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头社区 首页
十里笋味飘香“花满婺城”

  记者贾佳、见习记者梁亚伟、实习生蒋恬恬

  4月4日,2019“花满婺城·幸福生活”休闲文化年的重要一站——第五届金华·南山竹文化节在沙畈乡周村文化礼堂拉开序幕。评笋王、尝笋宴……近千名市民前来嬉戏踏青,欣赏这一方水土的美丽。

  错过了竹文化节?没关系!接下来,就请跟随着记者的镜头一起来玩转南山竹文化节吧!

  镜头 一

  八方“豪杰”聚一堂,争夺笋王

  “哇,好大的竹笋,有一排呢!还有古风装扮的美女,待会儿的节目肯定精彩”“这么多毛竹干嘛的呀,土蜂蜜再带点回去给爸妈吧!”4月4日,沙畈乡周村文化礼堂前人头攒动。记者走进一看得知,这是2019“花满婺城·幸福生活”休闲文化年第五届金华·南山竹文化节的开幕式现场。那为什么这儿会如此热闹呢?原来,今天,竹农们将要带着自家最大最好的笋一起来争夺“笋王”。

  ? “天呐,这株笋竟然是双生的唉,实在太难得了,赶紧拍下来发朋友圈给大家瞧瞧鲜!”“还有三生的呢,可惜不够高,光往多里长了!”……记者循声望向舞台中央,只见一株株略带泥土的鲜笋一字排开、形态各异,有的像宝石,有的像月牙,三生的那株像极了王冠,而最惹眼的笋王正是那株双生笋,一高一矮的笋尖好似牛角,牛气冲天地接纳着台下观众聚焦而来的目光。

  “能拿一等奖真是太高兴了,这株笋我整整挖了三天呢……”果然,通过对重量、笋高、美观等综合因素的测评,来自乌云村72岁的虞洪钧力拔头筹,以这株重166斤高220公分的双生笋夺得新一届的冠军。“我家有13.7亩竹林,很早就是竹笋示范户了,这是我连任的第三届笋王,非常荣幸。接下来撸起袖子加油干,希望明年笋王还能花落我家!”那么如何才能在他十多亩的竹林里迅速找出围径最大又最重的笋王呢,“其实很简单,平时我很注重管理施肥,竹林来来回回也踩了很多遍了。这个季节,最有亮点的笋就藏在破土裂痕范围最大的土底下。”

  除了笋王评比以外,当日,在沙畈乡周村文化礼堂门口,沙畈乡村民们还自导自演了一出出精彩无比的节目,用自己的热情欢迎着八方来客。

  演出在一支极具风情的竹竿舞中拉开帷幕。几名少女身着特色服饰,在竹子击打而出的节奏声中翩翩起舞。快板、道情筒发出的“哒哒”声,混着明快的歌声在群山中回荡……台上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轮番上演,艺人们以多种形式表达着对沙畈的期盼与祝愿,观众们陶醉在喜庆的节日氛围中。不少寻鲜而来的市区群众,不仅观看并参与了趣味横生的节目,更满载而归了一大波深山“土味”。

  在开幕式现场,2018年度竹产业营销优秀经纪人上台领奖,成泰银行与沙畈乡政府签署林下经济发展支农战略协议,授信沙畈竹农2亿发展信用资金,助力沙畈创新经济腾飞。

  镜头 二

  特色美食十里飘香,“馋”断衷肠

  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排排青山在氤氲中露出了挺拔的身姿,石桥下的泉水正浅浅吟唱,竹子在山间各处茂密地长着,郁郁葱葱……在沙畈乡的春天里,江南水乡的画卷缓缓展开,一派小桥流水人家。在这般环境中生活的乡民们,有着对“竹文化”特别强烈的热情与向往。

  刚步入沙畈乡,就看着一群村民正围绕着细长的竹子有序站开,竹子的下方放着一片洁净的瓷碗,阵阵细流从竹子里缓缓淌出,散发着阵阵香甜。待到碗里盛满了黄绿色的竹子酒,村民小心翼翼地端出瓷碗,便兴奋地朝着家里跑去。

  这是沙畈的特色美食,竹子酒。据介绍,在竹子刚长出来的时候,竹子很嫩,此时将酒注入竹腔中。随着竹子生长,内部的酒不断吸收露水和竹子的养分,直至时机成熟,在竹子的表皮上钻开一个小孔,竹子酒便酝酿完成了。

  除了享有盛名的竹子酒,沙畈的美食摊位上还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清明粿的摊位上,摆放着盛满馅子的器皿,只见摊主从中取出一些,为它裹上绿色的外衣。一旁蒸炉中的清明粿正冒着热腾腾的气,散发着阵阵清香。麻糍摊位上的师傅正用木锤敲打着石臼,发出咚咚的响声,待到糯米经过敲打变得软糯,便将它铺开来,再撒上一层香甜的红糖,尝起来又糯又有嚼劲,让人欲罢不能。一旁摊位的油锅里正发出滋滋的响声,周围围满了游客。如此受游客喜欢的美食究竟是什么呢?

