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桥社区 首页
这 5 句话,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每周二周五晚八点更新,不错过

这是@白与寻 的第020次分享

你好,我是白与寻,非常感谢你愿意花时间停留,一起观察世界,不断探索自己。

这篇文章,想和你分享 5 句话。

01

世上没有快乐的生活

只有快乐地生活

这句话,是今年端午假期,我和妹妹去看了电影吃了美食,分别后在回去的地铁上突然想到的。

“没有快乐的生活”,指的是客观生活本身

,因为快乐不会凭空产生。

“只有快乐地生活”,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主动去经营生活,创造快乐。

“快乐的”是一个结果,而“快乐地”是一种行动

如果我们总是去追求一个“什么的”结果,忽略了可以“怎么地”行动,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快乐地生活

作家马德在《允许自己虚度时光》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慢慢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

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深刻,

吃饭游泳期待它让我瘦下来,

发一条短信期待它被回复,

对人好期待他回应也好,

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它被关注被安慰,

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

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长舒一口气。

如果没实现呢?

自怨自艾。

可是小时候也是同一个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

小时候不期待结果,小时候哭笑都不打折。

————————

有了这个觉察后,我会告诉自己,少关注“的”,多关注“地”,也就是相比结果,更注重行动。

把注意力放在行动上,或者说当下,人会变得更加专注,做事和生活的质量也更高。

关于“快乐地生活”,分享我的两点经验。

一是,多和“相处舒服”的人相处。

周末或空闲时,约上那些相处时能让你感到轻松自在的朋友小聚一下,可以让你平复心里的褶皱,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二是,偶尔去“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待一会。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密闭的房间里待久了,人会感到压抑,去公园、江边湖边等户外场所走走,有助于舒缓情绪,让心情明亮起来。

02

存心时时可死

行事步步求生

这句话来自宋代名将文天祥。

“存心时时可死”,意思是心里知道人一定会死,任何事情也都可能失败。

“行事步步求生”,行动上要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让事情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

连在一起就是,

我知道人一定会死,所做之事也有可能失败,但我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想让自己活下去,想把事情做成。

文天祥的这句话,跟罗曼·罗兰的“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让我想起“中国无腿攀登珠峰第一人”夏伯渝的故事。

中国登山运动员夏伯渝,26 岁第一次登珠峰时,将睡袋让给丢失睡袋的队友,自己冻伤双腿被迫截肢,后来又患上中晚期淋巴癌。

在往后的 43 年里,他积极治疗,坚持做康复训练,数次再攀珠峰。

夏伯渝当然知道,对于一个双腿残疾且不再年轻的人来说,登珠峰是一件失败概率很大,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事,但他还是想赶在“自己还有时间”前,完成这个梦想。

尽管屡战屡败,依然屡败屡战。

终于,在 69 岁那一年,夏伯渝靠着一双假肢成功登顶珠峰,

有力诠释了何为“存心时时可死,行事步步求生”,令无数人动容。

▲夏伯渝登顶珠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时间不会停止流逝,想做的事情要尽早去做。

“时时可死”是客观规律,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改变,也无法预测。

,这是一种生命力,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之处。

“步步求生”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纵然不能改变的有许多,可我依然要着手去改变那些我能改变的,尽力把想做的事做成

03

一个人本来就很好

比“对你好”更重要

这句话,来自公众号@勺布斯 一篇文章中的观点:

“至少在选择长期伴侣的时候,不找对你好的人,而是寻找一个本来就很好的人,往往是更智慧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个人对你好,有时候只是对方带给了你足够的“特别感”,比如 TA 对别人很挑剔,对你却很宽容。

这种

分明的对比,会让你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但这层“专属滤镜”可能会影响你对一个人真正的判断。

相比之下,一个本来就很好的人,虽然也会把你放在心里的重要位置上,但在相处中带来的“特别感”可能不够,容易让人感觉平淡甚至乏味。

但生活总会趋于平淡,细水流长人品远比一时汹涌的新鲜感来得重要。

正如电影《时空恋旅人》中的一段台词:

我只给要结婚的人一条建议

大家到头来都会差不多

我们都会变老

不断讲一样的故事

但…

结婚就要找一个

善良的人

▲电影《时空恋旅人》

看一个人怎么样,除了要看 TA 对你怎么样,更要看 TA 对别人怎么样,比如对待弱势群体和服务人员的态度,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展现出某些让你欣赏的品质?

