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堂山村 首页
一颗爱心暖人间——追记雷锋式党员志愿者邱建闰


图为邱建闰(右)生前义务照顾患小儿麻痹症的老人王菊贞。张灵双摄

·人物报道之

“身边的感动”

彰显核心价值观

157

黄岩区院桥镇店头街村村民邱建闰的身份“标签”有很多,他既是村党支部的一名普通党员,也是区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的平凡志愿者,店头街一家面店的小老板,更是远近闻名的“献血达人”。

由于他性格随和,又热心肠,邻里有困难他都会出手帮扶,大家每次来吃面直呼邱建闰的名字倒显得见外,很多街坊邻居更习惯叫他“老闰头”。

邱建闰的生命在54岁时意外地画上了“休止符”,但是当他的家人把他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牌、勋章等摞了满满一桌时,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

他,是一位有温度的好男儿。

坚持16年,累计捐献近5万毫升全血

2000年1月26日早上,邱建闰推着自行车去菜市场补货,路过院桥大会堂,看见一辆献血车停在门口,临时打定主意,他将自行车往献血车边上靠了靠,献了人生中第一次200毫升全血。

有了第一次献血经历,第二次、第三次……之后的献血也就顺理成章,日积月累,“老闰头”是“献血达人”的名号在店头街村也就慢慢传开了,在自家的小面店里,邱建闰也身体力行经常给食客普及献血的常识。

2010年5月20日,一通熟悉的电话,“老闰头”柔软的心一阵阵绞痛。挂断电话,邱建闰随即拨通同是“献血达人”杨仁志的电话:“仁志,我邻居有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患了白血病,在上海接受治疗,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库缺血小板,咱们能找几个志愿者去趟上海吗?”“成。”血液连接你我,黄岩五位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当晚乘坐动车,第二天一早,就到上海市血液中心为孩子捐献血小板,5个250毫升的血小板相当4000毫升的全血,足以缓解小女孩的用血难题。这天是“520”,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特殊日子,也是邱建闰心中的一段珍藏。

在邱建闰数十年的“献血史”中,他还极力发展“献血小分队”,在自己本村,就有四五十人在“老闰头”的劝说下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算上周边村庄,有近百人在他的带动下撸起衣袖,献了血。其中店头街村村委会委员杨如军就是听“老闰头”天天宣传才开始献血。“我第一次献血是在2010年夏天,在‘老闰头’的影响下,至今也积累了十来本的献血证。”杨如军说。

“从不间断,每逢献血日子,前一天他就开始注意饮食,翻出献血证揣兜里。”妻子陈彩飞说,16年里不知不觉就累积了一摞摞厚厚的献血证书。

“这是2010—2011年度评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这是全国无偿献血五星级志愿者服务奖、浙江省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翻阅邱建闰的荣誉证书,陈彩飞数度哽咽,“也只有他才会这般坚持。”

据血站统计,这16年来邱建闰共捐献了近5万毫升全血。

除夕夜救火,受冻后发烧了一个多星期

2009年的农历除夕,刚巡逻结束的邱建闰猫在温暖的被窝睡眼惺忪,妻子陈彩飞和儿子邱垚杰在客厅边剥着开心果边盯着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尽享天伦。

“着火了!着火了!快来人啊……”突然一阵急促地求救声由远而近,瞬间让邱家屋子里原本轻松、欢快的氛围停滞下来。

“着火了?谁家着火了?”昏昏沉沉的邱建闰依稀听到有谁喊救火,睡意全无,一骨碌坐了起来。

着火的是村民沈兴鹏家。等“老闰头”赶到的时候,七八个村干部已经聚集过来了。着火的是两间四层楼,火源在四楼,由于发现时火情已经失控,火势向层顶蔓延,浓烟不断从窗口冒出。院桥镇的消防车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消防员架起了水枪,可是水泵的水压不够,水根本射不到那么高,形势十分危急。

“我爬到隔壁的屋顶,你们从旁边房子的四楼接水,然后再把水管递给我。”慌乱中,邱建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太危险了,旁边没有护栏,人要掉下来怎么办?”“火要是烧得大,人都来不及退,还是等黄岩的消防车来吧。”人群中,不少人纷纷阻拦。

