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滨街道 首页
      贵州 岩洞葬(秦仁智)

        贵州 岩洞葬(秦仁智)

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 果里岩 洞葬位于 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果里村西约500米一个叫煤洞(苗语直译)的洞穴里。
这里海拔1300多米,洞口朝北。
洞宽40-65米,深600余米,洞内地势内斜平缓,洞中干燥,能见度好。
岩洞是当地果里、摆琴、新庄、谷梦等村吴姓苗族在明清时期安葬亡者的处所,约有400余具棺木,部分保存完好。
棺木一律头向洞口。
分为平型棺和雄头棺两种,是明清时期安放的。
棺木存放在“井”字木架上。
果里岩洞葬19***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里县湾滩河镇果里苗族岩洞葬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生死之间-贵州的岩洞葬》介绍:
岩洞葬是一种将死者遗骸置于天然溶洞内的特殊葬俗,广泛流行于黔贵山地。
贵州是岩洞葬与悬棺葬的分野之地。
贵州岩洞葬主要时代为唐代以降,迄今已发现近百处。
岩洞葬是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祖灵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贵州岩洞葬是研究这一古老葬俗的“活化石”。
  岩洞葬是将死者葬在天然溶洞中的一类葬俗,广泛分布于黔桂山地,东南亚地区也有发现。
因洞内尽是棺材,触目惊心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形象地称这类洞穴为“棺材洞”。
根据目前的发现,其年代早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晚至今当地少数民族仍在沿用。一般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岩洞葬称为“先秦岩洞葬”,而将六朝以降的岩洞葬称为“晚期岩洞葬”。
早期岩洞葬主要分布在广西境内,已发现近20处;
滇东南地区也有早期岩洞葬的线索。
贵州迄未发现早期岩洞葬遗迹,大量分布的是唐代以降的晚期岩洞葬,迄已发现近百处,广泛分布在贵阳以南的黔南、黔西南地区。荔波的“青瑶”、平坝桃花的“歪梳苗”至今仍在使用岩洞葬,并保存有较为完整的葬仪,是我们研究这类奇特葬俗珍贵的“活化石”。
    早、晚期岩洞葬虽均是将死者置于溶洞中,但仍有一些差别,学者们尚不能完全肯定二者间存有关联。
如早期岩洞葬是在洞中土葬,复用大石遮蔽洞口,这类洞穴一般较小;
而晚期岩洞葬是葬而不埋,将尸体陈于棺床上或棺木内,径置于地表,不加掩埋,这类洞穴一般较大,洞内所置棺木少则数具,多则数百具,数十具者尤为常见。
后者因将尸首置在空气中,任其风干,部分洞穴(如花溪甲定)还考虑到洞内通风,以使洞内保持干燥和排除淤积的异味,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其为“风葬”之属。早晚期岩洞葬之间的关系,我们理解应为承袭关系。
而为何汉晋时期似未见岩洞葬之俗?
合理的解释是:
秦汉开西南夷后,汉风南渐,至东汉时甚至出现了北越朝鲜、南跨越南、西抵大漠、东至大海广泛地域内文化趋同的现象(汉文化在两汉时期强劲的、空前绝后的扩张,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西南之人也随汉人采用了土葬的习俗,渐弃葬在崖上的“陋习”。
魏晋以来,随汉文化阵营在西南逐渐萎缩,土著文化开始回流,岩洞葬之俗再度流行。这一现象在贵州汉晋时期的文化格局中显露至明。
许多民族口口相传的所谓“神话传说”中,都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从山洞中走出来的。一些民俗活动,亦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穴居时代的缅怀。
苗族的“跳月”,现已是一种纯粹的青年谈情说爱的娱乐活动,有些地方甚至被称为“找哥哥”。

