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坪村 首页
宁乡七旬老人带着皮影戏《状元楼》上了央视!

皮影戏曾是几代人的记忆

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土电影”

简单的台子一搭

白幕一扯,锣鼓声起

皮影戏就开始了


在三尺幕帐上

不论是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

还是妩媚妖娆的女子

经过师傅们的一抖一动

纸制的影人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在微弱的光影里演绎百味人生

在坝塘、资福镇一带,说起王必正那几乎是无人不晓的。之所以这么出名不仅因为他曾在这些地方教书三十多年,学生很多,还因为他退休之后,“玩”起了皮影戏,而且一“玩”就不可收拾,每年演出上百场,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都认识这个“玩”皮影戏的“老顽童”。2018年4月,由他改编、并与他人合演的皮影戏《状元楼》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栏目播出后,更是名声大振。近日,记者来到坝塘镇南田坪村采访了他。

创新

新编或改编曲目达70多个

今年78岁的王必正,自2001年从教师岗位退下来后,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皮影戏的整理、创新与传承中,“在音乐、场景以及皮影制作上,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使皮影戏在形式上更直观、内容上更丰富,更具观赏性,令人耳目一新。”王必正介绍,如传统曲目《八仙添寿》,他借八仙之口宣传环保与卫生知识。《状元楼》则弘扬宁乡耕读传家、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为了让皮影戏更具观赏性,他采用现代声光艺术,打破了皮影难于布景或布景简单粗糙的局面。框内框外相结合,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大大增加了画面的美感与直观性、可视性,使皮影戏更通俗易懂,既保留了传统皮影戏的原汁原味,又开辟了新途径。


18年来,王必正通过新编或改编的皮影曲目达70多个,如《王翦平南》《刘皇叔濯马檀溪》《鲁班的故事》《宝台山》《八百秋》《薛仁贵征东》《张公百忍》《康熙游热河》等,总演出达1700多场次,观众达20多万人次。“现在外去演出多了,还算有点收入,前几年投入比较多,总是要拿退休工资来填补皮影戏的制作经费。我自己负责写剧本,然后要请班子来帮忙,每请一次要花费两三千元,一来就是三四个人,有打鼓的、吹唢呐的、拉二胡的、帮唱的。”王必正说,“我老伴当时特别反对,说我拿着退休工资好好的日子不过,要这样来折腾。不过现在好了,老伴看着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身体更好了,也还有点成绩,就不再反对了。”

执着

改编曲目《状元楼》登上央视

2018年4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栏目在介绍宁乡时,特别推介了王必正改编的皮影曲目《状元楼》。“通过灯光的照射,眼前原本平淡无奇的屏幕仿佛在瞬间有了生命,鼓声灯影之下,一尺来长的皮影变换着姿态,这出戏名叫《状元楼》,是王必正根据传统花鼓戏改编的一个曲目。”中央台的推介,让王必正“顽”兴更浓,也更有信心。他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皮影制作室”,他说:“这间房是专门腾出来的,因为担心拍摄时有噪音,会影响效果,所以在地下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记者在“皮影制作室”看到,一张书桌上摆放着各种颜色的塑料片、彩纸、胶布、剪刀、针线镂,一块正方形白色屏幕的横梁上挂着形态各异的皮影人,墙上贴着各式各样的图案,立在地上的三角架上有一台小小的摄像机。“这还是十年前为了拍摄需要,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帮我买回来的,当时花了五千多元,相当于我几个月的工资哩。王必正自豪地说。


王必正妻子周淑南告诉记者,丈夫每天在“皮影制作室”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由于年龄大了,眼花,穿根线要反复穿好几次才能成,为了拍一处景,他一手拿皮影影身,一手扛摄像机,嘴里还叼根木棍,到处跑着去取景。就算在家,吃饭都要喊几回。

“我只要说起皮影,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我都忘了自己的年龄。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把皮影戏演下去。”王必正坚定地说。

来源:宁乡娱乐频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