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社区 首页
各大媒体记者齐聚宁乡密印景区

11月8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今日头条、腾讯网等十来家媒体记者齐聚宁乡密印景区,他们干什么来了???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全域旅游大会精神,深入挖掘我县文化旅游资源,由县旅游局牵头,联合各大媒体记者,对1917年青年毛泽东游学宁乡线路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所到之处,必然少不了宁乡密印景区。因为,1917年,毛泽东携友人萧子升游学沩山,在密印寺留宿了两个晚上,并与方丈谈经论道,顿悟出“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革命真理。

调研过程中,大家都在探寻毛泽东游学沩山的原因,毛泽东在密印寺的经历,毛泽东与佛教的特殊关系,以及此次游学对于毛泽东的意义等。

一、毛泽东游学沩山的原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毛泽东更是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青年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17年暑期,他邀好友萧子升外出“游学”,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途经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市的不少乡镇,其中就包括了沩山。毛泽东游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改造中国而了解中国.

二、毛泽东在密印寺的经历

当年毛泽东与萧子升到达密印寺山门之前已是黄昏,他对和尚说:我们是为乞讨而来。和尚说:乞讨与佛门本来就是一回事,便让他们进了寺院。毛泽东提出要谒见方丈,和尚委婉拒绝了他,“方丈讲经说法时将有机会见到,有缘者方可见之”。毛泽东和萧子升各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他们的名字请和尚转交给方丈,貌似年近六旬,实际有七十多岁的方丈海印大师见毛泽东的字开阖有度,气势磅礴,有道是字如其人,便将其请进禅房,促膝长谈,还共进了斋饭。这段经历在萧子升后面撰写的一部回忆录《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中就有提到。      

毛泽东和萧子升留宿了一个晚上以后,本是准备前往邻县安化县的。准备去向方丈辞行时,方丈恰巧在万佛殿做早课,就和他们说到“你们看啊,这万佛殿12988尊小佛像里,有一尊是纯金打造,你们谁能把他指认出来?毛泽东绕行大殿一周,对着一尊佛像一指,方丈心中感到无比诧异,因为,佛门之外,唯有这位青年在此一眼就指认出金佛。于是,方丈执意邀请毛泽东再多住一个晚上。沩山当地就有这样一句话流传至今,“毛泽东惊天一指认金佛,大和尚执意邀毛谈佛经”。

毛泽东在与方丈谈经论道以后,思想上顿悟到“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革命真理,意境特别开阔,和当时一个叫做“法一”的小和尚漫步清溪,有感而发题写了一首词《归国谣》: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毛泽东在此大彻大悟、豁然开朗,为以后的革命道路找到了方向。(注:清溪,沩江的支流,沩山的地名,沩山以前有个清溪村。)

毛泽东一直对自己年轻时的这一段“游学”经历非常难忘,所以,1956年,长沙专列上召开会议时,他接见了时任宁乡县县委书记张鹤亭,对张鹤亭书记回忆到“沩山那里很好,是个好地方,有个千年古寺,还是沩仰宗的祖庭,我游学的时候到过那里,我认为非常的难得,你可以将它好好保护起来。”张鹤亭书记请求他留下墨宝,在1956年12月,毛主席给张鹤亭书记的来信中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应该好好保护起来”。

三、毛泽东与佛教有何特殊联系?

毛泽东的幼年信佛是受其母亲文七妹的影响。文氏虽未读书,但佛教思想对她影响极深。毛泽东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的窖洞里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谈到自己的母亲,毛泽东说:“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并且我母亲虔诚地信奉佛教,她向孩子们灌输宗教信仰。”

作为一个革命家的毛泽东,对于佛教历史作用和地位的评价,首先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待的。自幼受家庭影响接触佛教,成年后曾经常参观寺院,在密印寺,方丈对毛泽东说:“佛教何以在中国千年不衰?第一,它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对世间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阐扬。第二,历史上的帝王都有宗教的天性。” 毛泽东却持不同看法:“我以为不是天性,是维护其统治之需要。”“帝王有宗教的天性,”方丈坚持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唐代的皇帝,封孔子以王的称号,封老子为道家始祖,又派玄奘取回佛经,寺院遍及全国各地。这样,儒教、道教和佛教便共存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中。”毛泽东闻言意识到: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宗教战争,几个宗教和谐地共存,对国家来说不是坏事。建国后,毛泽东与国家其他领导人制定保护宗教信仰的政策。虽然在文革期间,由于毛泽东的错误政策,佛教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与他对佛教所做的贡献相比,毕竟瑕不掩玉。我们不能因为他文革的错误,否定他对佛教的一贯态度与贡献。

四、此次游学对于毛泽东有何意义?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认识社会的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应是动态的。书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静态的画面,虽然可能也会展现出来我们所不解的世界,但社会这本大的无字之书比书更加精彩、复杂、运动。青年毛泽东几次游学,就是动态地认识社会,这些经历对他志向的确立、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我们还会发现,相比当年蔡和森、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出国留学的人,他们更多是从外国理论推断出来中国要走俄国的道路,而毛泽东更多的是从实际斗争中,从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里,真正认识到俄国的道路是医治中国积贫积弱的良方,而这种亲身的认识比理论更加深刻,这样的认识也被历史证明了起到许多关键性的作用。

对于我们来说,动态的认识社会矛盾,学习青年毛泽东“游学”的精神,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也会大有启发,一些平时我们总是坐在一个地方冥思苦想的个人困惑、理论问题说不定也会迎刃而解。

来源:宁乡密印景区、审核:宁乡站、责任编辑:妮子小

欢迎您关注梓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 蝴蝶云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