前者证明 TA 是一个对你好的人,后者说明 TA 本来就是一个不错的人。

我想这一点,可以成为我们人际关系(不仅仅是爱情)中值得重点考虑的地方。

04

你不需要活出更好的自己

而是要发现未知的自己

这句话来自公众号@艾菲的理想 里的一篇文章。

为什么说你不需要活出更好的自己?

因为「更好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其实都是同一个自己。

这样就是在把自己一分为二,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而否定当下的自己。

「我需要活出更好的自己」这种思维方式,潜台词就是现在的自己不够好,

正确的思维方式可能是,

不以好和坏这两个极端标准来衡量自己,而是用已知和未知的视角去看待自己

,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不是在玩一个“好-坏”的游戏,而是在玩一个“已知-未知”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不断拓宽自己、发现未知的自己。”

你不需要活出更好的自己,,当下的自己是已知的自己,我们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是为了遇见未知的自己。

并不是否定我们去追求更好,而是提醒我们,不要把更好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对立起来

语言即思维,如果我们能把“好-坏”的表达方式,切换成“已知-未知”,或许就能够减少因为自我否定而产生的内耗,更坦然地去学习和成长。

▲电影《白日梦想家》

05

你采取的每个行动

都是投票给你想成为的人

“你采取的每个行动,都是投票给了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这句话来自美国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所著的《掌控习惯》一书,是全书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

在这句话的影响下,我会更有动力去养成自己希望养成的习惯,因为我明白:

一个人倾向于何种行为,意味着 TA 倾向于成为那样的人。反过来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去做与之匹配的事情。

比如:

我想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所以我的心态会更平和,不会动不动就对人发火。 我想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所以我会调整自己的视角,避免在消极的角度唉声叹气。

我想成为一个“对世界有话说”的人。所以我会保持对世界的探索,保持写作的习惯。 我给了自己某个身份设定,就会更容易去做符合这个身份的事情,停止做那些不符合这个身份的事情。

如果我需要判断某个习惯是应该培养,还是应该摒弃,我会问自己 3 个问题: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已经养成或者正在养成的习惯,是否支持你成为那样的人? —你是要继续当前的行为,还是做出改变?

我愿意去养成某个习惯,去做某些事情,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以那样的方式存在。

就像书中一段关于「身份」的表述:

一种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的身份就越是得以强化。事实上,身份这个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单词essentitas,意思是存在,以及identidem,意思是反复。你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你的“反复存在”。

你想如何存在?拥有什么身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拿出你的行动,去投票吧!

▲电影《白日梦想家》

06

写在最后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这 5 句话。

01

世上没有快乐的生活,只有快乐地生活。

“快乐的”是对结果的追求,“快乐地”是对行动的把控。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行动上,人会变得更加专注,做事和生活的质量也更高。

02:

存心时时可死,行事步步求生。

我知道人一定会死,所做之事也有可能失败,但我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想让自己活下去,想把事情做成。

03:

一个人本来就很好,比“对你好”更重要。

生活总会趋于平淡,细水流长人品远比一时汹涌的新鲜感来得重要。

04:

你不需要活出更好的自己,而是要发现未知的自己。

不要把更好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对立起来,当下的自己是已知的自己,我们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是为了遇见未知的自己。

05:

你采取的每个行动,都是投票给你想成为的人。

一个人倾向于何种行为,意味着 TA 倾向于成为那样的人。反过来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去做与之匹配的事情。

以上,希望对你有用,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如果觉得还不错,求关注/在看/转发

可以的话,点击下方名片“星标”我

非常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