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洲镇 首页
湖北宜昌,暑期最佳旅游目的地

7月15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了新晋的12家5A级旅游景区名单,其中三峡大瀑布景区位列其中,成为继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之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第三个5A景区。 至此,夷陵区的5A级景区数量与3A级以上景区总数均居全国同类县区第一

夷陵隶属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古代的时候,夷陵取自“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到了清朝时期,就取自“宜于昌盛”,然后就改为“宜昌”了。

图1 长江三峡大坝

滚滚长江造就了三峡这样的自然美景,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的193千米,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其中,西陵峡因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

屈原、王昭君、夷陵之战、石牌保卫战,一个个灼热滚烫足以万古流芳的名字,记录下了宜昌文明的深邃。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图2 三峡人家

作家朱幼棣在《后望书》一作中记录了从重庆至宜昌的心路历程,他这样写道,“起伏的江涛,触手可及,水声喧哗,分外畅亮。不断掠过的水沫像粗粝的沙石,撞击摩擦着心。人的心也许会因此变得很硬。丝丝冷雨,暮云四合。远近诸山,渐渐隐去......岁月流过,归帆飘过,纤夫走过。还有,官军、富贾、巴女、盗贼和文人墨客……于是就有了奔波劳碌,有了战火争斗,有了苦乐人生,有了‘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的余韵。”

赵子龙七进七出的长坂坡就在宜昌

宜昌位于三峡东段,东连荆州腹地,北邻襄阳重镇,南接湘西武陵,军事价值极高,是魏蜀吴三方长期争夺的战略焦点,成为妇孺皆知的众多三国人物jiqing表演的人生舞台。在汉末三国近百年间,大多数三国名人都到过宜昌,或在宜昌重点,或路过宜昌,或在宜昌做官任职,著名的当阳之战、夷陵之战、百里洲之战、西陵平叛之战、火烧铁锁之战等等,均发生在宜昌境内

图3 三峡人家

就目前搜集的材料和统计的数据来看,整个三峡区域内的三国地名的遗迹共计425个(含一地多名和同名异地)。其中,以宜昌的三国地名和三国文化遗迹最为集中,多达353个,除了五峰县基本未见严格意义上的三国地名和三国遗迹外,其他市县均有若干三国地名和三国遗迹。当阳市(89个)、宜昌市辖区(82个)和长阳县(57个)又最为集中,著名的“长坂坡单骑救主”故事就发生在当阳市中心城区的长坂坡古遗址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xiāo)亭之战,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图4 三峡人家

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是关羽被杀事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曹操,背后下手,攻取了荆州,使刘备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也失去了“万人敌”的关羽,更重要的是让他分兵两路进取中原的战略计划化为泡影,从而限制了蜀汉政权的发展空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图5 茶圣陆羽称”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状, 俗云蛤蟆口水,第四”

夷陵之战使得蜀汉元气大伤,力量更加衰弱,刘备也一病不起,第二年病逝于白帝城。 夷陵之战,虽然表面上看是东吴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胜利对于东吴来说,亦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场战争严重削弱了蜀、吴两国的综合国力,大大缩短了蜀汉和东吴的国祚。

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地

宜昌的夷陵长江大桥横卧在长江江面,为一座三塔斜拉桥。北侧桥头两旁,分别是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宜昌世界和平公园。纪念园中立有一座9米高、15米长、3米厚的雕塑,外观如扬帆航船又如长城垛口,上方立着一只巨大的船锚。84年前的秋天,中国为持久抗战而进行的物资与人员大撤退就发生在这里。

图5 巴国风情

以今天雕塑的位置为中心,沿着长江上下游各两三公里,江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帐篷,沙滩上堆积着大箱小箱的机器设备,岸上拥挤夹杂着东北、华东口音的人群。让这座内陆城市跃上历史风云的潮头,与战火纷飞时的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因此载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册。在之后的战争炮火中,这个在清末一度繁荣的转运贸易中心开始走向衰落。这座城市,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也因此被国人熟知、为世界闻名。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个多月后,淞沪会战爆发。抗战初期,分布在东北和沿海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工厂内迁,为抗战保存中国的工业基础。

图6 石牌要塞

危急时刻,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拟定了沿海、沿江工业内迁计划,把西南作为工业建设重点地区。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部分民营工厂也随之迁至武汉。

不久后,日本侵略军沿长江向中国内陆步步逼近。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次年6月12日,安庆沦陷,月底,中国军队为保卫九江、武汉而布置的马当要塞,经过激烈攻防争夺战之后失守。7月26日,九江沦陷,武汉告急。

