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沁水县城东行45公里,是沁河流域的最大古镇端氏。该镇东以巍山为依,西有榼山为屏,从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陵沁、端润公路在镇内横贯交汇。这里自古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商贸繁荣,交通发达,被称为沁东地区的旱码头,是名震三晋的历史古镇。
端氏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夏商之前,就有先民居住生存。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曾迁晋君于端氏聚,西汉开始设县,隶属河东郡。三国、西晋、北魏,先后属平阳郡、安平郡管辖。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端氏县治由西城村迁至端氏村,隶属长平郡。唐、五代、宋归泽州管辖。到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隶属于晋宁路。其县治从西汉至元历经1000多年时间。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为了纪念著名抗战将领武士敏,端氏设士敏县,1947年端氏、沁水二县又合并为沁水县。可见,端氏古镇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城镇的发展,使端氏的手工业、商贸业逐步兴盛起来,其中养蚕和缫丝历史最为悠久,据说早在唐代,在古老的东街就集中着众多的缫丝、织绢等手工业作坊。后来,那些和人们生活、生产有关的粮店、日杂店、骡马店也陆续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端氏已是店铺林立,商贾云连,出现了“复兴楼”、“源顺祥”、“同兴和”、“育合昌”等较大的商号,成为沁河流域远近闻名的繁华古镇。
端氏最早的古建筑是寨上的庙院和法门寺,传说隋、唐就有之。明、清两代,又修有汤王庙、城隍庙、端阳祠、文庙、南佛堂、铁佛寺、关帝庙、黑虎庙等八大寺庙,分别坐落于镇内的东、西、南、北、中。而且还在镇的东街,修有大、小两座阁楼,分别矗立于古街的南北。由于古镇寺庙的不断修建,使城内街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丁字形布局。但因数百年的岁月流逝和村镇的发展,大部分庙宇和阁楼已不复存在,有的成了残墙断壁,有的仅存部分建筑,只有镇南的南佛堂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刘东星
古镇历史上曾出过多位才子名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明代的刘东星和民国时期的贾景德。刘东星(公元1538一1601年),字子明,号晋川,本镇坪上人。他一生在立法平粜、解救灾民、治理黄河、开河围湖、修筑桥梁等重大工程中,与国与民作了不少好事。明万历二十八年,在开挖界首西湖和泇河引漕工程中,因积劳成疾死于治河任所,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刘东星一生酷爱文学,曾撰有《明灯道古隶》、《晋川集》等著作。
贾景德故居坐落在镇内东西老街之北隅。由于其父辈在清朝为官,属于当地有钱有势的大户。1934年,贾景德任太原绥靖公署秘书长时,回家乡大兴土木建筑“贾府”,同时整修祖茔并亲撰墓志铭。贾景德故居坐北朝南,原建为三进院,由于战争及历史原因,临街的豪华大牌楼和许多建筑已被毁。现仅存一院三排古式砖木结构的房子,以及人称“贾谷洞”以北的一座门楼。房子均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青砖砌墙,屋顶复素板瓦,从外表看显得古朴大方。院东南仅存的门楼,为歇山式屋顶,上置琉璃青瓦,斗拱相叠,美观精致。虽门两侧的石鼓、石狮子早已不存,但仍能显示出当年官宦人家的威严和气势。
端氏古镇还存有多处古寨。镇的东、北,为南北二寨,隔河相望的坪上村,有坪上寨和花沟寨。这些寨大部分为土坯砌筑,或有少量的砖石结构。现镇内的南北二寨城墙已毁,只有北寨(即寨上)还留有残墙和清末修筑的西寨门。而坪上村的坪寨和花沟寨保存相对完好。坪上寨坐落在坪上的村东,南北寨门分别为二层、三层的砖砌阁楼,周围寨墙尚存,寨内有横贯南北和纵向东西的小胡同,两帝全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漫步其间,古风犹存,只有当你不经意看到屋顶上的电视接收器时,才恍知时光已到了二十一世纪。
有着千年历史的端氏古镇,还在城市现代化进程向前发展。那建筑精美、文韵丰厚的坪上张家大院,古朴沧桑、风格别具的阁楼古寨,以及镇内众多的文物古建遗迹,无不显示着它的厚重。如何在发展中珍惜它、保护它、使古建的美和人类同存,是我们当今值得研究的思考的问题。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沁水县天宇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天宇云青: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