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街道 首页
苏州市民终身学习状况调查:成年人需要怎样的学习

图1:不同群体市民自主学习情况

图2:不同年龄市民自主学习情况


图3:不同年龄市民每日自主学习时间情况


图4:市民最希望接受的终身学习形式


图5:市民最希望获得的终身学习成果

学习型社会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是否能够藉由“终身学习”在生命全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潜能。

日前,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苏州市市民终身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针对市民学习现状以及终身学习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明确“终身学习”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市民的“终身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区域的综合“学习力”,为区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对苏州市10个区县(市)各行各业3840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2900份,问卷有效率75.52%。根据研究需要,将苏州市市民分为“大学生群体”和“社会群体”两类。

市民终身学习现状分析

1.市民学习意愿强烈,普遍能够自主学习

调查数据显示,八成以上市民认为自己终身学习的意愿非常强烈,会有意识进行自主学习的人也占80%以上。比较而言,社会群体中,89.4%的被试除工作以外,会有意识的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群体中,82.6%的被试除在校学习外,会有意识的进行自学(见图1)。这说明市民终身学习态度积极,多数人能够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有意识的安排学习活动。各年龄段人中的学习比例呈现“N”字型分布,20岁-30岁市民学习比例到达峰值,30岁-50岁市民学习比例开始下降,30岁-50岁之间呈现“学习人数比例迅速下降”和“下降逐渐减缓”两个走势。60岁后学习热情重新高涨,60岁上人群学习比例达到最高(见图2)。

2.1/4市民学习时间在2小时以上,不同年龄段呈现“峰”、“谷”形态

在学习时间上,市民平均每天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约为1.61小时,多数市民每日学习时间在2小时以内,学习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市民近四分之一。不同年龄的市民每日自主学习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学习时间在“2小时以下”和“2-4小时”的人数比例分布曲线呈现出“峰”和“谷”的形态。20岁-50岁年龄段,学习时间“2小时以下”的人数比例增加,同时“2-4小时”的人数比例减少,这个年龄段的人,随着年龄增加短时学习人数比例增多,长时间学习人数比例减少;50岁-70岁年龄阶段,学习时间“2小时以下”的人数比例减少,“2-4小时”的人数比例增加,此年龄段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长时间学习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见图3)。“20岁左右”和“50岁以后”是市民职业生涯发生变化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随着年龄增长,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增大,市民自主学习的时间减少。50岁以后职业生涯进入迟滞,此阶段是人生的转折期,生活压力减小,学习时间和愿望都有所上升。此现象说明“只要时间充裕,市民是有积极学习的主观意愿的”。

3.图书馆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场所“宅”的趋势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群体目前的主要学习方式以“工作中学习”、“自己阅读学习”和“网上学习”为主,选择这些选项的市民百分比均超过50%。培训学习作为系统性、结构化的非正式学习方案,具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有42%的被试选择其作为主要学习途径之一。图书馆作为参与社会教育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选择的比例和选择该项目的人数比例均较低,仅有16%的被试将去图书馆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可见,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图书馆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4.网络媒介成为主流,传统媒介依然强势,学习型App新兴但未流行

调查显示,目前市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前三项分别为“网络视频、网站搜索等传统网络媒体”、“报纸、杂志、图书资料等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其次是“知乎、微信、专业论坛等社交新媒体”。“专业移动学习App”的选择率仅有6.7%,选择的人数比例也仅为3.1%。网络成为市民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仍然是重要的媒介,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出来。通过对比大学生群体与社会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差异发现,两个群体目前选择“网络视频、网站搜索等传统网络媒体”作为知识获取主要途径的人员比例相同。但大学生群体在“报纸、杂志、图书资料等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两个传统媒介选项上的人员比例明显低于社会群体,在“知乎、微信社交新媒体”和“专业移动学习App”两个新媒体选项上的人员比例明显高于社会群体。

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分析

1.“时间”、“适恰性”是影响市民学习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社会群体参加学习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平时工作已经很忙,没精力没时间”、“适合的终身学习项目少”和“很想学习,但不知道学什么,到哪里学”这三个选项上。除了“没时间”这一自身因素外,社会群体认为终身学习的项目机会少、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不适合等是影响终身学习的主要因素。政策层面应以这两个方向为着力点,引导社会机构提供“更好的学习内容”,“更方便的参与方式”,以破解市民参加终身学习的主要矛盾。

2.“全面提升自己”是市民学习的主要动机

在学习动机的各个选项中,选项主要集中在“知识更新太快”、“为了使自己更具竞争力”、“可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可以愉悦身心,丰富业余生活”和“为了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这5个选项上,每个选项选择人数的百分比均在50%左右,且差距不大。这说明多数市民均已认识到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学习紧迫感。一方面,跟上时代步伐成为学习主要动因。另一方面,市民自我提升的意愿也很迫切,主要表现在不仅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还要追求通过学习来提升生活质量和促进身心发展。可以说,市民学习动机较强,且认识较为理性。

3.“在职培训”是市民最希望接受的终身教育形式

数据显示,市民最希望接受的终身教育形式为“在职培训”,有57.1%的被调查者选择这一选项,其次为“正规学历教育”和“网络学习”。大学生群体中,更希望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倾向明显,有近80%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选项,而社会群体在在职培训和网络学习上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见图4)。

4.市民对终身学习的成果更关注自身、职业和学历

市民最希望通过终身教育获得的成果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提升个人素养、兴趣爱好”、“获得与职业有关的知识或技能”和“拥有更高学历、学位或资格证书”(见图5)。这说明,市民对的终身学习成果的认识较为全面,不仅仅局限于职业和学历的等功利性层面,也非常重视个人素养、兴趣爱好的提升。比较来看,社会群体在“提升个人素养”和“提升生活品质”上的选择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群体则更希望获得更高学历、学位或资格证书。

对策与建议

1.回归教育本质,以“大教育”视野规划学习型社会框架

教育回归本质,就是指教育过程更加关注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并尽快完成从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向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转型,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型,为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进一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挑战。用“大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劳动技能培训等非正规教育形式,用新的理念去创造教育融合,打造终身学习服务。

2.关注弱势群体,推广普惠性的教育服务,均衡终身学习教育资源

在当前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问题的前提下,推广普惠性的终身学习教育服务成为缓解矛盾的有效手段。

3.重新思考教育定位,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改革

在传统学校的教育改革中,必须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引领,从单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使命。

4.重视非正规与非正式教育,实现教育的多元化社会服务功能

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拓展社区教育的多重社会服务功能。如,可以结合社区所在地经济、文化、资源、民族、民俗等特点,进行整体研究和特色开发,使社区教育“本土化”,融入当地,为当地建设发展服务,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融入社会生活的空间和平台,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