图7 三峡大坝

迁至武汉的工厂机器设备需要再度转移。湖北境内的工业展开紧急拆除西迁,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拆迁持续了3个多月,拆卸材料3万吨,重要设备1187件;湖北布纱丝麻四局、白沙洲造纸厂、湖北省航务处修船厂等机件物料6000余吨;抗战后中国保存的唯一一家大型水泥企业华记水泥厂以及源华煤矿等大型工矿企业,拆卸机器设备,“不便拆除的,以baopo为要”

彼时入川少有公路 更无铁路 长江便成了抗日战争的运输线、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滩多浪急,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大船,无法直达重庆。西迁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都要在宜昌下船,“换乘”大马力小船,经三峡溯江入川。自古有“川鄂咽喉、西南门户”之称的宜昌,成了战时国家工业物资和人员向后方撤退的中转站。

1938年秋,宜昌数公里长的江滩上,已被亟待转运的货物拥塞得水泄不通。而在长江上空盘旋的敌机,已开始对宜昌展开疯狂的轰炸。10万吨军工民用企业的重要机器设备,3万余名工人、难民,急需转移入川。

为了缩短运输时间,从宜昌到重庆的撤退被划分为三段进行,宜昌至三斗坪(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有“三峡坝首第一镇”之美称)为第一段,三斗坪至万县为第二段,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在当时的“中国船王”、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计划中,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马力大小为基本依据,在不同的河段航行,根据船只情况充分利用河道,实现最大运力。同时,这场抢运征用了850多只民间木船。10月24日,第一艘满载物资和人员的轮船起航,离开宜昌港。此后,一艘艘轮船向上游进发,转移出清华大学与中央工业实验所的机器,钢铁厂矿的大型设备,生产军需物资的工业材料......

在这场与日军赛跑的“宜昌大撤退”中,除了民生公司的员工,宜昌倾全城之众,数万码头工人、海员、船工和纤夫,投入其中。硝烟弥漫的宜昌码头,敌机轰鸣声、爆炸声与搬运号子、纤夫呐喊声交织在一起。

其中,民生公司以川江运输为主,招商局以长江中下游抢运为主。仅那段时间招商局就抢运军民94万人次,军工物资、商货47万吨;而在其后的宜昌抢运中,那堆积在宜昌码头的20万吨货物,是由招商局、民生公司、三北公司等航运企业通力协作完成的。

1938年10月开始,当宜昌的轮船装满工业物资和人员到达重庆后,这些船又在重庆满载出川奔赴前线抗日的兵员顺江而下。

图8 西陵峡

相关史料记载,从这场抢运之后,直到宜昌沦陷,宜昌港累计转运了150余万难民以及100万吨物资。参与抢运的民生公司,在运输中损失轮船16艘,116名员工捐躯、61名伤残

亲历宜昌大撤退的教育家晏阳初评价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宜昌石牌

苏联卫国战争之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其惨烈程度可谓是绞肉机般的人间炼狱,在这里,不管苏军还是德军,一个师能在一天之内被打光,一个新兵只要能存活二十四小时就变成了老兵,活过三天就能当军官。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也有那么一场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战争,它发生在同属于二战时期的抗日战争,惨烈程度震惊中外。这场战争,就是为保护陪都重庆安全而战的石牌保卫战,以它为中心展开的保卫战,揭开了中国军队对日军反攻的序幕

1938年10月底,武汉失守。此时,国民政府认识到长江三峡是拱卫四川大后方的最后屏障。1939年3月,中国海军选定西陵峡内石牌为三峡设防的第一道防线炮台台址,并命名为“宜(昌)巴(东)要塞第一总台”。宜巴要塞第一总台的总台长:方莹,总台副:陈赞汤。第一总台虽说是“总台”,其实下辖只有两个分台。一分台与总台部均设在宜昌县石牌村,二分台设在石牌上游的秭归县庙河村。由分台设立所在地,一分台又称为石牌分台或石牌要塞,二分台又称为庙河分台或庙河要塞。

1940年5月,日军攻占了紧邻重庆东面的湖北宜昌,且逐步巩固了这一占领区,并不断蚕食着周边地区,给国军江防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图9 葛洲坝

1941年中条山会战之后,中条山陷落,重庆北面的陕西便开始直面日军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遭受日军的进攻。侧后方向来看,1943年,日本在滇缅战场上的进展,彻底切断了中国的陆上进出koujiao通线,并占领了云南的腾冲、龙陵等城市,对重庆的大后方造成威胁。

