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庄村 首页
精打细“蒜”谋富路——记沁水县樊庄紫皮大蒜

“今年大蒜特别好,又是个丰收年,我家种了一亩半多地,每亩收入大概有六七千元,我们这儿的大蒜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种出来的味道香辣浓郁,每到收获季节,附近村民都会来我们这儿购买。”一位常大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沁水县端氏镇的樊庄村位于沁河岸边,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共有253户587口人,耕地1300亩,其中水浇地230亩。该村历来就有种植紫皮大蒜的传统,再加上当地的土地温度较低,独特气候和土壤使这里种植的紫皮大蒜蒜头大,蒜瓣大,辛辣味浓,特别倍受消费者青睐和市场欢迎,每年会有来自太原、北京等地客户前来定购。

该村紫皮大蒜全部使用农家肥来种植,属于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村书记常胜利说:“为了提高大蒜产量和品味,我们全部拉的农家肥,要不就是鸡粪,要么就是牛粪,因为上这个粪(肥)才能长紫皮大蒜,对这个生长有好处。咱这个蒜味道出来也挺好。和别的蒜出的不一样。”多年来,端氏镇樊庄村的村民们家家都会种植紫皮大蒜,但是由于这里的大蒜与别的地方的大蒜不同,从地里收获后,不是一堆一堆的存放,而是要把大蒜一头一头的辫起来,辫成一串后,挂在通风的地方,才能保证较长久的保存。

樊庄村家家户户都有种大蒜的传统,有多有少,多则一二亩地,少则五六分地,每亩地产量大约在一万五千头左右,可以辫三百多辫,除去自己吃,除去小蒜,蒜种子,大约能卖二百辫左右,每亩蒜的收益也就是六七千块钱,大蒜产业对于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地域条件和市场销路的限制,再加上大蒜收获后期复杂的工序,当地百姓虽然家家都有种植,但也只是小打小闹,以个人为主,没有抱团发展的意识。

眼下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村民们也都看到了紫皮大蒜这种小产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也想通过改革,寻求政府支持,拓宽销路,让农村土特产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更好的助力农业发展。

端氏镇副镇长李广青说:“政府非常注重对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把樊庄的紫皮大蒜这个产业整合起来,壮大规模,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一定的规模,对产品进行深加工,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经营模式,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渠道,统一包装销售,让老百姓真正依靠紫皮大蒜这个产业富起来。”

晋城扶贫

凝心聚力   脱贫攻坚

联系电话:15034634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