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封镇 首页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清顺治《清源县志》载有“尧城镇,在县东南三十里”时任知县的和羹曾赋诗云:“梗阳东去一城圜,古帝高踪此地传。野老迄今崇庙祀,涂歌无处不尧天。”相传尧城是据今4200年前的尧帝建都的地方,被誉为“中华第一都”。后世人为纪念尧帝的功德,便在当年尧帝居住过的茅屋基础上建造了尧庙,又构筑了城堡,并在城周及沿河两岸遍植柳树,使之成为人们踏青览胜之所,和周边乡村物流交换的集镇。每年四次庙会,单日一集。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读史方舆纪要》称:“清源县东南四十里有陶唐城。”据《明一统志》记载:“帝尧自涿鹿迁都于此,俗为尧城。”明万历《太原府志》亦有类似记载。雍正《山西通志》卷三载:“太原县府城(今晋源)西南四十里,陶唐始都于此,后因水患太甚迁河东平阳(今临份)”。该志卷五十史迹考又称:“其后耆在徐沟之尧城。”从其他历代史书中也可找到不少佐证。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载:“尧始于唐,今中山唐县也,后徙晋阳(尧城属晋阳管辖),及为天子,都平阳”。郑康成《诗谱》云:“唐者帝尧旧都,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阎百诗《尚书·古文疏征》曰:“尧为天子,先都晋阳,后迁于平阳。”《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也有相似记载,以上史料均表明,清徐尧城曾是尧帝第一个建都之地,定居时间多长,史无记载,难以断言。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尧城的古城堡,历经沧桑,已难再睹昔日的风采,但遗迹犹存,可供考证,至今村北仍遗存有约300米长的城墙一段,座底15米,高2—6.2米不等。城设四门,现仅存此城门门墩残垣遗址。城墙系板筑夯土,夯层厚21厘米。按其建筑风格判断,似属明代重新修筑,而城堡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重修南北门并建桥记》中感叹:“城池不知创自何时”,只叙明朝初年修葺过一次。据近年发掘了一通清雍正四年(1726年)的《圣师寿重建碑记》中称:寺建于金天会三年(北宋宣和七年,即1125年),有“帝尧故墟”、“圣师寺基焉”字样。这就证明,距今880年前已有尧城的存在。另据《清徐县志》文物古迹记载:“帝尧庙,俗名无梁殿,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尧城村。相传始建于周初,元至正年重建,后屡次增补,修葺”。由此推断,修筑城堡当不比帝尧庙为迟,始建距今有3000余年了。据说直到民国初年,尧城依然是一座规模完整的城堡集镇。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清源乡志》图考载:尧城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南北门及东门之间均有大街相通,故有三街六巷七十二行之说。城内民宅层次分明,店铺星罗棋布,庙宇点缀其间,四偶皆有水井。城周挖有护城河,各门均设吊桥。城的东北方和西南方各有烽火台一座。距城东5公里处有座尧王祭祖台。由此可见当时尧城的繁荣景象。距现存城址实测,城堡南北长540米,东西宽400米,周长1880米,占地21.6万平方米。

城堡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是尧帝庙。此庙座落在北城门西侧,呈四合院建筑,占地约5000平方米。山门外原有宋代四柱三门三楼的木结构琉璃牌楼一座,名曰“昭裕楼”(其楼倾圯,牌匾尚存,现悬于尧帝庙乐台)。正北为大殿,原为三层重楼,几经修葺,现存为二重檐歇山顶单体建筑之“帝尧殿”。帝尧殿下承方形台基,高1米,边长各14米,大殿通高约12米,为砖木结构,斗拱托撑,俗称“无梁殿”。仰层以上八角天文图封顶(据说此图是远古时代立竿测影辨时辰四方的器物,与八卦图产生于同一时期,甚至略早)。面阔进深各5间,四周共置廊柱20根,四角飞檐,高峻挺拔,简洁庄重。大殿中央塑尧帝坐像,发髻高绾,布衣草鞋,仪态雍容,气宇轩昂。两旁各塑协助尧帝造万历有功的羲、和二臣。近年来,省、市政府拔款,群众集资,几经修复,颇显昔日风采。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尧帝庙构思精巧,独具匠心,在元明时代建筑中独领骚。至今民间仍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据说清代康熙年间翻修尧帝庙时,有一位手艺高超的五台籍木匠应聘修缮大殿,拆除顶部斗拱时,发现挂着一块木牌,上写:“如我者剩一块,不如我者剩一堆”。此木匠看罢,心中不服,于是将殿内斗拱全部拆了下来,上架重新安装时,施展平生本领,总是无法将全部斗拱契合,果然“剩一堆”。至今尚无人能揭示其奥秘。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尧是传说中黄河流域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姓伊耆,名放勋,史称陶唐氏。他继承炎黄事业,是中华民族共认的祖先。据传说和史料记载,尧帝始封于山东定陶,继封于河北唐县,迁都于晋阳尧城,定都于河东平阳(以上据《史记》记载),病死于河南登封。尧帝辗转黄河流域,徙迁路线由东而西,又折向南,沿滹沱河抑或井陉口进入山西晋阳区域(古祁地),清徐当属南徙转折点。当看到尧城一带广袤无垠,沃野平川,依河傍水(当时乌马、象峪二河川流不息),气候宜人,于是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建都创业,开垦茺地,饲养六畜,繁衍生息。后因水患频繁,在当时的生产力尚难根治的情况下,继而南迁平阳定都。

