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村 首页
纪念文武术世家----李自奇

纪念文武术世家----李自奇

李自奇出身于文武术世家。据《李氏家谱》记载,李自奇的祖父李从谦、父亲李政廉都是庠生、文武双修。李自奇弟兄五人,除他的二哥李自智、三哥李自义不是庠生外,他的大哥李自旭、四哥李自让和他本人,都是庠生,文武双修。这为他今后创心意拳、心意枪打下了丰富的文化基础和扎实的武术功底。他的三个儿子也都是武林高手。长子李允文武双修,三子李参文武双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次子李牟。李牟也是庠生,文武双修,早年和李自奇一起在山西陕西传拳。明崇祯初年,陕西发生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农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明王朝当局也没有拿出可靠的救援办法,从而导致爆发多次农民起义。最大的一支起义队伍是高迎祥为首的起义军。但是,由于起义军的主要成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常常被训练有素的明军打散。因此,起义军也是时散时聚,很不稳定。

后来李牟的参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李自成原先是闯王高迎祥手下的一员闯将。崇祯七年春,起义军入河南,李自成的侄子李过结李牟、愈彬、白广恩、李双喜、顾君恩、高杰等自为一军。使李自成实现了进步的一个阶梯。洛阳一役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发展壮大的第二个飞跃。在洛阳之役之前,李牟又回到唐村,“牵诱”了李岩、李仲、李友、李栋等九个武功高超的李氏族人参加了李自成起义的队伍,提高了起义军队伍的军事力量,从而很容易的攻克了洛阳。洛阳之役之后,在李岩、李仲、李友、李栋等人的帮助下,农民起义军如虎添翼,飞跃发展,直至攻入北京,使明王朝土崩瓦解。

李自奇的重要贡献是在堂兄李春茂的师导下创修研传心意拳**枪。总所周知,唐村千载寺的深厚的武术文化,抚育了唐村一代又一代的武林豪杰。他的创心意拳、创**枪的理论基础是《武经玄机》。现存的《武经玄机》是明朝末本,。该本源自唐村的武学堂隆兴堂。明末清初,唐村有四个讲武堂,分别为:隆兴堂、心意堂、群英堂、恒心堂。《武经玄机》出自隆兴堂。在《武经玄机》的扉页上,至今还留有一方形的印记:“隆兴图书”。另外还有一多边形印章,印文为:法明。法明应是千载寺的和尚,其身世暂无从考证。现有许多心意拳术语,如:熊出洞、猛虎离窝、虎包头、雷声等已经在《武经玄机》谱中出现。“熊出洞”是心意拳的起势,还未见其他拳种采用此势。心意拳中主体部分是“十大真形”,十大真形即模仿龙、虎、鸡、蛇、熊、鹰、马、猴、鹞、燕十种动物的动作来练功,仿生是心意拳的一大特色。《武经玄机》中出现的动作名称有: 熊出洞、猛虎离窝、虎包头、鸡打架、虎扑羊、白蛇吐信、金龙探爪、蛇形、野猫上树、野鹞出林、燕子衔泥、双燕衔泥、分把火猴象等。另外还有同于心意拳的动作名称如:单把、双夹把(心意拳称双把)、出手、截手、撧(左手右绝)手、盘肘、冲天炮、丹凤朝阳、拨云见日、怀中抱月、猿猴献果、一步一捶、迎门铁扇、霸王观阵、拨草寻蛇、一门四把、五步七捶、海底捞针(心意拳中有海底捞月)、扎耳听风(心意拳中有勒马停风)、双扑、小鬼扯钻等。从以上名称可以看出,在《武经玄机》中心意拳已经初具雏形,类似于现今的心意拳的内容已经基本形成了。

称“把”为心意拳的一大特色。无独有偶,在《武经玄机》出现了大量以“把”命名的拳势,如单把、双夹把、开把、点把等;并且其中计式用的也是如此,诸如“头一把”、“第二把”、“第五把”、“末一把”等称呼,与心意拳计式方式相同。

把,是怀庆府地区对武术、武艺的特有的称呼。一是对武艺、武功、枪术、拳术的总称。如形容一个人的武艺的高低,则称之为武把高低;一个人的枪术好,拳术好,武功好,也称之为好武把。二是对拳、掌的总称。如打人一下,则称为打人一把。三是对武术招式的称呼。第一势则称为第一把。四是对把守的称呼。如“仙人把洞”等。《武经玄机》和《心意拳谱》中所有把的称呼,都是怀庆府特有的文化的反应。这是别的地区所没有的。也是心意**拳、心意**枪诞生在这里的独特的证明。他具有排他性。就是说,别的地方根本没有这种文化印记。

宗师是指在思想和艺术受人尊崇而可奉为模范的人。宗师并非只有一个。在肯定李自奇在心意**拳、心意**枪传承史上的历史地位的时候,我们并不否认姬隆丰是心意**枪、心意**拳传承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在心意**拳、心意**枪传承史上的丰功伟绩是无可否认的。我们不能因为肯定了李自奇在心意拳、心意**枪传承史上的历史地位,就去否定姬隆丰。也不能用姬隆丰创心意拳、**枪的事实来否定李自奇创心意拳、**枪的事实。


千载寺武术文化交流推广平台

联系电话:1583916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