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村 首页
千年不衰的文化古村湴塘


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

白鸥飞处极浦,黄犊归时夕阳。

这是八百年前,杨万里描绘湴塘初夏傍晚的绚丽景色。

湴塘的山山水水孕育着一代诗宗杨万里,杨万里的诗歌又喂养着湴塘。

杨万里,千古风范,代代相代。

湴塘,文化古迹,照亮史册……


湴塘是吉水县黄桥乡的一个自然村,距县城25华里,赣江中游西岸西南面,距黄桥乡政府驻地——社厦6华里。

湴塘,顾名思义是泥沼深渊的池塘。据史载,湴塘开基祖杨辂,唐末由陕西华阴来江西庐陵任吉州剌史,策马来到南溪畔,马陷于污泥中,进退维谷,乃择此定居,故名湴塘,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湴塘,屋接巷连,聚集一处,全村杨姓一族,别无他姓。全村296户,1300多人,耕地2000多亩。

湴塘自古以来,就是“有田可耕,有桑可采。流水潺潺,莲荷茂盛”的鱼米之乡;更是“文风振兴,人才辈出,代挺俊杰,忠良节义”的文章节义之邦,为吉水古代许多出过名人的村子家庭所不及。湴塘为什么千年不散,名人辈出?究其原因有三条。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打好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基础

湴塘前有笔架山,中有南溪水,后有朝元岭,属吉太盆地中的丘陵地带,既无高山大川,又无关隘驿站,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有谚语云:“任凭天下乱,湴塘无担忧”。一千多年来,各朝代的战乱,“兵不入境”,所以湴雪亮的建筑、文物、古迹基本上没有遭受兵燹。独特的地理位置,保障了杨氏家庭的安居乐业,保护了杨氏家庭的古迹及文物。

湴塘村座北朝南,后有朝元岭海拔250米,挡住恶雨狂风;前有“笔架山”,海拔200多米,是龙卷风的天然屏障;中间的南溪水,缓缓而流,水量丰富,提供了天然的灌溉条件。有位风水先生看了湴塘的山水,说:“前有笔架山,后有朝元岭,中有南溪(腰带)水,子孙万代不受穷。”湴塘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表现在全村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南溪水的两岸,地势平坦,又是冲击而成的江河三角洲的沙质土壤,土质肥沃。南溪水源远流长,四季不断,给农作物提供了富足的水源。

二、严密的宗法制度

湴塘历来就有严密的宗法制度,按照父系的血缘关系,将庞大的族群关系结合在一起,在小家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杨氏族人赖此以生产和发展,休戚相关,福祸共存。杨氏家谱记载的房派支系,清楚明晰,有条不紊。湴塘从修篡第一部族谱开始,直至民国八年止,修谱不断,族众依此凝聚,秩序由此维系,宗族赖此稳定,成为湴塘杨氏千年不散的重要支柱。

加强血缘关系的措施除修谱以外,还有祭祖祀宗,建造祠堂庙宇,订制族规,强化族首,增置族产等多项措施,以其增强宗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季灯火平安,春秋祭祖祀宗。”这是湴塘宗族祠堂神龛上的对联,也是杨氏宗族的口号。他们的祭祖时间为春季的清明及冬季的冬至。有全族各地(跨乡、县)代表汇集的总祭,同修(如云庄、南陂等村)的族祭,本村的村祭等大水不同规模的祭祀活动。还有正月闹灯、上红丁,七月十五(中元节)烧纸钱等祭祀形式。

祭祖的祠堂,从古至今,先后建有“崇本堂”忠节总祠、云际寺等祠堂庙宇10多座(次)。这些建筑场所起着将千百子孙“萃于一堂,联之一心”的作用。

三、重教尊儒

重教尊儒是杨氏家族前进与发展的动力。它促使湴塘繁荣昌盛。杨万里的父亲独具慧眼,认定杨氏的兴旺要重儒业,要走读书——科举——仕官之路。他不求自身的功名富贵,甚至不顾衣食住宅,勤奋舌耕,传授诗书。他精通《易经》,常忍着饥饿购置书籍,所以藏书千卷之多。课徒的同时,顺便教授自己的儿子。他指着藏书对杨万里说:“是圣贤之心具焉,汝盖懋之。”鼓励杨万里努力去拜见一些力主抗金、有节操有学问的前辈。杨万里中进士后,同族人受到鼓舞和鞭策,更加重教尊儒,形成了“家有诗书,人多儒雅,私塾相望,弦诵相闻”的局面。因此,湴塘文风大振,人才辈出。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