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东街道 首页
淮安这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不断探索!弘扬新时代曲艺魅力!

淮海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淮安市有一位淮海戏演员,她不断探索、打破淮海戏表演的传统方式,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举夺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淮海戏表演艺术家许亚玲。

1968年,许亚玲出生于梨园世家,她的母亲杨秀英是我国著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淮海戏“杨派”的创始人。在许亚玲儿时的记忆里,母亲那幽婉醇厚的唱腔、舞台上优美的姿态,都给孩提时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亚玲说:“小时候,我在江苏省淮海剧团的大院里听着父母唱淮海戏,这旋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也流淌在我血液里,所以我对淮海戏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情感。”

1980年,许亚玲考入淮阴艺术学校,专攻武旦。三年求学期间,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练功、吊嗓子、踢腿、下腰,风雨无阻,一句简单的念白唱腔、一个简易的招式,她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她说:“那个时候,冬天手上起冻疮,手指、关节都裂口子,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因为被窝里面热,手就会特别痒。第二天早晨,我们还要起床练踢枪,每次抓枪的时候,手上的口子都会裂开,十指连心,那叫一个疼。”

毕业后,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许亚玲来到了江苏省淮海剧团,很快就崭露头角。从悲情苦楚的“秋月”,到英姿飒爽的“樊梨花”,再到妩媚的“小媳妇”,无论戏份多少、角色大小,许亚玲都能用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让每一个人物“鲜活”起来。许亚玲介绍说:“有一年,我们剧团排《临时爸爸》,那时候我已经35岁了,但是我要演的角色是一个15岁的少女,这对我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但是为了塑造好这个人物,我每天都会到清江中学门口看孩子们放学,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另外,我还会和当时正在念初中的侄女交流,然后通过剧本,对角色进行研读,塑造人物形象。”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淮海戏发展的繁荣时期。但是到了90年代,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百姓们对淮海戏逐渐失去了兴趣,尤其是年轻的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而年轻艺人则纷纷改行,淮海戏出现后继乏人的处境。见此情景,许亚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说:“为了让淮海戏传承下去,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首先,选择接近现代的剧目;其次,在表演形式上,我们也更加的符合现代审美习惯;最后就是要培养新的观众,让孩子们不断接触淮海戏,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将地方戏曲文化传承下去,许亚玲不断思考、探索新时代淮海戏的表演方式,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最终,2011年她主演的大型淮海戏《秋月》一举夺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而这也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