭破坏。1947年6月10日,刘邓大军来到石林镇,在法隆寺内召开了“石林会议”。“石林会议研究了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进军方案,这里由此成为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和发祥地”。

如今,这个院子早已看不出寺院的痕迹,王鹏洲也是听老人说起过寺院曾经的辉煌。“老人们说,寺院最兴盛时大着哩,最大的时候四亩多地呢。”他说。

王鹏洲是一名挖掘机司机。3年前,家里借钱买了一辆挖掘机,就开始在各工地奔波施工。别看他年纪轻,却是个能吃苦的人。“我就是不服输,看不得一丁点儿落后,尤其是贫穷落后。”他说,夏季天气热,别的挖掘机停了工,他却不停工,这样就能挣更多的钱。每个月少则能挣五六千,多则能挣上万元。

 2

  革命遗址旁九旬老人晒“军民鱼水情”

当天上午,距石林会议旧址不远的一棵大树下,几名老人摇着芭蕉扇,唠起了嗑,其中就有王鹏洲的爷爷王留保。见到有人来村里参观革命遗址,老人们70年前的记忆再次被唤起……

“当年,俺是妇救会主任哩!见过刘邓首长呢!”90岁的郭运香坐在路边,提及刘邓大军,整个人立刻有了精神。她说,当年她20岁,是村里的妇救会主任。1947年初夏,村里来了一支共产党的部队,村里村外都驻扎了兵。“俺家老掌柜(公公)是开杀锅的(意为宰杀猪、羊等牲畜的),后院架了一口烧水煮肉的大铁锅,部队驻扎在俺家时,就用那口大铁锅做饭。”同时,部队还把她家五间堂屋当成了事务处,存放各种东西。

“人家部队上的人可好啦,当兵的都管俺叫 大嫂 。”郭运香说,当兵的给她家挑水、扫地,还常给自己一些吃的东西,跟自家人没啥两样。她见到部队小伙子穿得破破烂烂,主动组织村里的妇女,把小伙子们脱下来的衣服洗一洗,缝补一下。

见郭运香讲得起劲儿,89岁的王留保也激动地说,“俺们男人也不瓤。”体力活是男人干的事,帮刘邓大军干体力活让王留保格外得意。王留保说,刘邓大军打仗时有了伤员,由于部队人手有限,他就组织村里的男丁,一起帮忙抬担架,把伤病员抬到几公里外的临时战地医院去。

“刘邓的部队对俺可好着哩。”王留保说,部队不吃他给的东西;即使吃了,也一定要给钱,否则说啥都不吃。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帮他家里扫地、打水,干一些粗活。

3

  第一书记驻村一年后脱贫61户296人

正当老人们聊得起劲儿,中石林村村支书王海明一路小跑往村委会赶,王留保见儿子王海明这么急,叫停了他。王海明说,村里有几家贫困户,不知道该按啥政策来扶贫,正着急呢。“你急个啥?咋恁笨哩!有麻烦了咋不找村里第一书记取个经?”

王海明今年55岁,从小开始,就常听父亲讲刘邓大军的故事。2004年起,他在村里当了村支书。中石林村一共224户960人,截至2015年,村里还有贫困户89户,共计397人。

提起这个第一书记,王海明也有些佩服。王海明说,2015年9月,市里给村里派了一名第一书记,才过一年多,就实现了61户296人脱贫,剩余28户101人没脱贫。村里专门组建了鹤鸣湖电力安装公司,承包了县里90%的电力改造项目,吸纳全村70余人,让20多户脱了贫。“第一书记能耐可大,想方设法给村里争取项目,办好事。”王海明说,去年至今,村里第一书记多次与鹤壁市交通局沟通协调,去年给村里修了1公里路,今年5月又新修了两公里村庄道路,一共耗资90余万。

村里第一书记是谁?王海明笑着说,“他是一个小老弟,给村里干了不少实事,俺们村准备2018年底脱贫,等脱了贫,俺们村小康了,一定邀请您来采访他。”

说完,王留保又介绍道,第一书记不仅在村里成立了秧歌队,还在村里盖了一个文艺大舞台。“以前俺们只能绕着村里的革命遗址转悠一会儿,如今还能经常听个戏、看个演出,美得很!”说完,老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