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铺街道 首页
杨友刚:无影灯下的拼命三郎
杨友刚正在查看病人的片子。

    

他是一名医生,在无影灯下挽救过许多人的生命,作为一名党员医生,当灾害发生时,他奔赴一线参与救援,当病人需要他时,他就算受伤了在病床上躺着,也要坚持到手术室指导手术,当工作空闲时,他也时刻不忘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他是区人民医院西城院区骨科主任、“重庆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重庆好人”,是同事和患者心中的拼命三郎杨友刚。第一批去地震前线的医疗队员
2006年,杨友刚成为一名党员。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当时杨友刚在重医攻读博士学位,他主动申请到地震灾区,成了重庆市第一批去地震前线的医疗队员。
当天晚上10点,杨友刚所在的医疗队到达绵竹体育馆,此时,体育馆里已经有了许多伤员。“快,把伤者抬到这边来排好队,我们挨个处理伤口。”医疗队找到体育馆里一处相对空旷的地方,当作临时医疗救助点,争分夺秒救人。
杨友刚说,在地震灾区待了7天,他和同事们一粒米都没有吃过,每天喝一瓶矿泉水,吃一些干粮和一个牛肉罐头,7天下来他瘦了10斤。“在灾区,有时候仿佛已经忘了自己是一名医生,我和同事们常常跟部队官兵一起,抬石头找伤员,虽然很累,但是每救活一个伤员就很开心。”杨友刚说,这次救灾任务,他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骨折了也要躺着指挥同事手术
2014年5月5日上午,区人民医院西城院区骨科手术室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手术,手术台旁边多了一张病床,病床上躺着一位骨折病人,当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时,这位骨折病人竟然指导手术医生做手术,直到手术完成后才和大家一起离开手术室。这位病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杨友刚。
2014年5月3日,杨友刚不慎摔伤,致胸11椎体、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但他忍着剧烈的疼痛,主动提出到手术室对手术医生进行现场指导。 有了第一次特殊的手术经历后,他认为自己身体上的疼痛可以挺得住,与家人商量后,他主动提出留在医院住院,有复杂手术时,方便和同事们一起研究。一个月来,他躺在病床上指挥了30多场手术。
患者对杨友刚这样的举动很感动。一位名叫冯银政的病人,当时在工地受伤被送到医院,手术整整进行了5个小时,杨友刚也一直守在手术室。冯银政的家人对此非常感谢:“娃儿送到医院来,人都是昏迷的,他这么年轻,治不好怎么办?感谢杨主任亲自指导手术,让娃儿恢复得好。”
本来杨友刚是双休,但是每周六或者周日,他都会从袁家岗的家开车到医院,到病房巡查,看看刚进院和刚做完手术的病人情况。杨友刚说,他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自己的病人要自己守着才放心。填补我区多项医疗技术空白
杨友刚是一名党员医生,而党员医生的担当意识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久前,一名工人在施工中受伤,导致全身多处骨折,情况十分危急。当时,摆在杨友刚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安排病人转院,或者立即给病人做手术。因为病人情况危急,如果转院,说不定在转院途中就会危及生命,如果立即做手术,以病人严重的伤情来看,杨友刚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手术效果。经过认真思考,杨友刚决定,立即为病人做手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经过6个多小时的手术,杨友刚终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手术效果比预想中还要好。一个月后,病人可以站起来走路了。病人和家属非常高兴,来到杨友刚办公室要感谢他。“杨医生,谢谢你救了我儿子,如果不是你,我儿子还不知道是死是活。”病人的母亲激动地拉着杨友刚的手,一边说着感谢一边跪倒在杨友刚面前。病人家属的这一举动,着实吓了杨友刚一跳,他立即把她扶起来并表示,他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
“面对危急病人,我们除了要拿出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和正确判断外,还要承担起一名党员、一名医生的责任,敢于做决定。”杨友刚说,一名合格的党员医生,首先想到的是病人,其次才是个人的得失。
记者了解到,杨友刚带领自己的团队,填补了我区多项医疗技术空白。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攻读医学硕士、博士学位的杨友刚,从事骨科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骨科疾病的诊治,对骨科的急危重症、疑难和罕见病例有较高的诊治水平,特别是对上颈椎脊柱脊髓损伤及疾患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主持市级科研项目2项,编写临床专著1部,公开发表医学论文23篇。


来源:九龙报