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星社区 首页
霞浦县大力促进水产加工业转型升级 走出“低小散”

东南网8月16日讯(福建日报 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陈清)



变“草”为“宝”

霞浦县溪南海域,有大量野生的青海苔,一直无人问津。但今年,这种海草突然变得紧俏。

“我们通过科研攻关,获得两个发明专利,把青海苔利用起来。”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该县长春镇的福建蓝铂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秋生一边展示新研发的青海苔饼产品,一边向记者介绍,“青海苔的赖氨酸含量较高,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2013年,原本是当地紫菜育苗龙头企业的蓝铂,决定向食品精深加工转型。“霞浦的水产品丰富,但做成即食休闲食品的不多。通过市场调研,我们了解到水产品休闲食品符合消费趋势,市场广阔。” 林秋生说。

“我们原来是做育苗的,明白科研水平代表了竞争力。我们想做的产品别人没做过,所以回来后,我赶到福建农林大学寻求科研合作。”林秋生介绍,同时,从福安请来食品研究领域的专家王朝忠,担任蓝铂海洋食品研究所的所长。

找寻原料、成分配比……20多次的试验,海苔饼有了雏形。“海鲜制作馅饼,除去腥味最难。在试验过程中,青海苔的浸泡时间、蒸煮程度、煮熟后水漂的时长等,都需要一次次试验。”王朝忠说。

去年4月,《一种青海苔馅饼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海带馅饼及其制备方法》两项国家专利获得授权。海苔饼也已开始生产。“今年交易额预计可以突破千万元。”林秋生说。

现在,原本无人问津的青海苔开始被不少群众采摘,价格可以卖到每公斤1.6元至2元。“如果我们扩大生产规模,溪南海域的青海苔就满足不了需求。接下来,将准备人工种植青海苔,可以带动不少人就业。”林秋生说。

像蓝铂一样,去年以来,霞浦县涌现出东吾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钦龙食品有限公司、新日鑫工贸有限公司等一批科研型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最新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大”到“强”

霞浦是水产大县,水产加工企业有59家,其产值占该县规上企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但此前,“低小散”影响其竞争力,让霞浦水产业大而不强。

2016年初,霞浦县成立了食品加工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的实施意见》,促进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到2016年底,以水产加工为主的规上食品企业产值达到92亿元,占全县规上企业总产值的60.13%。

据悉,今年,霞浦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仍是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目前,已为该类企业发放应急保障金2300万元,并拟通过工业发展基金鼓励嘉奖首家创国家品牌和上市融资企业40万元,带领行业内人员赴漳州、烟台、青岛等地考察学习发展食品加工产业的经验。仅上半年,就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等称号的9家企业实现奖励142万元。

政策推动之下,企业实力和科创能力不断走强。一年多来,不断实现突破。

在三沙镇小皓湾,福建钦龙食品有限公司与台湾企业共同研发的“抗冻蛋白鲜活冷冻技术”,已获得台湾专利,通过美国FDA认证和SGS检验合格,成为目前世界上顶尖的食品冷藏、保鲜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使食品,尤其是活鲜水产品,在-120℃以下瞬间急冻,在-18℃以下可保存两年以上,解冻后可基本保持产品的原味鲜度与品质。”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海带、紫菜、海蛎等养殖水产品难以冷冻、保鲜的技术空白。去年,“钦龙食品”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今年初,福建东吾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属该县首家。3月中旬已实现了首笔1152万元的股份投资交易。

此外,新日鑫工贸有限公司成功与省国资公司下属的海投公司增资扩股合作,形成强强联合;永兴水产工贸有限公司加大技术改造,实施转型升级,从单一的海带加工提升到水产品综合加工……

“接下来,为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我们还将对使用首台智能化加工装备的企业给予适当补助。同时积极争取院校、科技机构开展产学研具体项目对接,扩大合作对象,提高科技含量,并帮助企业向上级相关部门申报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设立研发中心零的突破。”霞浦县经信局局长张陈新介绍,按照规划,该县将整合各项政策资源,积极支持加工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即食食品、休闲食品、贝类加工品、功能饮料等新产品。

 文章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