但花溪高坡苗族孟春的“跳月”,是在洞中开始的,那些举行跳月活动的溶洞被称为“跳洞”,有些“跳洞”与葬有死者的“棺材洞”相隔不远,两两相望。
王亚新对高坡苗族生活的《原始记录》显示,“不管人数如何多、场面如何拥挤,人们仍然按照传统习惯在岩洞中举行活动,即便已经拥挤不堪,人们仍然坚持按传统习惯在洞中跳上一阵,再易地到宽阔的场坝继续进行。
当问及为何一定要去岩洞中举行活动时,高坡苗族的解释是“老一代传下来的规矩,不能随便更改,否则得不到老祖宗的保佑”,“他们甚而强调说现在之所以要过跳洞节,就是为了缅怀祖先过去的生活。”我们在龙里摆省一处接近高坡的棺材洞调查时,发现“死洞”(棺材洞)前正好有一处“生洞”(跳洞),隔着田坝两两相望,春节后果里苗族要在此“跳月”。
对此他们解释说,“开春后三寨八乡的苗族在这里跳洞,是希望求得一年风调雨顺,并求亡灵安息,年轻人趁机交情结友”。亦反映了祭祖的内容。
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但有证据表明“跳月”确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而祭祀的主体正是祖先。
如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所记的宋代瑶人每年十月的“踏摇”活动,开始前先“举峒祭都贝大王”,而后进入男女交情结友“找哥哥”的环节,与苗族“跳月”同。明田汝成《炎徼纪闻》记贵州苗人的“跳月”说:
“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淫词谑浪,谓之跳月。
”“尨家”(或作“龙家”)之俗同此。
以上记载清楚地表明,宋明之际的“跳月”或“踏摇”由两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是祭祖,
第二个环节是男女嬉戏。
人们祈望通过这种方式,
求得祖先护佑后人兴旺、富足。
花溪高坡及其周边苗族的跳月,从洞中开始,更加直接的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
跳洞和岩洞葬之间因此是存有关联的。
祖灵崇拜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贵州东部的苗族为了取悦祖先,不惜在“牯脏节”祭祖时,一次性屠杀大量牯牛,而给其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一节日每13年方过一次。
现代苗、瑶、彝、壮等民族均认为,
人死之后,灵魂要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并在此再生。
因此要举行开路仪式,在本族巫师的保护下,将死者的灵魂一程一程送回祖居地。这种“开路”的习俗可能至迟在隋唐时已有。
而期望死者回到祖居地,并再生的观念,在中国西南地区至迟可上溯至两汉时期,甚至更早。
四川地区汉墓中的伏羲女娲及其交尾图,即是这一观念的反映。
赫章可乐“套头葬”使用铜鼓或铜釜套头(有的还套脚),其宗教寓意向有争议,我们认为正是时人祈望亡灵回归祖地并再生观念的反映。
用鼓或用釜,反映了人们意念中祖灵住在火塘或住在鼓心的细微差异,这在现代民族志中均可找到大量实例。
无论是鼓或釜,这两种器物在形制上极为相似,均深腹大口,在最初的宗教寓意上,它们可能都是祖先居住的洞穴的借代物。回到祖先曾经居住的洞穴中,即可再生。
铜仁德江傩仪式中还保留有类似的环节。灾后生还的男孩在还愿仪式中,要将身体穿过一只用纸蒙住两端的木甑。
当木甑的两端被纸蒙住,它不再是一只木甑,而在形式上演变为一具木鼓。
作为炊具的木甑可与釜对应,而“木鼓”则可与铜鼓对应,二者何其相近?
更为关键的是,人们相信,当男孩的身体穿越木甑,他就获得了新生,而成为宗教意义上的新人。
当死者的身体穿越象征祖居世界的铜鼓或铜釜,他一样将因此而获得新生,这正是人们对逝者能死而再生的美好祈望。

据了解,贵阳市花溪高坡王姓苗人在600多年前,是由黔南果里的吴姓姑娘出嫁到此处的,这里离果里约20公里地。
果里吴氏将一座山陪嫁去到花溪高坡王家,花溪高坡王家的老人过世后葬在陪嫁的这座山的山洞里(高坡甲定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近年还偶有安葬。

洞,对久居大山之中的苗人而言,其意义非同寻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岩洞渐渐淡出了高坡苗人的生活,尽管近年来偶尔还会有村人将棺柩抬入洞中安葬,不过,这毕竟只是少数,旧有的丧葬习俗已经开始逐步消亡。据苗族寨老的口口相传,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的苗族同胞从开始实行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目前保存完整的洞葬有两处,花溪高坡甲定洞葬和黔南龙里果里洞葬。
当地苗族人称“洞葬”为“岜渡”,有“存放、过渡”的含义。

花溪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这个洞为U字形,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阴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头朝外,或头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规则。洞内的棺材虽然残旧,但还大体保持初葬时的原貌。
最恢弘的一个洞葬遗址在与高坡乡毗邻的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位于一座大山顶部,洞的规模极大,洞内有40多米高,宽70米左右,纵深则有百余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
当地人王道回(高坡甲定) 吴复兴(果里)介绍:
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女性,4根桩的为男性。
棺木头朝洞外的是每一户的大哥,棺木头朝内的是弟……
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改洞葬为土葬。
现在这里存放的棺柩89具,也许因为洞很大,棺柩叠放的不多。
从棺柩间穿行进去,不时见到朽坏的棺木里面还有未风化的骨殖,地上还有一些破碎的瓦罐之类的容器。
有意思的是,就在洞内,靠近左边洞壁处,居然有一个不知葬于何时的土坟堆。
穿过一片棺柩,洞内还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回头一看,透过洞外的光亮,一簇簇灌木的叶子全部呈半透明色,美得炫目,其间夹杂的,正好是陈旧的棺木,生长与死亡,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协调共存。

洞葬奇俗究竟因何而来?
据寨老们的说法是,高坡乡之所以有洞葬,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过去苗人和汉人争地盘,苗人失败以后,退到深山老林落户,有的苗人不甘心,总是想要回到过去的地方,于是就把尸体留下来先不忙安葬。
比方说在长江沿岸的安徽、江西、湖北等等地方,又比方说在贵州的平坝、黎平,但凡有洞葬悬棺的地方,都是苗人一路经过的地方,不过,这种还乡的梦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洞葬后来就成了一种习俗。
通常认为,苗族的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蚩尤为其首领,在争夺中原的涿鹿大战中,不敌黄帝部落,败走南方等地,盘踞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新的部落联盟,史称“三苗”。迁徙中有一部分辗转来到贵州境内定居。迁徙是苗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贵州很多地区的苗族古歌里,都有关于苗人祖先迁徙的歌咏之辞。
把洞葬之俗与历史联系起来,聊备一说,并不是臆造。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至初九,高坡苗族都要过“跳洞节”,而其中最热闹的节目,便是在洞中跳芦笙舞。高坡的苗民说,在洞中过节,正是为了缅怀祖先过去的生活。岩洞在当地苗族生活中的意义十分重大,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选择岩洞,苗族的先民甚至居住在岩洞之中,岩洞又是安葬死者的去处,可以说,“跳洞节”是对本民族传统的怀念和尊重。
今年的11月2日,在果里 一山之隔之地要举行芦笋比赛,果里的吴复兴 邀请人们到此一游,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我们一起来走起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