“没事,我有办法。”话音未落,邱建闰就跑进了沈兴鹏邻居家里,凭借着敏捷的身手,翻过窗台,跨越墙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上了邻居的屋顶。他匍匐在屋檐上,冲着接应的伙计喊:“把水管递给我,把水压开到最大。”

冰冷的水喷射到赤焰的火场,发出“哧噗哧噗”声响,在消防车到来之前,他已在楼顶“战斗”了十几分钟,待高压水枪浇灭火海后,他依然坚持在屋顶,确保火星不会复燃,再下来。而此时,他的全身已是湿透,棉毛衫紧贴着身体,分不清是汗还是水。

回到家已是农历初一的凌晨两点多,在家焦急等待的妻子抱怨:“这种事也就只有你去做。”

经受了冰火两重天,第二天邱建闰就高烧不退,原来约好春节期间的活动全部搁浅,这一发烧就烧了一个多星期。

义务照顾患小儿麻痹症的陌生老人

经常献血的邱建闰结识了不少在区红十字会工作的朋友,并常常参加他们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在区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成立的那一年,他主动要求参加,以便从事更多的社会公益事业,履行党员志愿者职责。

生活在这样一个群体中,邱建闰结识了泾南村这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老人——王菊贞,自愿与老人结对,长期看望她,风雨无阻。

“阿婆,昨夜困得好吗?”2015年11月1日早上,在王菊贞的家门口,邱建闰双手提着几只塑料袋笑着同老人打招呼。“昨天你生日,我脱不开身,今天来给你烧碗面。”简短问候后,邱建闰拆开了脚边的牛奶箱,拿了罐牛奶,撕开面包袋,一口一口喂老人吃,随后又告诉老人桌上的是麦面、鸭蛋、青菜,等下拼着烧起来才好吃。

“来了。”耳边传来一阵汽车车轮与地面摩擦的声响,邱建闰送给老人家的“惊喜”到了,他们是黄岩区红十字志愿者协会的12位志愿者,当天一起来为老人补过生日。

片刻时间,这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平房被志愿者们带来的东西塞得满满当当,他们有的为老人擦洗身子,有的为老人整理房间,还有的为老人清洗衣服、理发……多年共事养成的良好默契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最先提出要为老人过生日的邱建闰则默默来到一旁志愿者扛来的煤气灶边,开始清洗器具……

“理了头,换了新衣裤,看起来精神多了。”将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邱建闰特地找来一盒纸巾,倾着身子,喂老人进食。吃得急了,汤汁顺着嘴角往下流,邱建闰就抽出纸巾擦一擦。面太烫,老人还会推邱建闰端着碗的手,待一碗面全部吃下时,二十来分钟已经过去了。

三年多的时间,邱建闰无论多忙,只要雨下的时间长点,他就会提着一袋零食去阿婆家坐坐,陪她说说话。在与王菊贞的相处中,邱建闰十分疼惜她,就像对待孩童一样,小心翼翼。

待人如斯,怎不受他人的信任与称颂!

村民许秀招是店头街村的一名低保户,住在距邱建闰家的不远处。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瘦骨嶙峋,花白的头发,说起话来言语不清,别人问起话来经常答非所问,身上还带有异味。因为精神失常,许秀招不会做饭,一日三餐全靠外甥女送饭。但是外甥女工作忙,有时送饭错过了饭点。饥饿难耐的许秀招就本能地冲着邱建闰的面店看。

看到这种情况,“老闰头”都会留个心眼,在煮面时多放上一碗的量,煮好了端到许秀招面前,免费送给老人吃。

这一坚持,就是近十年。老主顾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老闰头”就是这么一位好事做了一辈子的大好人。今年9月1日,他在锻炼途中不幸意外去世。出殡那天,自发赶来送行的村民挤满了一条街,红十字会、台州血站、黄岩血站、志愿者协会等都来了,大家赶来送党员志愿者“老闰头”最后一程。

邱建闰虽是我们身边的“草根”,但作为一位普通党员志愿者的他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间,用自己的坚守、奉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了自己的骨髓,用自己五十四载的岁月,沉淀出社会正能量,履行了入党时的誓言。他的事迹令人动容,他的品行令人敬佩。


一个凡人,一位党员,一面旗帜。(转自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