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镇 首页
化龙镇李家村菜农致富12年
 添加图片

化龙镇的太空椒种植业
 
12年前建起230个蔬菜大棚成致富星火
       李家村,位于化龙镇东部,生活着330 户村民,1190 口人。此前村民以种植韭菜和大田菜为主,经济收入较低。因此,有些村民舍弃了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选择了外出打工。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李家村渐渐明晰了调整土地,向土地要效益的发展思路: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土地亩产,促进农民增收。
       2003年的大年初五,李家村村“两委”干部、党员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干部们认为,这其中存在几个难点:一是建大棚需要东西走向连片的土地,这需要调整方向,还要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二是村民收入不多,启动资金是个问题。通过摸底调查,这些预见的难题果然出现了:几天走下来,40%左右的人不愿意调地建大棚。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家村村“两委”成员采取了“算对比账”和“实地查看”的办法,先是挨家挨户走访,给村民算对比账,让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调整土地的必要性。此外,村“两委”成员带领村民代表到邻近大棚种植村参观学习,通过实地查看,村民们开拓了视野、看到了差距、得到了启发。召开村民大会对调地事宜进行集体表决时,村民支持调地率达到了95%。
       村民工作做通了,工作推动起来很顺畅。当年麦收时候,“有地不种”的120 余人的20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村集体,同村委签订流转合同,盘活了闲置土地;打破原小组界限,把土地全部调整为东西走向,长度由过去的40米调整为80米、120米;为了解决村民资金难题,镇村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农行等协调,为村民提供贷款扶持。同时,村委积极完善大棚区电力、机井、生产路等基础设施,为村民种植大棚创造良好的条件,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村民的建棚热情,当年建成90 米以上高标准大棚230个。
       历经12年发展,如今的李家村,大棚蔬菜形成了以太空椒、西红柿和黄瓜为主的种植格局,除30多户村民从事养殖业外,大多数村民以种植大棚为生。人均年收入在2.6万元以上,280多户村民建起二层别墅楼,家家户户都开上了小轿车,这是蔬菜大棚给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记者走访中,看到了一幅幅这样的情景:几位村民围坐一起,讨论这个品种不错,哪个明年多种点。由于建棚时间长,不少村民都有了翻建大棚的意向,“原来我的两个大棚88米长,8米宽,翻建成一个大棚后,100米长,16.5米宽,土地利用率更高了,虽然投入了十几万,但看形势当年就能回本”,村民李巨光向乡亲们说着自己的经验……土地能生金,富起来的农民深知利用好土地的重要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看到了把土地集约起来的诸多好处。
      走在村庄全部硬化的巷子路上,虽然已是寒冬时节,但村民的张张笑脸,却都传达出融融春意。见到菜农桑新村时,他正在整理刚刚拔园的大棚,他向记者介绍说,以前他和妻子都在外面工厂打工。2003年,村里调地,他跟妻子回村种起了大棚。“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挣得还比外面多”,2012年,34岁的桑新村盖起了二层小楼,买上了小轿车,说起现在的新生活,桑新村的脸上堆起了满足的笑容。
       成为致富典型周边村效仿转型大棚村
因为早早搭上了蔬菜大棚这一设施农业的“顺风车”,李家村发展今非昔比。这一对比也引起了附近村村民的思考。眼看李家村越过越好,前王庄村民也有了建大棚的念头。村党支部书记王炎国告诉记者,自2002年以来,前王庄便没有进行土地调整,原有大棚老化严重,但因土地因素的制约,无法新建大棚。针对这一情况,2015年年初,镇党委政府提出以土地流转模式新建大棚,村“两委”积极征求村民意见,采取“切块分片流转”的方法,按片进行土地流转,目前,第一片150亩土地已通过流转形式进行承包。为了达到示范带动效应,村“两委”成员带头建设蔬菜大棚,目前,16户村民新建大棚17个,每个大棚投入在18万元左右,全部种植无刺小黄瓜,当年单棚收益在20万元左右,效益明显,不仅新建大棚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本村其他农户新建大棚的积极性。
       而临近李家村的城南村、芦营村,亲眼目睹了李家村的变化,村民们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韭菜一亩收益约12000元,种大棚一亩收益3 万元以上,相对于大田蔬菜,种植大棚蔬菜是一条稳定快速的致富路子。村民把对比账算清了,建设蔬菜大棚的积极性也上来了。2015年,在该镇出台的流转土地、协调贷款、现金奖励等激励政策的支持下,这两个村积极流转土地,发展蔬菜大棚,加前王村的17个,三个村共新建了60多个新型蔬菜大棚,走上了村民致富、农业转型的发展之路。
       化龙镇积极作为 精准施策  推动农业提档和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建大棚,瞄准的是农业提档和农民增收。”化龙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优化全镇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化龙镇将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全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建设蔬菜大棚。当种韭菜、胡萝卜成为农民的种植习惯,改变需要先从思想上打破僵局。为此,化龙镇专门成立了宣讲小组,深入重点村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发动。通过收入算账的方式,直观对比大棚生产与种植韭菜、胡萝卜及粮食作物在收入方面的差距,用数据说话,激发村民建设大棚的积极性。
       针对农民建棚存在的资金不足等难题,化龙镇积极协调,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根据各户资金短缺情况,为建棚户提供资金支持,对集中建棚区根据规模大小,对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适当补助。为了提升农民建棚的积极性,镇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新建大棚户予以奖励。新建一个高标准高温大棚,奖励1000 元;新建高标准拱棚,奖励500 元。2015 年,镇上450 个达到标准的大棚和拱棚共获得了26万元的补贴。
       经过系统引导,2015 年,全镇共调整土地2125 亩,建成各类大棚452个,比往年多建了近300个。土地,是老百姓赖以为生的命脉,朴实的老百姓一心扑在土地上,他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经营让土地收益更大。顺承这样的出发点和落脚地,土地流转,这一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和农业转型升级的命题无疑成了寿光这个农业重市的最佳选择,而这也是化龙镇李家村能率先富起来的秘密之所在。
                          
                                                   源自化龙镇人民政府微信平台
寿光新阳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