  走近一看,一个个黄灿灿的油煎粿被盛了出来,酥酥脆脆,让人嘴馋。“听说当地的油煎粿很好吃,城里很少见到。今天正好来竹文化节游玩,所以想尝试一下。”一名游客正满怀期待地望着刚出锅的油煎粿,兴奋地说道。油煎粿是南方的传统美食,但如今却在城市中鲜有耳闻。恰好遇上活动,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便可以下乡品尝传统美食,而香脆浓郁的油煎粿,同时又是一代人的记忆。金黄的粿子里,藏着他们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镜头 三

  精致竹工艺品闪亮登场,“美”过时光

  “竹工艺品天然环保,没有化学成分,而且又非常美观,趁着这次节日,正好过来看看”,来自金华市区的王女士说道。这里摆满了精致的竹凳、竹桌、竹编筐、竹杯、竹篮等竹工艺品,来往的游客无不被精致的竹工艺品所吸引。

  在琳琅满目的竹工艺品之间,一位手艺人正坐着编织竹篮。竹篮由两层竹条编成,第一层为青色,第二层为浅黄色,最后在竹篮的边缘,还需用白色的塑竹条进行固定。一件竹工艺品需要经过砍伐加工、磨平表面、编织等多个环节才得以制成,每件工艺所使用的竹条粗细不一,最精细的竹工艺品仅有一毫米之宽。

  此次竹文化节,沙畈乡邀请了一些民间艺人现场展示竹编代表产品,胡师傅正是其中一位。今年52岁的胡师傅为塔石人,从十四岁就开始学习竹工艺编织,学习和制作竹工艺品已有近四十年。据他说,在他的竹工艺摊上,最费时的成品需要十多天才能完成。记者发现胡师傅的手掌已经变得干燥粗糙,他坦言,在制作过程中,长期受到竹子表面的摩擦而造成,有时甚至会被不平整的竹子扎破表皮。胡师傅表示,正是对竹工艺品的热爱使他坚持下来。此次竹文化节,是向游客介绍竹工艺品的好时机,“为了参加今天的竹文化节,我六点钟就过来了”,胡师傅说道。

  现代竹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可以觅到踪影,竹子曾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竹子曾被用于建筑材料。人们还用它编织竹斗笠,制作竹冠,甚至用它制作竹伞、竹鞋等生活用品。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更为轻便的合成材料逐渐替代了竹制品成为首选。而在此次的竹工艺品摊位上,我们却看见了一款竹子“手提包”,整个包身皆由竹子编成。竹条细薄,十分精致,外观大方简洁,同时又轻便时尚。这是根据时代需求改进竹制工艺品的成果,似乎也是使竹工艺品重焕生机的最佳选择。

  镜头 四

  研讨会上济济一堂,共谋图强

  “沙畈的地理位置特殊,‘林下经济’是我们老百姓发展的唯一出路,但是说实话,也一直遭遇瓶颈。今天,乡政府为我们邀请了这么多的专家,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广的发展思路,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的。”今天下午13:00,沙畈乡竹产业、林下经济发展研讨会在沙畈乡人民政府召开,百余名竹农闻讯而来,种植大户郑国庆也在行列之中。郑国庆说,前几年,自己在一处荒山种下了300亩油茶,4、5年来,也得到了不少的回报,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为了保卫“大水缸”,他们没法扩大种植面积,产量跟不上,在市场竞争中也只能落了下风。“但是,这次专家带来了很多适合性、发展性、建设性兼具的建议,回头,我们也会积极消化,争取做出更好成绩。”原来,为又好又快助力沙畈生态经济发展,解决竹农实际问题,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竹类专家、博士、研究院、硕士生导师谢锦忠,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和科研处处长、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建同,浙江省林科院森林食品所所长、博士、研究员程诗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杜鹃花研究专家、博士、副研究员杨华等数名国家级专家学者和省、市、区科技特派员来到了现场,为竹农们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会上,与会人员围绕着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与做大做强毛竹产业“后半篇文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据了解,沙畈乡位于婺南山区,距离市区50余公里,繁茂的林木与完好的生态植被环绕的沙畈水库,守护着金华人的这口“大水缸”。这里群山连绵,拥有毛竹林面积4万亩,是金华市重要的两用林基地。在这里,大片的青山就是百姓们最宝贵的资源。

  “我们邀请这些专家过来,就是希望能够让竹农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让竹农的见识走出去,将专家的点子引进来。”活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沙畈乡位于水源保护区,保护金华人的“大水缸”是第一要务也是政治任务。但是,沙畈山林多、竹子多,他们在做的就是努力将这一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让这万亩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国家级及省市区农林专家过来为沙畈绿色经济诊脉,有利于我们以后精准发力。我们的目标就是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富民强乡,真正让村民们捧上生态‘绿饭碗’。”

文章转载:婺城新闻网,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发布者,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