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街道 首页
【蒙山风采】反复“精敲细打”的人生,才能“天衣无缝”!

钳子、剪刀、锤头,

看到这些小伙伴想到了什么?

儿时的记忆?

磨剪子来,抢菜刀,打铁,补锅底…

儿时,最喜欢的事情之一,

就是看各式各样的手艺人做活。

现在回想起来,就像昨天的事情。

人和民间艺人·补锅匠

每逢人和 “当闹”,人和乡坵宇村吴奶奶和何爷爷便会出现在他们的固定摊位,一手把着锅,一手握着捶,开始了一天的“捶打”工作…

这便是吴奶奶他们俩人的生活写照,一生以此谋生的她,虽然年纪大了,仍放不下这热爱的手艺活。

清晨,人和的街上拥挤而热闹,“叮、叮、叮…”,街上回荡着敲打声,闻声寻人,补锅的老人正在忙碌着。他们全神贯注、不苟言笑,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好似在雕刻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在修修补补中敲打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老奶奶名叫吴带妹,补锅已经快20年,是人和街上仅剩的补锅匠。补锅手艺看起来简单,整个修补更换过程用时半个小时多,但从中包涵着老人多年的手艺积淀,精敲细打,经她之手,原本已经废旧的锅却能焕然一新。

“百宝箱”里放着老人补锅所需的各种工具:老虎钳、铁锤、榔头、剪刀、锉刀……应有尽有。

“补锅底有剪底、翻边、扣边、贴合这几个步骤,换锅底时要用巧劲,不然容易把锅底的边砸毛,补好了锅底也会漏水。”何大爷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将漏了的锅底剪掉。

剪底工序完工后,老人拿起铁锤,叮叮当当敲打起来,细心的将锅下边的边缘敲平。补锅是一件既流汗辛苦又得细心耐心的工作,但老人却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用剪刀把原先的翻边剪去,并重新翻边,剪刀剪出一道漂亮的铁花。要做到“天衣无缝”,工序就必须反反复复。

拿出事先做好的新锅底翻边、平边。只要身体好,就会出现在摊位上,这是老人告诉小编的,望着老人写满岁月的脸,我肃然起敬。

用老虎钳,将新锅底和旧锅扣在一起,新锅底与锅体扣合的过程要反反复复调试很多次,最后用浆糊涂在锅与锡皮之间的缝隙,敲敲打打,这样一个锅的锅底就换好了。

虽然工具简陋,一把钳子、一把锤子等,但补锅底有剪底、翻边、扣边、贴合等工序环节一样不少,老人认真而仔细。

新换的锅底跟原来的锅身就在一次次的敲打中融为一体,连接处多出一圈四五毫米的镶边,匀称而平整,绝不影响水壶的美观。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过三年”,这句顺口溜正是老一辈人的真实写照。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换锅底相对于买锅比较划算,所以当时换锅底相当流行。以前,补锅是一项“高科技”,哪家的锅碗瓢盆烧坏了、打破了,都要指望着补锅匠,叮叮当当的敲打一阵子便好了。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补锅已经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街头也很难寻到补锅匠的身影,但是老人坚信只要节俭仍被一些人奉行着,补锅匠这个让破烂货起死回生的营生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补锅,

一个似乎要被岁月湮没的词,

偶然想起,

往日的时光便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记忆中的风景,

美好且值得珍惜!

来源:政通人和

新余雲为媒网络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