此时的“陪都”重庆,面临着来自三个方向的威胁,而威胁最大的方向自然就是紧邻重庆的湖北宜昌。

从宜昌到重庆的门户,就是石牌。石牌是宜昌上游三十里一处村庄,因其山中有一块类似令牌的巨石而得名。在石牌这里,长江忽然右拐整整110度,充当着湍急上游与平稳中游的分界线。因其地势特殊,据守长江的天险石牌便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日军若想西进重庆,就只能打通长江,打通长江就必须占领石牌。就这样,在当时不足百余户的村庄石牌,顿时成为了抵挡日寇西进的要塞,与中国国门的最后一道防线,再往后,西南方向无路可退、也无险可守了

图10 西陵峡口

早在1941年3月,日军为了拿下石牌,就曾派出重兵、并调集大批军舰战机,对石牌发起正侧两面立体进攻,但是在国军战士们的顽强阻击下,日军的第一次进攻并没有得逞,因此,不敢再贸然从正面夺取石牌要塞,而是打算采取大兵团迂回从石牌背后偷袭。

当时中国军队驻守于石牌核心阵地的守军是国军“小委员长”陈诚手下的精锐: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是国军之中出了名的猛将,被誉为“苍鹰”,就连毛主席都赞赏他为“狡如狐,猛如虎”。

战前,蒋介石发去亲电,将石牌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并表示“离此一步,便无死所。”而陈诚也不忘询问有无把握守住要塞,得到了胡琏“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的慷慨回复。面对十万日军精锐部队的来势汹汹,胡琏带领全军写好遗书,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

图10 位于西陵峡口的“全球九大岩洞餐厅”

石牌保卫战从1939年3月设立石牌要塞第一总台开始,到1943年6月上旬石牌决战取得胜利止,历时5个年头,经历了战争防御、相持和决战三个漫长的阶段。中间,发生不下百场的战斗,战线延伸到了整个宜昌、鄂西地区

1500余名中国战士永远地倒在了曹家畈附近的高家岭那片山坡上,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挡住了日军的进攻,打死打伤日军达7000人,缴获器械无数。石牌要塞虽历经烽火,但仍屹立在西陵峡之滨,固若金汤,如同一座铜墙铁壁。

三峡天险的石牌要塞,成就了中国军队忠勇之师创造的抗战奇迹,从而挽救了濒临危亡的中华民族。中国军队利用长江天堑,神话般地止住了自中日战争开战以来的连连败绩,从而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使胜利的天平开始偏向中国。石牌保卫战的胜利,实现了战前蒋介石“军事第一,第六战区第一,石牌第一”和“死守石牌,确保石牌”的军事目标。石牌保卫战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的美梦,遏制住了日军肆意践踏中国的铁蹄,彻底粉碎了日军沿长江三峡攻打陪都重庆的部署

图11 岩洞餐厅

涅槃重生的英雄宜昌

风起云涌,沧海桑田,日军的侵略,让宜昌这个曾经的长江转运贸易中心,走向了持续多年的衰落。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防的需要,中央决定实施三线建设,在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西南的云、贵、川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湖南、湖北、河南等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地处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城市宜昌,成为湖北“小三线”建设的首选之地。

此后,一大批工业企业内迁至宜昌。与抗战时的工业西迁不同,这次宜昌不再是中转站,而是目的地

落户宜昌的三线建设单位,涉及电子、机械、化工、化学、航海、航天等行业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使宜昌地区成为当时我国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可以说,新中国成立是宜昌走向新生的开端,三线建设让宜昌从一个消费性城市逐步向工业城市转化,因为直到1964年,宜昌的工业还是由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等作坊式企业组成,三线建设给宜昌带来了精良的技术和设备。

图12 三峡随处可见的野果

1970年12月,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宜昌动工,历时18年工程建设完成。在宜昌的城市变迁史上,这个工程被视作是宜昌的第一次振兴

1994年12月,中国人“梦想百余载”的三峡大坝正式开工,宜昌迎来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振兴。2009年,工程建成,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补水等综合效益,“高峡出平湖”,从诗人的浪漫想象,变成了美丽的现实。

图13 宜昌美食

因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兴建,宜昌实现了两次振兴,步入大城市之列。如今,它又承担了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历史使命。

无论是细岸微风,还是月涌大江,宜昌的山川壮美。在四合的暮云和烟树之中,槛外长江依然滚滚奔流。

来源: 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