相传尧帝在尧城建都期间,曾做过两件载入史册的事:一是造历,二时制醋。清顺治《清源县志》记载:尧城是“陶唐造历之所”。《山西通志》卷一六四载:“帝尧在尧城镇,旧传陶唐造历之所,故立庙”。明官至顺天府尹的邑人王福有诗咏陶唐古迹云:

旧是陶唐制历域,今无遗迹只留名。

因经世远壕池满,为历年深雉堞平。

但听蛩 悲夜月,惟闻禾黍起秋声。

乡人尚感遗风厚,犹建茺祠献酒羹。

尧帝在此期间,为了农耕的需要,着专人研究天候变化,编制历法,这就是史称的造历。尧帝让天文官羲仲、羲叔与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尧城东南西北方,昼夜观察日月星辰,制定出历法,又根据寒暑变化确立春、夏、秋、冬四季及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令。直到夏朝又逐步完善四季二十四节气,所以农历亦称夏历。那么,农历大小月是怎样确定的呢?据《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记载:“有草荚防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历荚。”尧帝认为这是瑞草,命人细心观察记载,参照蓂荚草的生长规律和月亮朔望等其他天象物候的变化,制定出大朔望(即农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这就使当时的农业耕作有了较科学的节会依据,也为中华民族由适应自然迁徙生存到改造自然定居农耕奠定了基础。

尧帝在造历过程中,还发现蓂荚草可发制造酸性调味品,为制醋开创了先河。东汉应劭著的《风俗通义》对蓂荚作过考证,他说:“古太平,蓂荚生于防,其味酸,王者取之以调味,后以醯醢代之。”蓂荚不仅有“明日月”之功能,而且有取酸调味之效用。用这种酸蓂荚制的植物醋,比周代酿造的醯还要早千余年,只是后来才被“醯醢代之”。据记载,古代山西中部的清徐和南部的临汾一带曾生长这种酸蓂荚。这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制醋原料。由此推断,清徐醋史可以上溯到尧帝时代,至今已有4000余年了。不过那时是直接用酸类植物压汁抑或发酵取酸当醋调味,不同于现代意义的酿醋生产。

史学界认为,尧帝时代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血缘性的部落已结成部落联盟,尧作为部落首领,出于生产斗争与解决部族矛盾的需要,经常巡行天下,甚至迁都亦为常理,相传尧死后,天下百姓悲哀,如丧考妣,“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第30页)。这说明尧在天下百姓中影响深刻而广泛,即使在信息闭塞的远古时代,仍能为百姓了解的拥戴,这和他多次远程迁都并巡行天下是分不开的。

清徐这个村以前是太原市古镇!

从尧城周边地理来看,亦有浓厚的上古文化氛围。在尧城西南约5 公里处,有村名“鹅池“。据《清徐县志》记载:“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洛阳地陷,有两只鹅飞来。刘曜谓为已瑞而筑城于鹅池村”。县志“部分村名由来”又称:“相传帝尧在清徐建都时,曾在都城五里处掘池养鹅,舜五为看护鹅群还建选房屋。后形成村落,称鹅池”。村里至今残存的半痤舜王庙,不知建于何时。尧城与鹅池两村之间有地名“舜道地”。尧城东约5公里处有尧王祭祖台。祭祖台呈方形,高15米,边宽17米,分上下两层,上为祭祖台,下砌券门拱洞及台阶。远眺似一座三角开烽火台,近看像一座城堡门楼。其造型独特,具有远古时代的内格(文革中有破坏,现已整修)。

尧城南15公里是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祁县及清徐所在晋中平川七八个县的广大区域,春秋时期及以前皆称为“祁”地。祁地甚广,其名甚古。《史记索引》说:尧号陶唐,姓伊耆氏(亦称伊祁氏)。光绪《山西通志》卷五十史迹考云:“帝尧生于丹陵徙于祁,故亦姓伊祁。殆依炎帝之旧与载左国史监竹书开山等集所载,佥同且谓祁。耆祁本一字也,即太原府祁县,故今祁地四十里曰尧城”。这说明尧与祁地之名的关。尧城西南50公里文水县城境内有平陶古镇,其得名也与尧有关。清徐西部多处发掘出灰陶、红陶、沙陶等考古文物,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其生成时间与尧活动时间一致。这说晴徐尧城建都之说是可信的。

尧城古镇作为陶唐古都,经过数千年的变迁,已失去昔日的风采。然而标志古代文明和劳动人民智慧、具有高超工艺及独特风格的宏伟建筑——帝尧殿,经整修彩绘,熠熠生辉。它将为今人和后世研究古代史和建筑史提供一份生动而宝贵的实物史料。

来源:清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