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福社区 首页
走近农民工 ▌严争明

走近农民工

      农民工虽属于社会最底层,但是他们也是在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无怨无悔作贡献。他们选择了平凡而艰苦的工作,俗称“农民工”。农民工队伍庞大,涉及面广。有日夜奋战在城市建筑工地的,有搞冬修水利建设的,有在私企流水线上作业的,有做城市美容的,有做保安当服务员的,还有一部分是“筑路游击队”。社会上有些人低看他们,甚至远离他们。感觉他们大多是文盲、大老粗,灰头土脸,衣服有异味,爱抽烟喝酒,说话粗鲁等印象。

      阳春三月,我受聘到何叔衡、谢觉哉故居G234/S327连接公路第五标段项目部工作,有机会走近了农民工。初与他们接触,第一印象的确如此。十几名来自益阳、宁乡的农民工和我们同吃同住。这些民工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各有其长。要么有泥工技术,要么有木工特长,还有钢筋工和开手扶拖拉机的,不过都不是拔尖的那种。大概是因他们长年漂泊在外、居无定所之缘故,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烟蒂乱丢,垃圾乱扔,劳动工具乱放,房间卫生不整洁,连晾晒衣服也马马虎虎的。饭量不小,都拿大碗。

    我作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退休教师,习惯了严格要求学生,加之生活细节方面历来比较讲究,见到这些自然不太顺眼。但我能换位思考,比较理解他们。感觉乱脏差,是因为他们平时总是早起晚归,实在太劳累了,加之没有老婆在身旁打理日常生活,男人确实不如女人细心,生活上马虎一点,这也难怪。能吃,是因为他们都是做的强体力活。如果不吃饱,干活肯定是没有力气的。于是,我主动亲近他们,找机会和他们聊天,谈人生过往,谈家庭,谈教育子女等方面的话题。很投缘,能引起共鸣。从中我发现他们都很热情,很朴实,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认准他们都是最棒的。


  在项目部我主要负责后勤服务这块。我懂得吃饭是一件大事,便尽量把伙食标准提高一些。同时督促工友师傅把饭菜尽量做好,做到热饭热菜心肠,让他们吃饱且吃好。他们日常生活上有什么需求,我尽可能的帮他们解决。我每天坚持抽时间打扫卫生,发现烟蒂及时捡掉。他们每天收工后,我不声不响帮他们把劳动工具收捡到固定的地方,甚至有时还默不作声帮他们整理房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此一些微不足道的举动,他们都看在眼里,体会在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从此,他们都很注重生活细节,陋习迅速得以改掉,一切都能如我所愿。这样一来,我和他们越走越近,且打得火热。我很尊重他们,他们也乐意接受我,都亲切地称呼我严爹。


     项目部的工程是负责路面提质改造。具体说来是将水泥路面拓宽,路基和排水沟护砌,然后将水泥路改造成沥青路,俗称“白改黑”工程,打造一条红色旅游专线。民工主要是负责路面拓宽后的路基和排水沟装模、打混凝土。这些既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我在搞好后勤保障的前提下,经常和施工员一道深入到工地,既协助搞好安全工作,也看看工程进度和质量。每每当我走到民工面前时,看到他们一个个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衣服上有好多皱褶,满身的灰尘加上汗水淋漓,全身构成了一幅幅不规则的图案。手上布满了老茧,略显笨拙,可他们干起活来灵巧自如。他们既分工又合作,干得特别欢快。我一次次被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场面所吸引,被他们身上的故事所感动。久而久之,一个个珍贵的镜头永远定格在心中。


   他姓范,五十开外。很勤劳,很善良。眼睛不大,牙齿很齐整,时常挂着笑容。全身被烈日晒得发棕,加上汗水浸泡,浑身油光放亮。他是一个多面手,泥工、木工、钢筋活都拿得起。他做事特别讲究,哪块模板不牢固,他都要去加固一下;哪个地方装的模或宽或窄,他也要去调整一下;哪处混凝土未打夯,他一定要去加工一次。不厌其烦,不辞辛劳。他把小车带到工地上,每天还要负责接送伙计上下班,从无怨言。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伙计们走路的辛苦。我从聊天中得知,老范家庭条件其实蛮好,一女一儿。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教书,儿子正在读大学,明年准备考研。夫妻在大河西市场开了一个床上用品专店,客源多,生意好。老婆能干,天生是做生意的料。除了特殊情况外,基本不需他帮多少忙。老范夫妇治家有方,夫唱妇随。老范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想方设法挣钱,一心打造温馨幸福的家庭。一年到头他基本在外打工。谈到一年打工收入时,他告诉我每年可挣到七、八万。每每谈到家庭,谈到儿女,他脸上总是洋溢着憨厚的笑容,满满的幸福感。


