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塘社区 首页
记忆中宁乡的民间艺术 ▌李龙贵

记忆中宁乡的民间艺术

七十年末八十时代初,我国正处在度过了困难时期慢慢崛起的时代,此时的人们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慢慢地复苏兴旺起来,在我们宁乡民间,主要有龙灯、狮子灯、对子花鼓、皮影戏等。

龙   灯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舞龙也是民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几年后,农民的口袋里有了余钱剩粮,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我所在的生产队就筹钱组建了一支龙灯队,活动就是在正月间闹新春,挨家挨户舞龙贺新年。这支队伍很庞大,主要由旗手,大开台,小开台,舞龙的把子手组成,人数四五十人。队伍由旗手领头,旗手一般由青少年担任,远远地走在前面,接下来是两名领队,一人手持排灯,一人背包提马灯,他们的工作是带领整个队伍向主人家参东拜年,并接受主人家打赏的红包。大开台由打鼓,大锣和大钹组成,属于重型打击乐队;小开台那就属于小型的民乐队了,锣、鼓、钹、唢呐、二胡等组成,他们一般在队伍后面压阵;中间那就是舞龙的主体部分——把子手,舞龙把子由9个人组成,前面还有一个指挥的,名曰“叼珠”的,都是由清一色的精壮后生组成。


龙灯进主家参东出来后,先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舞一通,称舞“扭”字,此时就是考验小伙子功力的时候了,整条龙由“叼珠”的指挥,在龙头带领下,九人齐心协力,将龙被舞得猎猎作响,上下翻腾,舞得兴起时,口中还“哟嗬嗬”大声吆喝,以壮声威。接着就要耍几个“故事”,就是通过舞龙的人跑动穿插,或是龙被的交织,组成各种形状。有“摇钱树”“聚宝盆”“大船撑宝”“观音送子”等等都是表达良好的愿望或期盼的。要是主人家有刚考上学校或荣归故里的人,还会被邀请抬上龙把子并唱赞一番,当然主家的红包、香烟的打赏也是少不了的。还有主家刚建新房子的,那就肯定要来一段“造樑”,就是龙灯代表神给主家各张财门安福禄寿喜之类的故事,这里节选一段唱词:


甲:昆仑山上发龙脉,节节滔滔到此来

乙: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来右白虎

合:八三二十四项与他安就一个来龙

甲:吾神来到一张门,一张门上发罗经,不安他别等如来,安就了一品当朝

乙:二张门上发罗经,不安他别等如来,安就了二龙戏珠

甲:三张门上安就了三星拱照,四季招财安四门

乙:吾神来到五张门,五张门上安就了五子登科

甲:六张门上安就了六六大顺,麻篮七妹安七门

甲:八张门上发罗经,不安他别等如来,安就了八洞神仙

合:九十铜锤张公义,十全大美郭子仪

甲:我这边安一个金鸡叫

甲:我哪厢又安凤凰啼

合:金鸡叫凤凰啼,荣华富贵万万年。

八九十年代,龙灯一来,锣鼓喧天,热烈非凡,人们争相观看,绝对万人空巷。到了二千年以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日渐丰富,加上年轻人多在城市发展,龙灯逐渐没落,基本组织不起来了,慢慢地变成了白喜事娱乐和送葬的工具,其成员也主要由娘子军担岗。


狮 子 灯

相比龙灯的庞大队伍,狮子灯就小得多了,领头在前的提一个马灯,负责收红包和赞狮子,我们称他为提“亮壳子”的,后面两个舞狮的,和“小开台”乐队,差不多10个人就行。狮子灯一般是在正月间晚上出去,主家听到锣鼓声都早早打开大门,点上香烛迎接,进门坐定后,舞狮的两人摆好架势,提“亮壳子”的就开始唱,比如“狮子对门来,望见主家一个好香台,日进千乡宝,时招万里财”,或是“狮子来得夜夜深,难得贵府开财门,贵府的财门大大的开,箩大的金子滚进来”。开场白唱罢,就是舞狮的二人配合唱演几个自编的节目,然后辞东到下一家。


舞狮的动作都很简单,观赏性不很强,有时就唱几个短剧,有《三新》《蔡坤山犁田》等。《蔡坤山犁田》描述的是农民一边在田间劳作,一边愉快地唱着山歌的情景,“窝屎不带斋(蹲的意思),名叫蔡坤山,阿公老子蔡一,牙老子蔡二,我就是蔡隔三伢子,嫡嫡亲亲三兄弟……”幽默诙谐的开场白,多年后还记忆犹新。

花 鼓 灯

花鼓灯又称打花鼓或对子花鼓,在宁乡民间有一定年份的历史,据说就是宁乡花鼓戏的前身,主要是在贺新年和喜宴寿宴等喜庆场合出现。队伍由一男一女两名演员和乐队组成,男演员作丑角打扮,俗称“三花子”,穿吊脚的花衣服,戴个瓜皮帽,鼻子上画着白油彩;女演员旦角打扮,穿彩衣彩群绣花鞋,化浓妆,扮相甜美,与男演员形成反衬,道具就是手帕,腰带,折扇等。

贺新年的花鼓一般唱“望郎调”,男女演员在场中来往穿梭,翩翩起舞,配以节奏明快的伴奏音乐和唱词,整个表演过程轻松、欢快和逗人发笑。花鼓灯除在正月间表演外,还经常被邀请去结婚时闹洞房,闹洞房在晚饭后新房中进行,一般是表演一通花鼓之后再唱几个花鼓短剧,如“三新”“讨学钱”“送子”等等,热闹一下,烘托喜庆气氛和表达祝愿。


皮 影 戏

提起宁乡的民间艺术,那就不能不提宁乡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戏台比较简单,由特制的竹竿组合联结而成,前面留有一个1米多长,0.8米高的窗口糊上白纸就是皮影的舞台,然后在四周围上布幔,就成了一个小屋模样,把小屋架到铺上门板的扮桶上面,整个舞台就搭建成功。皮影人物和其他道具由兽皮或纸板雕刻而成,头、肩、肘、胯等关节用铰链联结,再加上操纵杆方便操纵人物做出各种动作,然后上色,上油晒干。皮影的制作要求很高,雕刻精美,操作灵活,堪称艺术品。

皮影的表演人员一般3-5人,都坐在小屋内,一人在前面操纵皮影,俗称“顶条子”,他操纵皮影同时辅以呐喊跺脚等动作,同时还要扮演剧中人物。其他人负责乐队和剧中人物唱腔,乐器由鼓,钹,大锣,小锣,唢呐,二胡等组成,有时一人要操控几样。皮影戏演出多在婚庆,寿宴,庙会的场合进行,演出节目由杂戏和正本组成。杂戏时长较短,一般是些如《造梁》《三新》之类的短剧或是一些临时拼凑的插科打诨的荤段子,一般由戏班奉送不收费,正戏都有固定的版本,类似于湘剧。


皮影戏在上世纪曾非常兴旺,从业者也很多,但后来渐渐没有了市场,演员也后继无人,一度有走向消亡的危险。2008年,宁乡皮影戏作为湖南皮影的一部分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希望这项古老的艺术能够传承下去。

本人并非这些民间艺术的从业者,只因父亲曾是这些活动的发烧友,小的时候经常跟随父亲一起参加舞龙,舞狮的活动,那时候小孩学习任务不重,假期出处玩还能挣几个零食钱,父亲去世后,每每想起他,这些多年前的画面就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不能忘却,遂整理记录,以志纪念。



来源:美丽新宁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