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方头村 首页
战国中山文化的现代价值——左玉河

中山国(公元前506—295年)作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的诸侯国,在其存在的210年间,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它的创建者是典型的北方古代少数民族部落——白狄,但它却创造了带有浓厚华夏儒家文明色彩的农耕文明。这似乎是很令人费解的现象。但通过考察先秦时期的中山国——尤其是战国中山国的兴衰历程,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山国在诸侯争雄的残酷竞争中之所以能够存在210年之久,绝并非偶然。

战国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带,是商遗民、晋民和狄民族长期聚集的区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都在此萌芽生长,并不断进行冲突与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靠近太行山的山区丘陵地带,是中山白狄活动的主要地域,以游牧生活为主,养成了强悍豪放,能征善战的民族性格,这是其与战国七雄并驾齐驱的基础。同时,它勇敢地向东南平原地区挺进,接受了东方和南方的农耕文化,并一度将都城定在农耕文明的平原地区——现定州,表明其在游牧生活之外,注重定居的农耕生活,养成了民族的另一种性格——朴实稳健,博大宽厚。因此,战国中山,是白狄游牧文化与华夏农耕文明结合的产物。正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塑造了中山国特有的民族性格。

据史料记载,战国中山国一度为魏所灭,魏用相国李克治理中山,将华夏民族的农耕文化全面加强,并扩大为主流文化。不仅如此,作为孔子弟子的李克,曾传《诗经》之学,积极将儒家文化在中山国推广开来。这样,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逐渐在中山国传播。《战国策》记载,中山国君行仁义之道,曾亲自救活了两位壮士快要饿死的父亲,父亲后来嘱咐二人,中山国有难时,你们一定拼死力效忠。后来,中山国王在败亡时,果然有“二士”提戈紧随其后,保护中山王。另外,在刘向《说苑》等典籍中有“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等记载,战国“中山三器”上的长篇铭文中有仁德、宽厚、孝道等儒家思想。《中山狼传》写到墨家弟子东郭先生到中山国求职,反映了中山国接纳墨家思想的状况。儒家主流之仁厚,墨者附之以兼爱,这些思想与白狄部落的游牧文化、平原地区的农耕文明结合,形成了中山文化的主流,塑造了中山文化尊儒尚贤、朴实良善、博大宽厚、沉着稳健的文化特性,造就了后来中山国的强盛。

这样的中山国,已经不复是白狄部落的国家,而是白狄部落与华夏民族相互融合后、游牧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交流后的国家。钟鸣鼎食的中原文化在这里扎根并发展。

如果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向北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效仿、学习之典型的话,那么,中山国尚儒重礼,则堪称北方少数民族向华夏民族优秀文化效仿、学习之典型。战国中山文化,堪称古代中国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大融合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分。

    所以,中山文化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它是今天研究两种古代文明交融、变化、传承与影响的样本,是两个民族融合成功的典范,是两种文明交流并形成新民族文化特性的典范。两种文明交流后形成的强悍豪放、悲歌慷慨、朴实稳健,博大宽厚的文化特性,是战国中山强大的基石,对后来燕赵文化的塑造起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转自 定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