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五村社区 首页
两个女儿管保姆叫“阿嬷”厦门市道德模范杨栋把保姆当亲人,孝老爱亲之风在家族传承

■杨栋(左1)一家把林巧(右1)当亲人。 (摄于1999年)

■本报2007年曾报道杨栋的孝老爱亲事迹。

74岁的杨栋是厦门大学医学院抗癌中心光动力医学室原主任。他退而不休,至今仍在从事科研工作。


  他还曾获得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他把保姆林巧当成亲姨,为她养老送终。杨栋孝敬老人的事迹如今依然常常被提起,众人交口称赞。    

  传承孝老爱亲的美德

  两个女儿很孝顺长辈

  林巧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至今,提起杨栋孝敬老人的故事,有人夸他时,杨栋总说:“我的作为是很平常,也很自然的。”他说,林巧虽然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但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她为整个家付出了很多,倾注了爱心,“当她年老了、生病了,孝敬她、照顾她,让她安度晚年,是理所应该的”。

  杨栋说,是母亲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让他把孝老爱亲当成为人的准则。他也和母亲一样,身体力行地照顾、爱护家人,以此影响、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让孝老爱亲之风传承下去。现在,两个女儿都有了各自的小家庭。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但两个女儿都很关心他们,每逢假期就带着孩子回厦门看望他们。

  杨栋说,两个女儿努力养育下一代、孝顺长辈,这让他倍感欣慰。“家庭是社会结构的最小单元,社会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家庭和谐的培育。而家庭和谐的培育,需要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当家者的身体力行。”杨栋说。

  结缘于64年前 母亲的病友成了家庭一分子

  杨家与林巧的缘分,要从64年前说起。

  1956年,杨栋的母亲陈理英因病到鼓浪屿医院住院治疗,和林巧同住一个病房。林巧比她小12岁,来自漳州云霄。陈理英见她常常独自流泪,询问才得知她的不幸遭遇。原来,她出生于云霄农村一户穷人家,从小就送人当童养媳,长大成家后因首胎难产留下残疾。

  经过两次手术,林巧的残疾被治好了,但她无力支付医疗费。陈理英非常同情,帮忙写材料求助。最终,医院免除了林巧欠下的医疗费,伙食费则由陈理英和病友、医护人员帮助偿付。

  见林巧在厦门无依无靠,陈理英就将她带回家休养。林巧身体好转后,恳请陈理英收留她,让她帮忙料理家务,陈理英答应了,还认她当妹妹。从此,林巧成了家里的一分子,杨栋也多了个疼爱他的姨妈。当时林巧31岁,杨栋10岁。

  杨栋的孩子出生后,一直是两位老人帮忙照顾。大女儿跟陈理英睡,小女儿跟林巧睡。为了区别她们,女儿们称呼陈理英“奶奶”,称呼林巧“阿嬷”。

  每一年拍全家福 都有保姆的身影

  在母亲的影响下,杨栋一直把林巧当亲人。陈理英曾对杨栋说,我可能会在阿巧之前离去,我不担心别的,只担心我这个傻妹妹,你一定要对她好,把她当成自己的妈。

  1985年底,陈理英突发脑溢血病逝。杨栋牢记母亲的嘱咐,不论搬到哪里,都会带着阿巧姨。每年,杨栋一家都会和她拍照留念。

  2003年,林巧患了老年痴呆症,有时出了厦大东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杨栋深知老年痴呆症不可逆转,只能设法延缓。他想,如果把姨妈困在家里,情况会更糟,还是得多出去转转,和人接触。但当时杨栋和妻子都还在上班,又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只好给林巧做了个胸牌,写着住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等,又交代林巧的老朋友、门卫、便利店老板等帮忙关照。

  那时起,每天林巧就坐在楼下草坪边,与熟人打招呼,聊上几句,等杨栋下班回家。当别人夸她“儿子很孝顺”,她会告诉人家:“是啊,他是我大姐的儿子。”了解详情后,居委会和小区的人都对杨栋的行为赞赏有加。

来源: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