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十
不
闲
偶然间看到百度上关于“涿州十不闲”的介绍,小编不说假话,我是真不知道涿州还有这么个“省级文化遗产”。但是我想不光我一个人吧,老一辈的人可能知道的多此,但现在咱们这年轻人肯定会有大批的涿州人都不知道,今天小编就把搜索到的资料给大家看看,也好让涿州人更多的了解咱们的大帝国吧。
十不闲从清代开始流传于河北涿州一带的汉族曲艺曲种之一,主要道具是一个架子,上面拴着锣、鼓、钹等打击乐器,表演时由一人操作,演员手打脚踩一齐忙,所以叫“十不闲”。演出小戏时,这一道具又成了后台的乐队。 涿州“十不闲”与莲花落相结合,演出注重插科打诨,唱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后来逐渐衰落。目前,涿州“十不闲”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属地区: 河北 · 保定 · 涿州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文化遗产名称:涿州十不闲
遗产编号:1—6—8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保定涿州市
遗产级别: 省
十不闲是一种河北省的汉族民间曲艺形式,它常以花会面目出现,主要道具是一个架子,上面拴着锣底鼓、钹等打击乐器,表演时由一人操作,演员手打脚踩,可谓手脚不什闲(一齐忙),故名十不闲,又称什不闲。又另一种说法是最早十不闲架子上拴着十种乐器所以得名十不闲。《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十不闲的解释是:清代曲艺种,清康熙时在北京等地流行,原为凤阳花鼓。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十不闲凤阳妇人歌也”。后渐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扮莲花落”。
据陈雨门先生《中州今古》中说:“莲花落早在明朝已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以北一带。”当时莲花落的唱词开头就有“打十不闲的不害羞,挑着担子满街溜”这样的唱词。此外,十不闲“原为凤阳花鼓”有这样一段唱词说明:十不闲出在凤阳,挑到净地走会扬香。原本是妇人学来妇人唱,也不是西皮不是二黄。流落北京城装男扮女,一台大戏讲的是假巧装…(一般认为流行于江浙和北京一带的“十不闲”由此演变而成,演唱者两人,一女击鼓,一女敲锣齐唱)。
清人李声振对十不闲的表演是这样描述的:“凤阳妇人歌也,设一桁,若木移、枷然、上饶、鼓、筝、锣各一,歌毕,互击之以为节,名打十不闲”。 涿州三城老艺人郭德先(已故)说:十不闲只有一个架子和竹板进行伴奏,没有丝竹等文场乐器,没有“琴弦”与“弦”字不贴边儿。十不闲的伴奏乐器组成的架子,约一丈高,组装有锣、鼓、铙、钹等乐器,拉架子的人,两手分执锣、鼓槌各一个,架子两边拴着铙钹,用线牵至脚上,演出时手脚配合,用锣、鼓、钹击打出不同音响套数。
编辑:新桃X
审核:涿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