 工地上最美莫过于夫妻搭档。男人在专心装模,女人忙着搬模板递木方。动作协调,配合默契,一个亮点呈现在我眼前。女人做事利索,脚下生风,看上去浑身是力,是典型的女汉子。男人姓张,他是这个民工团队的包头工。他除了有木工特长外,还懂管理。手里有一批人马,长期在外承包建筑工地和筑路项目的装模、打混凝土业务。头脑灵活,做事靠得稳,能把工期和质量关,由此深得老板信任。据说张师傅曾二次婚姻受挫,今年又结识了一位离异,婚姻同样不幸的女朋友。通过短时间交往,双方都感觉比较合适,便迅速结为夫妻。这个新婚妻子热情开朗,能吃苦耐劳,还特别体贴人。工地上的活既苦又累,但她能和新婚丈夫一同摸爬滚打。显然工地生活不易,两人一天工作后总是满身灰土,但他俩之间的温情互动,也给苦涩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甜蜜。劳累一天后一同分享的集体用餐、烈日下的片刻休息时光、完工后的交流放松、晚上和着手机音乐的同歌同舞……许多生活小事中,都看得见他俩之间的默契温馨和彼此的爱意。在相互扶持、苦中作乐的过程中,他俩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也让人体会到了这些平凡中的美好。


  老廖,六一年生。五大三粗的汉子,方正的脸上布满了像沟壑,又像车辙似的皱纹,深隧的双眼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像是缅怀过去,又像是在期待未来,让人感受到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被封干许久,满口黄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甜酸苦辣。他干活特别卖力,从不挑肥拣瘦。哪里需要哪里去,样样活都拿得起放得下。他每天第一个起床,洗漱完毕,便为大家烧好洗脸水,灌满热水瓶,然后打扫卫生。每到开餐时,便帮工友师傅端菜,散席时收碗抹桌,样样争着干。上下工,人家挤小车,他坐手扶拖拉机。与人为善,与人方便。他与团队成员和睦相处,是大家公认的大好人。我在和他聊天时得知,老廖有两个儿子,本来四口之家和谐幸福。然而,十年前大儿子患上了尿毒症,多年医治无效。一直是靠药物和透析来维持生命,这些年来重病将他一米八三的身躯折磨得刮瘦如柴。加之廖娭的身体也不好,自己只能勉强照顾自己。由于大儿子患病的原因,小儿子到了结婚年龄对象也难找。为此家庭状况欠佳,少了几分生气。面对家庭现状,老廖人累心更累。近年来大儿子病情越来越严重,由原来一个月透析一次,到后来一个星期要透析一次,最近发展到一个星期非透析二次不可,危在旦夕。老廖说搭帮政府政策好,大病有保障,现在透析家里不需要出多少钱,不然整个家庭都会被拖垮的。老廖特别懂得感恩,为人处世满满正能量。他每年坚持在外打工200多天,他要用自己的双手多挣钱,为家庭减压,少为政府添负担。


  农民工的苦,农民工的累,他们已习惯成自然,都能承受。但农民工的心酸只能埋在肚里。每天夜晚是他们最难过的时候,因为他们想家。父母都上了年纪,他们却不能每天陪伴在身边,哪怕是和他们说说话都是奢望。他们有妻室,却过着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相思日子。他们有孩子,却不能陪伴其成长。他们只能依赖电话,与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子女,打个电话以寄托思念之情。有几个农民工会用智能手机,通过视频聊天,与亲人彼此问好,瞧瞧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刘师傅白天做事踏踏实实,每天开手扶拖拉机,负责运送模板、木方和用工所需材料,保证不因缺东缺西而阻工。他有空就和大家一起装模、打混凝土及拆模。他如同老黄牛只管埋头干活,却很少言语。可每到晚上,他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人打电话,叽里呱拉,一聊就是十几分钟以上,可见他是特别恋家的一个。


   农民工的生活是单调的。每天就是早出晚归地奋战在工地,重复着那些体力活。一般下雨天或因特殊情况不上工的时候,大家可以好好休息。他们或者凑上一桌麻将,或者打打跑得快,或者玩玩纸牌,动点小小意思,以逗逗乐子,好好调整调整。不过大部分时间项目部负责人,或者安全员,会趁这个时间召开些会,或者进行安全教育,或者业务培训。大家都知道工地出事很正常,因为来往车辆多,人员混杂,安全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别看这些农民工平时有些散漫,但开会、培训时,个个都挺作古正经的,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般专注。由于培训到位,更由于民工的安全意识强,工地上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

      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我和以张师傅为代表的农民工团队成员,虽只有短短六个月时间的相处,但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认知他们,深交他们,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被震撼。感动,源于他们长年累月为祖国建设的坚持与奉献;震撼,源于他们不辞辛劳而团结协作力量的凝聚。人爱鲜花美,我赞农民工。



来源:美丽新宁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