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门街道 首页
历史尘封的武冈——城市记忆

      数点潇湘风景,太多的人把眼光投向沅水流域的湘西,武陵、沅陵、凤凰、茶垌。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水手、兵士、辰州妇人及边城翠翠的故事无不凄婉美丽,让人荡气回肠。而在雪峰山东麓的资江源头,有座文化古城——武冈。尘封的历史可歌可泣。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屈原在《九歌》中为小城而歌咏。
      始皇帝派卢、侯二生来南方蛮夷之地探求不老仙方,卢、侯被此间美丽的山水感化隐居武冈云山。
武冈自古为湘西南重镇,古称“都梁”。 西汉“文景之治”期间设县,汉武帝时立诸侯国。有2100多年历史,比日本京都建埠早1000年。其丰富的文化,古朴的民俗,秀丽的风景可以与京都比美。
      “沅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为柴侍御至武冈而伤感,唐时的明月仍旧如水一样照在幽静的青石板小巷。
     “水是城之魂”古城依水而有了灵性,资水和渠水把小城隔成一个“川”字,一条是清丽的扶夷江、一条是穿城河。晋永康年间,不惑之年的陶侃[陶渊明之曾祖父]任武冈县令,发展农桑、休养生息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亲手种植的两颗银杏,虽历时千年被雷击、战火摧残仍屹立穿城河畔。
      在城北的同保岩,有北宋大家王安石题刻的“水崖”。
     座落在济川门上的宣风楼始建于北宋,上下两层,迥转式走廊,典型的宋式风格,气势雄伟。南宋宋理宗题的“宣风雪霁”额匾赫然其上。济川门又称“老南门”,是“皇城”与老街的分界,至今仍是新城区连接老城区的通道,车水马龙、酗酗嚷嚷。老街上有许多店铺和著名的小吃,“南门口的米粉、旱西门的蕨粑、玉壶春的牛肉面、火神庙的蒸蛋糕,水南桥的米豆腐,晒牌楼的卤鹅爪。”让人留连忘返。
      宣风楼南有始建于宋绍兴八年的文庙,岂今尚存有前门、墙垣、泮池、泮桥、大城殿,院落中残破的宋碑向你展现当年的恢宏壮丽。
      穿城河上有七座小巧典雅的江南古桥,兴龙、攀龙、骧龙、游龙、化龙等以“龙”命名的古桥,向你诉说一段悲壮的历史。
     明永乐22年,朱元璋第18子朱木便封疆武冈,号为“岷王”传位十四代,立王都272年。“宝庆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盖天下。”武冈城墙始建于宋代,为巩国“王都”,明洪武、嘉靖年间大规模修筑城墙。
     “明洪武四年,靖州、绥宁杨清莆反判朝廷,江阴侯吴良率兵讨伐;随后重修城墙,增筑746丈,沿城军铺43处,东西南北建筑敌楼”;“嘉靖45年,知州蒋时谟又于瀛门南筑新城736丈。”
      城墙由城垣、城蹀、城门组成,内外墙由半米见方的青石垒成,中间夯填纱石,城门分两层,外层为铁闸门,内层为轴铁门。现仅存庆委门、迎恩门、济川门和炮台不足500米的残垣断壁
     明朝末年,朝廷政权风雨飘摇,农民起义风起云拥,武冈城外血雨腥风,李自成、张献忠部拚抢厮杀,当全国大部山河落入清兵敌手,朱氏桂王在此树立南明大旗,设奉天府殊死抵抗,血流成河,军民宁死不先降,遭至屠城,十室九空。
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迁入武冈。座落在武冈二中的“中山堂”是历史的见证,从1938年至1945年,23000多名各级士官从这里走上前线,大部分血染沙场……
      远去了金戈铁马,远去了画角钟声。
      清晨,一支竹排从宁静的扶夷江撑过来,划开了江中的薄雾,惊起梦中的白鹭,山民们带来了各种鲜新山货赶集来了,小城的各色店铺打开了门板,渐渐热闹起来。这里没有摩肩擦踵的游人,你可以像隐形人一样融入他们的生活,到古老的街上,走走看看。
武冈正如郦道元描写的武冈兰,“芳风藻川、兰馨远馥”在山谷中静静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