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浦街道 首页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筑的模板

上世纪80年代,在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湓浦路上,屹立着一座哥特式建筑——城外天主堂(当时的九江城之外的范围,本人之前的文章里对九江老城也有介绍)。教堂立于长江南岸,临街而建,坐北朝南,整座建筑高耸入云,气势恢宏。而比城外天主堂晚25年修建的上海徐汇天主堂,也参照了的设计图纸。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筑的模板

陈尚秋作品

生于80后的我是没见过这个教堂的,只是之前的一次采访中,听到对陈尚秋老人对其十分推崇,还专门为其作画,说这是九江拆掉的最可惜的建筑之一。

这样独树一帜的建筑是何时出现在九江,又是怎样消失的呢?最近我查了不少的资料,终于在茫茫的资料中找到了这座教堂。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筑的模板

当时的照片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筑的模板

《九江老照片》配图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筑的模板

《九江老照片》介绍

关于这所教堂,在现存的资料里,建成时间存在着两个版本。

1865年,首先由法国帝国主义在九江城外建立了江南最大的双尖塔仿巴黎圣母院式样的红砂石为外墙的天主堂,并以此为中心,大肆扩展,逐步建立了所属的城内天主堂、仁慈堂、济世中小学等总共14个教会团体和学校。

——来自九江市志大事记、九江档案信息网

九江城外天主教 清同治十年(1871),九江天主教教会转租九江英租界位于滨江路及湓浦路的地基,同时买下盖得洋行的堆栈房屋,开始兴建天主堂,于清光绪六年(1880)6月2日落成,占地1000余平方米,人们习惯称之为城外天主堂,位置在今九江市扬子江贸易大楼一带。基址落成后即将初设在今庾亮南路43号天主堂的九江教区主教府迁入,成为主教座堂。城外天主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门面为红砂石砌面,内为麻石,大厅内有10余根园形麻石柱,每根立柱上段设有雕花的红砂石底座,底座上方安了12位近两米高的门徒座像,教堂顶部有两只高高的塔尖,分外显目。城外天主堂是九江天主教的中枢机构,也是赣北、鄂东地区天主教的中心教堂。

——来自九江一些历史书籍和历史爱好者的文章

而它的内部是如何的呢?

教堂正面外墙由红砂石砌成,并排三扇大门,其左右两侧各有一扇侧门,门拱饰满红砂石浮雕。侧门之上立有双尖高塔,是为钟楼,由花岗岩与青砖砌成,锥形塔尖上各有一个巨大的金色十字架。教堂侧面由花岗岩石砌至4米高,再由花岗岩石与青砖混砌至屋顶。其间嵌有花纹青砖作饰,屋顶为缸瓦铺就。

从大门入内,可见大厅中央左右两侧各竖有6根花岗岩圆柱,圆柱两两相对,圆柱底座如倒置的石盆,外表镂刻圣经中的故事图案。圆柱6米高处置有一座石台,其外表有红砂石浮雕环嵌,其上立有高3米的12个耶稣门徒汉白玉雕像,而雕像头顶处依然有石柱向上撑持着大厅穹隆屋顶。大厅两侧墙壁上对称排列着尖顶拱形立窗,由七彩玻璃镶嵌成玫瑰花和百合花图案。两侧墙壁与圆柱之间、圆柱与圆柱之间,均有拱形廊顶,拱顶内面饰有大量的彩色壁画以及圣经中的人物石雕像。

向大厅最里看,可见主祭台。祭台正上有一扇巨大的圆窗,再往上也是穹隆顶。祭台后面是半圆形的内壁。

回头看,进来的侧门两边有旋转而上的木梯,攀爬至正门之上便是唱经楼,可见一巨大圆窗与祭台之上的圆窗相呼应。继续沿着两侧木梯向上到钟楼。钟楼内分别吊着四座有饰纹的大铜钟。

从上面的文字不难看出,这所教堂修建的十分的豪华。

然而,再往下寻找,关于它的介绍就越来越少,只有署名余昭德、沈家保的一篇文章《九江城外天主堂》记下了这座教堂的一些过往。

解放初期,城外天主堂被当作文教电影院,后又改为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职工宿舍、幼儿园,最后成为了九江市收容遣送站和民居。**期间,双尖高塔上的金色十字架被毁。1982年,九江市政府将城外天主堂以及一些相关产业划归还给九江市天主教爱国会。1983年,城外天主堂因年久失修,时有少量被风化的青砖及缸瓦脱落,影响了当时还未搬走的部分居民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教堂渐渐地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筑的模板

现在的建筑

图文来源:九江伙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